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2017年,我國科技創新十大裏程碑事件

發布時間:2018-01-02 11:18:00來源: 經濟日報

  圖①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ti) 工程全線貫通,一座長達55公裏的鋼鐵大橋飛跨茫茫大海,曆史性地將香港、珠海、澳門連在一起。 (新華社發)

  圖② 長征七號遙二運載火箭與(yu)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組合體(ti) 在垂直轉運中。 (新華社發)

  圖③ 在烏(wu) 魯木齊南山觀測站,可以看到“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過境。 (合成照片)

  編者按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戰略支撐。回首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國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途上大步前進,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領域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極大增強了我們(men) 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來之際,讓我們(men) 共同回顧2017年我國科技界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墨子號”圓滿實現目標

  2017年6月16日,我國科學家潘建偉(wei) 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布論文宣布,“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了千公裏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8月10日,潘建偉(wei) 團隊關(guan) 於(yu) 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liang) 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內(nei) 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cong) 衛星到地麵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cong) 地麵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chuan) 態。

  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與(yu) 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chuan) 輸,在遙遠兩(liang) 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yan) 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這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ge) 人類千年夢想,已經有了成為(wei) 現實的科技基礎。

  點評:“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cong) 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guan) 鍵技術的突破,從(cong) 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chan) 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這標誌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麵領先優(you) 勢地位。

  2、“天舟一號”完成多項應用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隨後與(yu)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hui) 對接。對接完成後,“天舟一號”進入設置組合體(ti) 運行狀態。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yu)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6月19日,“天舟一號”與(yu) “天宮二號”完成第二次交會(hui) 對接試驗。這次試驗的順利完成,鞏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間交會(hui) 技術,對於(yu) 後續空間站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

  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yu)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hui) 對接試驗。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組織實施的係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為(wei) 我國空間站工程後續研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點評:“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對於(yu) 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wei) 重要的意義(yi) 。“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為(wei) 我國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這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

  3、“悟空”發現反常電子信號

  2017年11月2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後,暗物質衛星團隊宣布:“悟空”獲得了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TeV電子宇宙射線能譜,並首次直接測量到了該能譜在1TeV(1萬(wan) 億(yi) 電子伏特)處的拐折。這一疑似暗物質的蹤跡,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口。 宇宙暗物質湮滅過程中產(chan) 生的正、負電子對,有可能在電子宇宙射線的總能譜中產(chan) 生一些特殊信號。“悟空”作為(wei) 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you) 和粒子鑒別能力最強的高能粒子探測衛星,捕捉這些信號正是其首要科學目標。

  點評:揭開暗物質之謎,被認為(wei) 是繼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wan) 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並進行天體(ti) 物理研究。如果後續研究證實“悟空”的最新發現與(yu) 暗物質相關(guan) ,將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科學成果。

  4、國產(chan) 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

  2017年5月5日,中國國產(chan) 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dong) 國際機場正式首飛成功。

  C919大型客機設計定位於(yu) 航空運輸市場最主流的150座級單通道市場,標準航程4075公裏,增大航程5555公裏。自2008年7月研製以來,C919的設計者走出“中國設計、係統集成、全球招標、逐步提升國產(chan) 化”發展道路,堅持“自主研製、國際合作、國際標準”技術路線。

  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國內(nei) 22個(ge) 省市、數十萬(wan) 產(chan) 業(ye) 人員參與(yu) 研製……C919推動了我國工業(ye) 技術進步,也推動了工業(ye) 材料領域的革命。

  點評: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意味著中國實現了民用飛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國大型客機發展核心能力,標誌著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大飛機夢”終於(yu) 取得曆史性突破,藍天上終於(yu) 有了一款屬於(yu) 中國的完全按照世界先進標準研製的大型客機。

  5、可燃冰試采取得重大突破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是分布於(yu) 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它燃燒後僅(jin) 會(hui) 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出10倍。

  天然氣水合物儲(chu) 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wei) 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2017年3月28日,我國第一口可燃冰試采井開鑽,並於(yu) 5月10日點火成功,從(cong) 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至5月26日,試采井連續產(chan) 氣16天,平均日產(chan) 超過1萬(wan) 立方米;5月27日開始,按照施工方案開展溫度、壓力變化對儲(chu) 層、井底等影響的科學測試研究工作。由此,我國取得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持續產(chan) 氣時間最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點評: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在我國具有重要意義(yi) 。可燃冰開發利用將會(hui) 大大提升我國能源安全保障程度,進一步優(you) 化能源消費結構;支撐油氣體(ti) 製改革,引導企業(ye) 進入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領域,促進油氣行業(ye) 持續健康發展。

  6、港珠澳大橋主體(ti) 工程貫通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這意味著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ti) 工程全線貫通。通車後,珠海、澳門同香港間的車程將由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裏,被譽為(wei) 世界橋梁建設史上的“王冠”。作為(wei) 世界級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六個(ge) 最”:總體(ti) 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ti) 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在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複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

  點評: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係列建造標準。隨著我國橋梁工程“走出去”步伐加快,港珠澳大橋不僅(jin) 有利於(yu) 我國與(yu) 外方合作時爭(zheng) 取工程主動權,更能將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帶出國門。同時,該工程是中國橋梁在設計、施工、材料研發等各方麵成果的集中展示,拉動了我國交通行業(ye) 的升級換代和技術進步。

