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3D打印技術首次造出類腦組織

劉霞 發布時間:2018-01-16 10:09:00來源: 科技日報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日前報道稱,英國科學家近日使用新的3D打印技術,首次打印出像人腦一樣柔軟的類腦組織,朝最終3D打印出功能齊備的完整大腦邁出重要一步。

以往,隻有相對硬一些的材料可被3D打印出來,而大腦、肺等軟組織,一般很難通過3D打印技術獲得。這是因為(wei) 3D打印過程涉及逐層建造物體(ti) ,下層要能支撐不斷增長的結構的重量,打印非常柔軟的材料,容易出現底層材料崩塌問題。

此次,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型複合水凝膠(包含水溶性合成聚乙烯醇以及植物凝膠兩(liang) 種成分),打印出三維支架,然後用膠原蛋白包裹打印出結構,並用人類細胞進行填充,得到了類腦軟組織。

新研究主要作者、倫(lun) 敦帝國理工學院機械工程係研究人員譚正初(音)說:“3D打印技術有望使醫生利用病人自己的細胞,為(wei) 其製造出定製器官,從(cong) 而大幅緩解移植器官嚴(yan) 重短缺的問題。但以前3D打印出來的生物結構,大多是骨骼或像肝髒、腎髒這樣的較硬器官,大腦等軟組織很難3D打印。”

為(wei) 解決(jue) 打印軟組織難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在打印過程中進行了降溫處理。譚正初說:“我們(men) 使用的是低溫打印過程,這意味著,下層被凍住了,這使其非常穩固,新層結構可以打印在上麵,不會(hui) 出現底層崩塌的現象。打印完成後,我們(men) 可以讓得到的物體(ti) 慢慢解凍,並保持形狀。”

據悉,該技術目前還存在不少局限性,比如,他們(men) 僅(jin) 能製造出類腦組織的小樣本,而非整個(ge) 大腦。此外,他們(men) 計劃進一步提高目前使用的低溫技術。

研究人員認為(wei) ,要使用3D打印技術獲得功能齊備的複雜人類器官(大腦或肺等),可能還要等數十年時間,但該技術獲得的組織可幫助科學家研究大腦或肺在不同環境下(如腦外傷(shang) 等)的行為(wei) 。

總編輯圈點

大腦可不好仿造。它具有極其複雜的宏觀和微觀結構,大腦皮質覆蓋著每個(ge) 腦半球的大部分,大腦皮層的內(nei) 部組織是白質,外部表麵還有大量深淺不一的褶皺狀溝回。但要深入研究人腦,必須得有一個(ge) 像樣的模型。大腦結構複雜,用3D打印其實是個(ge) 好選擇。隻是該技術有天然局限,搞不定軟趴趴的東(dong) 西。此次的成功,是工程學上的進步,研究者終於(yu) 攻克了軟組織打印這一難題。但是,離構建出有實際操作意義(yi) 的3D打印版大腦,還遠著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隻能慢慢等待了。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新型“納米棒”讓二氧化碳變身高效能源

    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該校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利用組分可調的硫硒化鎘合金納米棒作為催化劑,高效電還原二氧化碳為合成氣。這種硫硒化鎘合金納米棒的催化劑,在...[詳細]
  • 沉船“桑吉”輪中的油能回收嗎

    科技日報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獲悉,1月14日16時45分,“桑吉”輪劇烈燃燒數天後發生爆燃,繼而沉沒,沉沒位置為北緯28度22分,東經125度55分,距離事發水域位置東南約151海裏。截至目前,船舶溢出的油汙仍在海麵燃...[詳細]
  • 五年以後,汽車可能會更省油

    中外專家認為發動機熱效率提高到50%大有希望汽車油箱裏的能量,大概1/3轉成動力。這個比例還可以高一點嗎?15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的“傳統燃料車輛動力技術轉型升級國際研討會”上,各國專家表示“發動機熱效率提高到50%”...[詳細]
  • 文獻記載太簡略,張衡地動儀是真是假 專家:複原研究一直在進行

    最近關於“張衡地動儀”真偽的討論又在網絡上熱起來。張衡地動儀在曆史上真的存在嗎?它能預報地震還是監測地震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