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質疑缺位:科學精神的中國短板

劉園園 發布時間:2018-06-06 11:33:00來源: 科技日報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剛剛回國時,非常不習(xi) 慣——在學術上,沒有人和他“吵架”了。

“不但如此,一旦給別人的學術觀點挑毛病,對方就覺得沒麵子、下不來台。”張雙南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zhuan) 訪時說,從(cong) 學術角度提出批評、質疑,進行學術爭(zheng) 論,在國外是十分常見的事情。然而,這在國內(nei) 顯得有些“大逆不道”。

質疑,在張雙南看來,正是目前中國科技界最缺乏的科學精神。

質疑乃科學精神之核心

張雙南把科學精神總結為(wei) 六個(ge) 字:唯一、獨立、質疑。

所謂唯一,即科學的目的是發現科學規律,而科學規律是唯一的。所謂獨立,即科學規律獨立於(yu) 發現者,不管誰來做科學研究,東(dong) 方人也好,西方人也罷,在方法正確的前提下,所發現的科學規律是相同的。所謂質疑,從(cong) 字麵上看是最容易理解的,但張雙南認為(wei) ,它恰恰是科學精神中最重要的兩(liang) 個(ge) 字。

“科學的進步和創新離不開質疑。”張雙南說,從(cong) 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每一個(ge) 重大科學理論的誕生都不是自然演化出來的,而是伴隨著新理論對舊理論的質疑,甚至伴隨著激烈的爭(zheng) 論和衝(chong) 突。可以說,沒有觀點的碰撞,難以擦出真理的火花。

但在中國科技界,似乎缺乏這樣的習(xi) 慣。大家講究中庸之道,講究以和為(wei) 貴,在潛在的氣氛中對批評和質疑是不鼓勵的,因為(wei) 這樣會(hui) “傷(shang) 和氣”。張雙南認為(wei) ,這並非中國科技界獨有的問題,而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chuan) 統使然。

張雙南曾想辦法以圖改變這種風氣。幾年前,他嚐試舉(ju) 辦“學術批評論壇”,邀請和自己學術觀點不同的人對自己提出學術批評。“既然不方便當麵批評別人,那就邀請別人來批評自己好了。”這是張雙南當時的想法。遺憾的是,這個(ge) “學術批評論壇”隻辦了一次,之後便難以推行。

張雙南觀察到,質疑精神的缺失,使科技圈出現不少怪現象。科研人員不但很少與(yu) 國內(nei) 同行進行學術爭(zheng) 論,對國外的學術思想更是缺乏批判和質疑。在申請科研項目時,首先會(hui) 被問,這種研究外國人有沒有做過?跟蹤外國人的前沿研究容易通過,也容易出成果。假如外國人沒有做過,就會(hui) 被問,外國人都沒做過,你做這個(ge) 幹什麽(me) ?

長此以往,就出現了這樣一種結果:在科研領域,很多原創思想都是外國人提出來的,中國人則負責實現它,或者進一步提升它。用張雙南的話說,外國人負責“挖坑”,中國人負責“灌水”。一個(ge) 很明顯的例子是,這些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數量很多,但是原創性思想或成果卻很少。換句話說,他們(men) 的論文所涉及的“坑”,都是外國人挖的,而不是中國人自己挖的。

解鈴還需係鈴人

難道中國人真的不擅長質疑嗎?

張雙南以前在清華大學講課時,提出一個(ge) 要求:每個(ge) 學生每堂課必須向他提一個(ge) 問題,越尖銳越好。最近他又在中國科學院開了一門關(guan) 於(yu) 科學方法的課程,也提出同樣要求。他發現,在鼓勵批評和質疑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們(men) 常常與(yu) 他進行熱烈討論,有時甚至會(hui) 和他吵起來。這讓張雙南感覺非常好。

“所以不是中國人缺乏質疑的能力,而是我們(men) 的文化氛圍不鼓勵批評質疑,慢慢把大家的棱角磨平了。”張雙南說。

解鈴還需係鈴人。張雙南認為(wei) ,質疑精神的缺失源於(yu) 文化傳(chuan) 統,質疑精神的培養(yang) 也要從(cong) 文化入手,形成鼓勵批評質疑的氛圍。

在教育層麵,張雙南發現,學校傾(qing) 向於(yu) 給學生灌輸科學知識,但很少告訴他們(men) ,什麽(me) 是科學,什麽(me) 是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而培養(yang) 孩子們(men) 的科學精神,首先要培養(yang) 他們(men) 分析、批判、質疑的能力。

張雙南提到了人們(men) 常講的“文化自信”。在他看來,真正的自信,就是既敢於(yu) 接受批評質疑,正視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也敢於(yu) 批評和質疑他人。這一點也適用於(yu) 中國科技界:應該既歡迎和鼓勵國內(nei) 同行之間互相批評質疑,也要敢於(yu) 批評和質疑國外同行的學術觀點。

“沒有質疑,科學精神無從(cong) 談起。沒有科學精神,就不會(hui) 有創新。沒有創新的文化不會(hui) 成為(wei) 先進的文化,隻有先進的文化才有自信!”張雙南總結說。

(責編: 央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科學精神是曆久彌新的發展要義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氣質。中國發展已進入新時代,改革創新是新時代中國至為鮮明的一個特質,而科學精神就是改革創新“皇冠”上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這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加快進步、創新和普及,科學...[詳細]
  • 求實、創新、愛國:科學精神的時代標簽

    “當年搞‘兩彈一星’時,我們國家的物質基礎匱乏,工業基礎極差,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了實現國家目標,克服重重困難,靠的就是一種精神。在任何時候,精神都是靈魂,是支撐事業發展的靈魂。”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近日在...[詳細]
  • 做好科學研究的秘訣

    5月30日,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機器’在固體表麵的構築與物性調控”等6個項目獲得陳嘉庚科學獎,北京大學教授江穎等6位青年科學家獲得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這兩個項目被科學家們昵稱為“陳獎”,每兩年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