  7、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開通

  2017年9月29日,世界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京滬幹線”與(yu)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對接,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保密通信。這意味著為(wei) 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京滬幹線”的建成,將連接北京、濟南、合肥、上海全長2000餘(yu) 公裏的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線路全線貫通,目前可滿足上萬(wan) 用戶的密鑰分發業(ye) 務需求。在業(ye) 務應用方麵,已實現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wu) 魯木齊南山地麵站和奧地利科學院6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hui) 議等。

  點評:“京滬幹線”與(yu)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完美對接,預示著天地一體(ti) 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已經形成。這將推動量子通信在金融、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產(chan) 業(ye) 鏈,最終構建基於(yu) 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聯網。

  8、“一箭雙星”發射北鬥三號

  2017年11月5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liang) 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衛星發射入軌後,將開展相關(guan) 測試及入網驗證,並適時對外開展服務。建成後的北鬥三號全球導航係統的定位精度將提升1至2倍,達到2.5米至5米水平,將為(wei) 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0.2米/秒的測速服務,並將為(wei) 付費用戶提供更高精度等級的服務。

  隨著北鬥地基增強係統提供初始服務,可提供米級、亞(ya) 米級、分米級甚至厘米級的服務。屆時,中國北鬥的精度將與(yu) 美國GPS相媲美。

  點評: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北鬥係統作為(wei) 一項國家高科技工程、一個(ge) 開放型創新平台,日益激發出全民“雙創”的激情和潛能。此次北鬥三號組網星首次發射標誌著北鬥衛星導航係統開啟全球組網新時代,全麵打開北鬥應用推廣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新局麵,書(shu) 寫(xie) 北鬥國際合作新篇章。

  9、“複興(xing) 號”命名並投入運營

  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wei) “複興(xing) 號”,並於(yu) 6月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複興(xing) 號”中國標準動車組構建了體(ti) 係完整、結構合理、先進科學的高速動車組技術標準體(ti) 係,標誌著我國高速動車組技術全麵實現自主化、標準化和係列化,極大增強了我國高鐵的國際話語權和核心競爭(zheng) 力。

  我國根據市場需求以及科技發展趨勢,開展了動車組技術頂層設計,積極組織引導製造企業(ye) 、科研院所開展動車組技術創新。目前,已啟動時速350公裏速度級16輛編組中國標準動車組、時速250公裏速度級中國標準動車組等的研發工作。

  點評:“複興(xing) 號”的亮相不僅(jin) 為(wei) 中國動車組實現全麵自主化、標準化打下堅實基礎,還將促進中國高速鐵路可持續發展,加快中國高鐵“走出去”。當前,以中國標準動車組為(wei) 代表的高速動車組技術以及工程建造、列車控製、牽引供電等各個(ge) 技術領域,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0、“造島神器”“天鯤號”下水

  2017年11月3日,我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亞(ya) 洲最大絞吸挖泥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dong) 成功下水。

  “天鯤號”裝備了亞(ya) 洲最強大的挖掘係統、最大功率的輸送係統和當前國際最先進的自動控製係統。其泥泵輸送功率達到1.7萬(wan) 千瓦,為(wei) 世界最高功率配置,且其遠程輸送能力1.5萬(wan) 米,為(wei) 世界之最。

  “天鯤號”可實現自動挖泥、監控及無人操控,將極大提高作業(ye) 效率,適用於(yu) 沿海及深遠海港口航道疏浚及圍海造地,也被稱為(wei) “造島神器”。

  點評:“天鯤號”的研製成功填補了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重型自航絞吸船的空白,帶動了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信息控製技術等配套應用能力的增強,推動了我國疏浚產(chan) 業(ye) 及船舶製造業(ye) 的發展壯大,提升了我國疏浚企業(ye) 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甘肅科技館開館5天迎客15000人 提醒:最好網上預約

    00300148907_3dfbe63b.jpg
    甘肅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門戶網站,由甘肅日報社主辦,是經國務院新聞辦批準的甘肅第一家重點新聞網站,提供最權威、最快捷、最全麵的新聞資訊服務。依托甘肅省委機關報-甘肅日報及下屬子報蘭州晨報、西部商報和省內各市州黨...[詳細]
  • 我國最大乳酸菌種資源庫建成

    腸道微生物被稱為“人類第二基因組”,中科院正式啟動了“微生物組計劃”項目來深入研究。益生菌正是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內蒙古農業大學已建成了我國最大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乳酸菌菌種資源庫。益生菌的稱呼源於希臘語,意為“...[詳細]
  • 中國極地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

    12月28日上午,中國極地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原科技部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出任中國極地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指出,為認真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響應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建設海洋...[詳細]
  • “老經驗”+“新科技”讓古籍新生

    從2013年下半年至今,將近4年的時間,一冊接一冊的“天祿琳琅”藏書,陸續擺到國家圖書館古籍修複師朱振彬的修複台上。這些昔日的皇家藏書,經曆歲月的磨礪,有不少已經糟朽、絮化、粘連,無法展閱。朱振彬和他的同事們小心翼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