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丨項智多傑:這座藏傳佛教寺廟,何以獲譽“雪域敦煌”?

——專訪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西藏研究》藏文版執行主編、編輯部主任項智多傑

發布時間: 2024-10-28 09:13: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西藏古城薩迦縣內(nei) ,擁有950年曆史的薩迦寺矗立在仲曲河南北兩(liang) 岸。其外觀獨特,內(nei) 有乾坤,素來被學界譽為(wei) “雪域敦煌”“第二敦煌”。近日,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西藏研究》藏文版執行主編、編輯部主任項智多傑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詳解其中奧妙。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薩迦寺被譽為(wei) “雪域敦煌”,二者有何相似之處?

  項智多傑:薩迦寺位於(yu) www.easyfundingllc.com日喀則市的古城薩迦縣,地處仲曲河南北兩(liang) 岸,由薩迦北寺和薩迦南寺兩(liang) 大部分建築群組成,是藏傳(chuan) 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薩迦派祖寺,薩迦派創始人昆·貢覺傑布於(yu) 1073年修建。薩迦是藏語,意為(wei) 灰白土。有別於(yu) 其他藏傳(chuan) 佛教寺廟外牆的紅、白、黃色,薩迦寺的外牆由紅、白、藏青三色組成,藏青褪色後呈現深灰。1244年,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讚和侄子八思巴一行與(yu) 成吉思汗孫子闊端在涼州舉(ju) 行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yi) 的“涼州會(hui) 盟”。從(cong) 此,西藏地方正式納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轄,薩迦寺一度成為(wei) 西藏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23年6月21日,薩迦寺外牆。貢確 攝

  隨後,在元朝中央政府任命薩迦派官員管理西藏地方的100多年中,薩迦寺從(cong) 祖國內(nei) 地和西藏各地聚集了大量珍貴文物。例如元代中央政府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封誥、印鑒、冠戴、服飾;元代將軍(jun) 所佩帶的刀劍和盔甲;八思巴任法王掌管西藏地方和佛教事務時,集中西藏地區的書(shu) 寫(xie) 家抄寫(xie) 的佛經、世上最稀有的貝葉經書(shu) ,以及有關(guan) 曆史、宗教文化、哲學、醫藥、戲劇、詩歌、故事、天文曆算、名人傳(chuan) 記、藏文文法等方麵的書(shu) 籍四萬(wan) 多部;還有元明清時期的瓷器、壁畫、佛像。同時,該寺書(shu) 庫內(nei) 還珍藏著大量重要文獻資料。故此,人們(men) 把薩迦寺與(yu) 敦煌相媲美,將其譽為(wei) “第二敦煌”或“雪域敦煌”。

  敦煌莫高窟和薩迦寺都是中華民族璀璨的文物寶庫,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係。時間延續上,敦煌莫高窟的開鑿從(cong) 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後延續約千年,薩迦寺創建至今也有近千年曆史;文化接續上,薩迦寺承前啟後,延續了敦煌莫高窟所蘊含的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上,敦煌莫高窟“沉睡”了800多年後被世人發現,而薩迦寺則在地上,在高原人民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下璀璨了近800年。

  中新社記者:以薩迦寺“四大牆”為(wei) 代表的珍貴文物如何見證文明互通?

  項智多傑: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之一,薩迦寺承載著中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烙印。該寺文物甚多,大致可概括為(wei) “四大牆”,分別為(wei) 經書(shu) 牆、瓷器牆、壁畫牆和佛像牆。


2023年6月21日,薩迦南寺全景。貢確 攝

  經書(shu) 牆主要有《甘珠爾》《丹珠爾》等,僅(jin) 主殿內(nei) 就藏有上萬(wan) 部元代和元代以前的佛教經典。八思巴執政時期,征集全藏的藝術家和繕寫(xie) 家,用古藏文以金汁、銀汁、朱砂或墨汁手寫(xie) 完成經書(shu) ,多數為(wei) 絕代精品。其中有被譽為(wei) 世界造紙之最和經書(shu) 之最的“布德加隆瑪”大藏經,還有一部明永樂(le) 時期的《華嚴(yan) 經》。薩迦寺收藏的手抄本和印本書(shu) 中既有漢、藏、蒙、梵文等各種民族文字的寫(xie) 本,也有蘊含各民族深厚文化內(nei) 涵的書(shu) 籍。

