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東西問丨沈永平:青藏高原緣何成為“亞洲水塔”?

發布時間: 2024-12-07 09:0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青藏高原緣何被稱為(wei) “亞(ya) 洲水塔”?隨著全球變暖,“亞(ya) 洲水塔”出現了哪些變化?如何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守護“亞(ya) 洲水塔”?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沈永平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的高原,為(wei) 何被稱為(wei) “亞(ya) 洲水塔”?

  沈永平:“水塔”一詞用於(yu) 描述高山地區水的儲(chu) 存和供應,其提供了維持下遊地區環境和人類生存所需的水資源。相對於(yu) 下遊地區,“水塔”因高海拔地形產(chan) 生的降水以及儲(chu) 存在雪冰和湖泊中水體(ti) 的釋放,能夠產(chan) 生更多徑流。

  全球共有78個(ge) 大“水塔”,以青藏高原為(wei) 核心的地球“第三極”地區占16個(ge) ,組成了“亞(ya) 洲水塔”。以海拔2500米為(wei) 起始高程,則“亞(ya) 洲水塔”的麵積約為(wei) 400萬(wan) 平方千米,發源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雅魯藏布江、恒河等13條亞(ya) 洲主要河流,流域總麵積約1000萬(wan) 平方千米。


雅魯藏布大峽穀。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以青藏高原為(wei) 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是中國、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和中亞(ya) 等周邊國家及地區水資源的“安全閥”。“亞(ya) 洲水塔”供水區可分為(wei) 內(nei) 流區和外流區,前者(包括阿姆河、錫爾河、塔裏木河等河流流域)的水資源維係著中亞(ya) 和中國西北幹旱區的綠洲經濟和生態;後者(包括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河流流域)的水資源維係著南亞(ya) 地區的農(nong) 業(ye) 灌溉,關(guan) 乎該地區10多億(yi) 人的糧食安全。

  中新社記者:隨著全球變暖,“亞(ya) 洲水塔”出現了哪些變化?

  沈永平: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總體(ti) 變濕,使得“亞(ya) 洲水塔”失衡特征明顯,整體(ti) 特征表現為(wei) 冰川加速消融,積雪融水量減少,凍土地下冰融化,湖泊水量增加,河流徑流量整體(ti) 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水文-冰川關(guan) 鍵組成部分的變化是相互關(guan) 聯的,這可能進一步增大“亞(ya) 洲水塔”內(nei) 流區和外流區之間的差異。例如,冰川是“亞(ya) 洲水塔”許多湖泊和河流的重要水源,冰川融水對湖泊蓄水和河流徑流變化的貢獻在內(nei) 流區比在外流區更為(wei) 重要。然而,對於(yu) “亞(ya) 洲水塔”南部的外流區來說,冰川融水補給的增加不能抵消季風降水的減少,從(cong) 而導致河流徑流減少。

  從(cong) 研究數據看,過去幾十年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急劇升溫,導致中國絕大部分冰川快速萎縮,20%多的冰川麵積消失,冰川穩定性也急劇降低,冰崩、冰川躍動等災害事件發生頻率不斷增加,並頻繁引發下遊洪水和泥石流等鏈式自然災害。從(cong) 2000年到2018年,青藏高原冰川總質量減少約3400億(yi) 噸,而湖泊的總水量增加1660億(yi) 噸。到21世紀末,中國冰川融水將明顯減少,其中青藏高原東(dong) 部和南部地區約減少50%至90%。


庫拉崗日冰川與(yu) 白瑪林湖。中新社記者 趙朗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在“亞(ya) 洲水塔”的新變化中尋找發展機遇?

