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戰鬥機,大家應該都會(hui) 覺得它無比“高大上”,它一定會(hui) 是在最先進最高端的研發地設計製造的,同時跟“嚴(yan) 格”、“機密”這樣謹慎的詞語是分不開的。然而,作為(wei) 我國戰鬥機中劃時代的機型——殲-10,卻來自於(yu) 當時從(cong) 零開始建設的三線基地——成都,而它誕生的過程卻頗具傳(chuan) 奇色彩。
在成都,有這樣一家神秘的單位。當年,甚至當地人都不知道這裏的人都在幹些什麽(me) 。而這裏,就是我國第三代戰鬥機殲-10的誕生地。春節前夕,我們(men) 的記者走進了這裏,了解到了“殲-10”戰機誕生時很多不為(wei) 人知的故事。
1970年5月,一輛載著300多人航空設計師隊伍的火車,從(cong) 沈陽緩緩駛向了成都。那顛簸難眠的幾天幾夜,看似漫長,卻因為(wei) 帶著堅定和期待轉瞬而過;何其平凡,卻映出了中國戰機五十年的沉浮:來時路漫漫,不言歸期;一朝鷹擊上長空,鵬程萬(wan) 裏。
後來的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有了先進的條件、完備的設施,有了能夠進行世界最先進戰鬥機技術研究的部門;
當時的他們(men) ,卻隻有一個(ge) 代號,611。
原611所的副總設計師謝品告訴我們(men) ,他們(men) 到了之後,房子不夠,所有的飛機設計人員就要自己蓋房子,自己種水稻、種油菜,甚至還要挑糞施肥。
後來的他們(men) ,是國之驕子,是民族棟梁;
當時的他們(men) ,在受限的條件下也不得不飽嚐失敗的苦澀。
殲-9,是當時“611”所提出的一個(ge) 自主創新的戰鬥機方案,有了它,我們(men) 足以和世界航空強國的戰機相抗衡。
與(yu) 之對應的,卻是極端簡陋的研製手段。
這把珍藏在成都三線博物館裏的計算尺,現在幾乎已經絕跡。但在當時,它卻是飛機設計師們(men) 最常用的裝備。計算尺上這些密密麻麻的刻度,一點一滴地丈量出我國戰鬥機發展的腳步。
落後的條件和過高的研製難度,讓殲-9的研製最終失敗,我們(men) 也隻能借由上麵圖中的那個(ge) 小小的模型,來想像它飛上藍天的樣子。
這些不服輸的“天才們(men) ”沒有停下腳步,他們(men) 在懸而未決(jue) 的未來麵前,選擇了先做好自己,不斷探索完善技術儲(chu) 備和研究,期待著哪一天,厚積而薄發。
“天必將降大任到我們(men) 肩上。”謝老先生帶著微笑跟我們(men) 說了這一句話,他表情輕鬆,我們(men) 的內(nei) 心卻無比震撼。
那是走過所有低穀和困苦後的堅定與(yu) 淡然。告訴世界,我們(men) 從(cong) 來沒有放棄過。
1982年,這個(ge) 天降大任終於(yu) 來了。謝品接到了去北京參加新型國產(chan) 戰鬥機評審會(hui) 的通知,不過隻是讓他們(men) 作為(wei) 參與(yu) 者,聽聽其他兄弟單位的匯報。
但已經有了足夠儲(chu) 備的611所,不願停留在旁觀者的角色。他們(men) 趕赴北京,竭力爭(zheng) 取,終於(yu) 得到了一個(ge) 匯報自己設計方案的機會(hui) ,雖然隻是在第二天評審會(hui) 休息的間隙,而且隻有短短的十幾分鍾。
就是這短短的十幾分鍾,改變了我國第三代戰鬥機的發展方向。此後,經過多次反複的評審和論證,由611所牽頭的設計方案終成正果。
1986年,方案正式立項,開始研製,代號“10號工程”。
沒錯,“10號工程”,一個(ge) 劃時代的偉(wei) 大代號;
它帶來的戰機,在今天被叫做“殲-10”。
殲-10,作為(wei) 戰鷹家族中劃時代的機型,不僅(jin) 使我國有了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機,更是開拓了一套完整獨立的戰鬥機研發體(ti) 係。
殲-10飛機係列改進型總設計師楊偉(wei) 院士說:殲-10的問世,探索出了一條使我國戰鬥機發展能夠從(cong) “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光明大道。
所謂“必然王國”,就是別人做什麽(me) ,我們(men) 隻能跟著做;而今天,“自由王國”,是我們(men) 想怎麽(me) 幹,就怎麽(me) 幹。
如今,中國的藍天上已經翱翔著世界一流的戰鷹;
可你是否還記得那改變曆史的十幾分鍾,
和十幾分鍾背後十幾年的砥礪奮鬥?
是否還記得這些投身“三線”的航空人,
記得他們(men) 的義(yi) 無反顧,和他們(men) 留下的全部青春?
如果曆史不曾開口親(qin) 自講述,你是否願意,跟我們(men) 一起,停下來回回頭,
重新走過這一路,
我們(men) 不是為(wei) 了懷舊,而是為(wei) 了記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雲南科學家發現兩種飛機草成功入侵的原因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群落構建與物種共存課題組科研人員對世界範圍內分布的飛機草進行了譜係地理學及居群遺傳學研究,揭示出西非生物型飛機草、南非生物型飛機草的來源可能是古巴和牙買加,入侵性和環境適應性是這兩種生物型...[詳細] -
“北京8分鍾”有這些黑科技
“北京8分鍾”總導演張藝謀擅長使用“人海戰術”表現宏大的藝術場麵,這次他摒棄了這種創作方式,而是精簡演員數量,大量采用科技手段呈獻。世界上最大卻又最輕的熊貓木偶、可以與人共舞的機器人……這些新技術,成就了平昌冬奧...[詳細] -
科學家預測: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會有哪些新趨勢
如果說2017年是人工智能技術爆發的“元年”,那麽2018年,圖像、視頻和語音等交互技術的進展會讓機器更加懂你。更多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將取代密碼。[詳細] -
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考古調查發現14處新遺址
記者日前從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學術研討會上了解到,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考古調查工作迄今已發現14處新遺址。[詳細]
- 寧夏賀蘭山岩畫節後迎來首批研學遊團隊
- 國家旅遊局聯合高德地圖推廁所導航係統 已服務千萬人次
- 正月裏來賞花燈
- 青海擬投資6.03億建設青海湖景區周邊高速公路
- 中國遊客湧入尼泊爾 而"閘門"甚至尚未開啟
- 浙江塘棲古鎮年味濃
- 探訪江西直升機科技館:遊客盡享"飛天"樂趣
- 香港維園花展今起開售門票 主打"大麗花"
- 新疆天地集團董事長鄭大清接受新華網專訪
- 過年長的肉 來這些地方運動起來減掉吧!
- 中國最北郵局明信片熱銷:各地"旅行青蛙"飛書傳情
- 錦州八家餐飲企業上榜遼寧旅遊特色餐飲名店
- 黑龍江:杜絕欺騙誤導行為 嚴格把控旅業"黑名單"
- 烏海市實施"旅遊+"戰略 加快資源城市轉型發展
- 包頭市2018年春節假期旅遊接待人數和收入均大幅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