  瓷器牆多為(wei) 元、明、清時期的瓷器,也有少量宋瓷,“高足五彩鴛鴦碗”是其中最珍貴的孤品。這些文物大部分是元、明、清曆代皇帝賜給薩迦官員的禮品。

  壁畫牆的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涉及宗教、曆史、文化及社會(hui) 生活諸多方麵,以佛經、教義(yi) 、神話傳(chuan) 說、曆史故事、昆氏家庭史、薩迦史、山水景觀、花卉瑞獸(shou) 、裝飾圖案等為(wei) 內(nei) 容。其中,以八思巴會(hui) 見忽必烈、薩迦寺建設場麵等最為(wei) 珍貴,是薩迦寺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壁畫。從(cong) 這些珍貴的繪畫藝術中,也能發現西藏與(yu) 祖國內(nei) 地關(guan) 係密切、交流頻繁。

  佛像牆主要包括主殿內(nei) 供奉的不可移動的七尊大佛像,以及其他數千尊佛像。其中大部分年代久遠,有金銀及鎏金佛像,不少為(wei) 中國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還有“大明永樂(le) 年施”款識的銅佛數十尊,有貢布古如、文殊菩薩、玉卡姆度母佛像等四件珍奇的寶物。

  總之,曆史上的薩迦寺,是祖國內(nei) 地和西藏地方通往南亞(ya) 的交通樞紐,也是中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薩迦寺所藏文物,體(ti) 現了中華文化是在自古以來的各區域文化交流與(yu) 互動中形成的,也再次證明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兼收並蓄、綿延不斷的特質。薩迦寺所收藏的文物和典籍浩如煙海,無論是從(cong) 留存至今的藏書(shu) 數量來看,還是從(cong) 文物價(jia) 值來看,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見證了中華文化互通的曆史事實。“四大牆”承載著豐(feng) 富的曆史傳(chuan) 承和文化遺產(chan) ,體(ti) 現了漢藏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和曆史記憶。


2023年6月21日,薩迦寺外牆。貢確 攝

  中新社記者:薩迦寺如何見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

  項智多傑:藏傳(chuan) 佛教是佛教中國化的產(chan) 物。佛教從(cong) 祖國內(nei) 地和南亞(ya) 傳(chuan) 入青藏高原後,與(yu) 當地自然環境、原始苯教、人文民俗、政治社會(hui) 相融合,其內(nei) 涵在多民族的廣泛交流中不斷豐(feng) 富。

  從(cong) 元代起,藏傳(chuan) 佛教得到健康發展。在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支持下,薩迦仲曲河南岸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薩迦南寺。這座寺廟興(xing) 建時,從(cong) 祖國內(nei) 地找來很多漢族、蒙古族工匠,在各族勞動人民共同創造下,這座宏偉(wei) 的建築得以誕生。因此,薩迦寺融合了藏、蒙、漢風格的長處,是各民族建築藝術合璧的象征。

  尤其是主殿內(nei) 最粗的柱子,與(yu) 元朝皇帝忽必烈有關(guan) 。大殿中央四根大柱子中,最粗的那根叫“忽必烈皇帝柱”,又叫“加那思欽噶瓦”,意為(wei) 漢地金寶柱子,相傳(chuan) 是忽必烈贈送。薩迦派在短短十幾年裏,憑借忽必烈的支持,成為(wei) 後藏地區最有權力的派係。就連元朝的駐軍(jun) ,都奉命從(cong) 陳塘溝搬運巨木參與(yu) 建設,薩迦寺也因此成為(wei) 西藏當時最巍峨的寺院建築。