  沈永平:針對冰川融速增快、短期內(nei) 出山口徑流增加、水資源量增加的情況,應利用機遇,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從(cong) 根本上提高社會(hui) 整體(ti) 適應能力,采取合理利用增加的水資源,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適應措施。

  比如,在拉薩河流域,地表徑流的30%由冰川融水補給,地下水的8%由冰川融水補給。隨著氣候變暖,拉薩河的徑流在增加,同時冰川融水補給的地下水和地下水補給泉水出水量也在增加。建立礦泉水的開發利用已成為(wei) 西藏的特色產(chan) 業(ye) 之一,尤其是拉薩市的礦泉水產(chan) 業(ye) 經濟的崛起,湧現出不少礦泉水知名品牌。在未來冰川變化下,優(you) 質特色的冰川水在增加,通過地下水而形成的泉水量也會(hui) 增加。這些優(you) 質的礦泉水資源將為(wei) 西藏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充足的源泉,加快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對氣候變化適應措施的實施,增加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

  同時,應建立健全適應冰川融化的法規和規劃,確立科學應對冰川融化的理念和政策導向。加強適應冰川融化的配套製度建設,在適應冰川融化工程項目建設和區域經濟開發活動中,根據冰川融化對本地區的影響狀況,將冰川融化作為(wei) 一種重要影響因素來加以考慮。


長江源頭格拉丹東(dong) 雪山薑根迪如冰川一角。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而“亞(ya) 洲水塔”的新變化也對周邊國家的水資源安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生態環境等方麵產(chan) 生長遠影響。這在對周邊國家帶來嚴(yan) 峻挑戰的同時,也孕育了新的發展機遇。周邊國家應從(cong) 加強水資源管理與(yu) 合作,推動綠色發展與(yu) 生態補償(chang) ,加強科技創新與(yu) 人才培養(yang) 等方麵著手,著力應對“亞(ya) 洲水塔”的新變化,在變局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中新社記者:中國與(yu) 周邊國家如何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守護“亞(ya) 洲水塔”?

  沈永平: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青藏地區即啟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1978年以後,相繼實施了一係列生態建設與(yu) 環境保護工程。從(cong) 2005年中國國務院批準《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ti) 規劃》,到2009年的《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yu) 建設規劃(2008-2030年)》,再到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正式施行,這些都集中體(ti) 現了中國努力構建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的國家意誌。

  中國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做了巨大努力。當然,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亞(ya) 洲水塔”安全不僅(jin) 是中國的責任,更需要全人類去關(guan) 注。

  從(cong) 國際層麵而言,通過拓展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柬埔寨等周邊國家的水科學聯合考察研究,完善水汽、冰川、湖泊、河流、災害等監測,基於(yu) 空-天-地一體(ti) 化的高新觀測技術,實現由監測平台向預警平台的轉化,建設智能化的“亞(ya) 洲水塔”重點監測體(ti) 係,建設“亞(ya) 洲水塔”國際觀測研究網絡和跨境冰川災害的監測預警平台,建立區域水資源和水災害防範合作示範區,服務綠色絲(si) 綢之路建設。積極參與(yu) 國際規則製定,參與(yu) 國際氣候治理和水資源管理規則的製定,為(wei) 周邊國家爭(zheng) 取更多的發展權益和話語權。這也是諸多科學家的共識。

  受訪者簡介:


沈永平。受訪者供圖

  沈永平,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hui) 冰川凍土分會(hui) 秘書(shu) 長、《氣候變化研究進展(中、英文版)》期刊副主編、《Reae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期刊執行副主編,主要從(cong) 事冰雪災害與(yu) 冰雪水文學、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等研究,組織和參與(yu) 的野外科學考察四十餘(yu) 次。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四十餘(yu) 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新疆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編著和合著《全球變化熱門叢(cong) 書(shu) -冰川》《色彩中國-中國白》《氣象災害叢(cong) 書(shu) -冰雪災害》《中國西北氣候由暖幹向暖濕轉型問題評估》等專(zhuan) 著 10餘(yu) 部,發表學術論文 200餘(yu) 篇,國際谘詢報告5篇、撰寫(xie) 科技谘詢報告十餘(yu) 篇。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