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下,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擔的《科普多媒體(ti) 數字內(nei) 容可視化製作與(yu) 出版雲(yun) 服務係統研製及應用示範》課題,正在進行項目的驗收。作為(wei) 科技部支撐的重要課題,依托中國科學院高端前沿的科學資源,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重構科普創作流程,促進科研機構、出版機構和科學家在線創作、傳(chuan) 播和出版多媒體(ti) 科普相結合,首創“讀點科學”雲(yun) 平台,把優(you) 質科普內(nei) 容落地場館、學校,把科普與(yu) 教育連接起來,真正發揮科學傳(chuan) 播的教育意義(yi) 。
首席科學家創作,打造高端閱讀產(chan) 品
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研究機構,其學科領域幾乎覆蓋了自然科學全國領域,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yu) 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ti) 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具有豐(feng) 富的科學家資源。中科院的科研團隊在研究過程中,往往積累了第一手的科研素材,這些科研素材均是最有力的科普素材。
在課題實施過程中,依托中國科學院內(nei) 外豐(feng) 富的科學家資源,發動和組織有科普潛力的首席科學家、一線科學家和團隊,直接參與(yu) 內(nei) 容的創作,與(yu) 科學家一起策劃選題、加工作品,在此過程中,科學家全程參與(yu) 創作,在提高作品的科普化的同時,保證內(nei) 容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同時,結合中科院的科學家資源、科學素材和重大科學成果,尤其是國家眾(zhong) 多的重大科技項目和成果,打造高端閱讀產(chan) 品——《創新的足跡》,展現了前沿科技的新進展、新發現、新成果,通過中科院特色風格和以主題閱讀式的形式,提供極致的閱讀體(ti) 驗,形成了有趣、有知的科學文化閱讀物。
《創新的足跡》第2期
《創新的足跡》第9期
依托高端科普資源,創新服務教育
課題項目承擔單位——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基於(yu) 1999年創建的中科院科普雲(yun) 平台中國科普博覽的高端科普資源,緊密與(yu) 教育結合,從(cong) 而實現科普服務教育。中國科普博覽麵向K12階段(幼兒(er) 園到高中),在2017年11月發布了《中國科普博覽STEM白皮書(shu) 》。旨在從(cong) 科研界的角度推進STEM教育創新方麵的研究與(yu) 發展,力求在教育規範、教育資源、應用平台、教育空間、師資隊伍、實踐活動等方麵促進中科院科研資源與(yu) 科學教育的融合和轉換。
在本課題中,依托中科院的高端前沿資源,綜合運用圖文和視頻資源設計製作移動端閱讀產(chan) 品,打造“科學e無限”多媒體(ti) 科普數字產(chan) 品,展現近年來重大的科學成果以及它們(men) 在社會(hui) 進步、經濟發展中所具有的影響力,提升用戶對國內(nei) 科技進展的自信力和自豪感。同時,首創“科普雲(yun) 閱讀”——“讀點科學”,實現內(nei) 容可以在多種移動終端上進行閱讀和傳(chuan) 播,支持大屏終端機閱讀,作品可以直接發布到安裝在場館、學校的“讀點科學”終端機上,供學生現下翻屏閱讀,以最大化的擴大科普產(chan) 品的教育推廣。
大屏終端
技術研發與(yu) 應用 科學家參與(yu) 移動出版
互聯網的發展,促進自媒體(ti) 開啟了個(ge) 體(ti) 傳(chuan) 播的時代發展,課題將出版行業(ye) 的流程和體(ti) 係與(yu) 自媒體(ti) 開放和眾(zhong) 智的特點結合起來創新發展,通過技術研發與(yu) 應用,形成一個(ge) 數字內(nei) 容創作與(yu) 出版閉環的“互聯網+出版”創新應用,從(cong) 科研科普機構、科研團隊、科學家、出版機構等創作出版麵向移動智能終端的數字科普內(nei) 容的需求出發,為(wei) 科學家提供可視化的在線生產(chan) 、製作和發布科普數字出版物服務,建立“科學秀”科普多媒體(ti) 數字內(nei) 容可視化製作與(yu) 出版係統,讓科學家可以無需購買(mai) 軟硬件、建設機房、招聘IT人員,可以較低的成本實現科普類數字化出版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出版和訂閱一條龍的管理與(yu) 服務。
同時,科學家創作的內(nei) 容可以麵向多種智能終端發布,從(cong) 而形成跨終端的科普數字內(nei) 容管理與(yu) 閱讀應用的“科普雲(yun) 閱讀”——“讀點科學”,為(wei) 終端用戶提供便捷、權威、豐(feng) 富的科普內(nei) 容服務。依托所構建的“科學秀”科普多媒體(ti) 數字內(nei) 容可視化製作與(yu) 出版係統,建立起一套有償(chang) 閱讀(支付)、版權保護的機製和流程,保障了創作者的權益,推動科普移動數字出版的可持續發展。
用戶空間首頁
新媒體(ti) 的傳(chuan) 播更加依賴於(yu) 圖片、視頻的傳(chuan) 播,這也為(wei) 科普傳(chuan) 播提供更多的傳(chuan) 播形式,助力更好的傳(chuan) 播效果。可視化的形式能使得科學家的科普更加生動形象。在這個(ge) 係統中,科學家可以方便的對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內(nei) 容進行排版、設計,同時可以設置其動畫效果、動畫順序、動畫利用軟件提供的展示和互動效果插件定義(yi) 特定的功能,打造個(ge) 性化的科普數字產(chan) 品。
可視化編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春節假期已結束 "節後綜合征"怎麽破?
假期總是太短,現實總是骨感。悠悠歲月在無聲無息中於指尖滑過,就像是針尖上的一滴水珠流進大海,一晃什麽都已經消失不見。盡管我們有著太多的不舍,但當時間指針指向21日24點,7天的春節長假還是劃上了句號,戊戌狗年的逐夢新...[詳細] -
解密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鍾"的機器人炫舞
與以往不同,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由張藝謀執導的“北京八分鍾”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中國新科技元素驚豔世界。24台移動機器人“冰屏”與26名輪滑舞蹈演員傾情演出,變幻的燈光,美侖美幻的場景,傳統而富有底蘊的中華文化...[詳細] -
我國科技創新如何加速躋身國際第一方陣
“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了‘三跑並存’,並跑領跑日益增多的曆史性新階段。”2月26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實現了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我國已...[詳細]
- 解析《紅海行動》裝備|除了航母,中國的作戰艦艇我隻服它!
- 解析《紅海行動》裝備|中國"野馬" 掠海搶灘突擊利器
- 共享單車新信用係統上線 信用機製能否成治病良藥?
- 重水設施被炸 毀了納粹核計劃
- MWC2018:三星Bixby音箱將於2018下半年麵市
- 中國平民體內發現美國轉基因SCoAL純屬謠言
- 國際太空探索論壇將於3月3日在日本東京召開
- 科技部支撐 中科院技術首創可視化製作與出版
- 第三代半導體是怎麽變"燈"的?
- 人工智能仍處於較初始發展階段 技術仍待突破
- 探訪我國境內最北科研台站:極寒之地"逐日"記
- AI賦能驚豔巴塞羅那 百度國際組團登場MWC
- 立方體衛星示意圖
- 限時進食法:不考慮吃什麽、吃多少 隻考慮什麽時候吃
- 兒童發燒並不可怕 但有些情況需要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