薩迦寺大殿內(nei) 的“忽必烈皇帝柱”。薩迦寺供圖

  此外,“白海螺”作為(wei) 薩迦寺的鎮寺之寶之一,不僅(jin) 曆史久遠,還展現了中國與(yu) 南亞(ya) 的密切關(guan) 係。據說,這隻白海螺是佛祖釋迦牟尼講經時使用的法號,後從(cong) 印度輾轉傳(chuan) 入中國。因元世祖忽必烈欣賞八思巴,曾對他有過三次大的賞賜,其中一次便把這隻白海螺賜予他,藏傳(chuan) 佛教信徒十分珍視這隻法號,一直將其珍藏於(yu) 薩迦寺。

  1288年,南宋第七位皇帝趙顯在薩迦寺出家,法名為(wei) 合尊曲吉仁欽,“合”指皇帝,“尊”指僧人,“曲吉仁欽”意為(wei) 法寶,法名意為(wei) 皇家僧人法寶。他潛心學習(xi) 藏文,研究佛法。經過多年苦讀,通曉藏、梵文,貫通佛學,成為(wei) 佛門學問僧,進而從(cong) 事佛經的翻譯。其翻譯的《因明入正理論》《百法明門論》等經文問世,被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之列。趙顯在西藏與(yu) 當地僧俗信眾(zhong) 共同生活了三十多年,在與(yu) 他們(men) 的交往過程中,將內(nei) 地的漢文化帶到西藏,並將其在西藏生活的信息帶到祖國內(nei) 地。此事說明了早在宋、元朝代更替之際,西藏不僅(jin) 在政治上融入了中國統一多民族的大格局之中,還在經濟文化上進一步加強了與(yu) 祖國內(nei) 地的密切聯係。

  中新社記者:薩迦寺被稱為(wei) “第二敦煌”,在保護和讓文物活起來方麵,薩迦寺與(yu) 敦煌在哪些方麵可以互鑒?

  項智多傑:2002年6月啟動、由國家投資8660萬(wan) 元人民幣的薩迦寺維修工程竣工後,薩迦寺文物和典籍均得到有效保護。隨著時代發展,要在堅持保護為(wei) 主的第一原則基礎上,在做好搶救性與(yu) 預防性保護、築牢文物安全底線的同時,合理利用寶貴資源,加強文物研究,深入挖掘薩迦寺內(nei) 文物所蘊含的深厚價(jia) 值,讓文物活起來,不斷豐(feng) 富社會(hui) 文化滋養(yang) 。

  基於(yu) 多年數字化工作積澱,敦煌研究院通過最先進的數字化手段,建立起數字化檔案。而薩迦寺作為(wei) 存有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物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需要加強數字化保護工作。在確保寺內(nei) 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數字化建設、建立文物數字檔案,可為(wei) 今後的保護、研究奠定基礎,也能讓更多研究人員和遊客一睹文物風采,並進行相關(guan) 文物研究。通過數字化建設,薩迦寺與(yu) 敦煌也能更好地“聯動”,使保護與(yu) 利用變得更為(wei) 有效。(完)

  受訪者簡介:


項智多傑。受訪者供圖

  項智多傑,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西藏研究》藏文版執行主編、編輯部主任,中國邏輯學會(hui) 因明專(zhuan) 委會(hui) 第四屆常務理事,曾任西藏自治區社會(hui) 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從(cong) 事藏傳(chuan) 因明與(yu) 藏傳(chuan) 佛教思想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玄奘譯著《正理門論》藏譯及研究”(優(you) 秀)和“拉喇嘛益希沃傳(chuan) 翻譯與(yu) 研究”。出版《藏傳(chuan) 因明邏輯思維新探》《桑普寺曆史文化及其現狀研究》《藏傳(chuan) 佛教寺院文化概論》等學術著作10餘(yu) 部;發表《論藏傳(chuan) 因明中的辯證思維》《對因明正理門論是否傳(chuan) 於(yu) 西藏的幾點質疑》等學術論文40餘(yu) 篇,獲得優(you) 秀科研成果獎10餘(yu) 次。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