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科技

雜交水稻有望實現大規模機械化製種

俞慧友 發布時間:2019-06-05 08:54:00來源: 科技日報

  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麵積約1600萬(wan) 公頃,年約需商品雜交稻種子2.4億(yi) 公斤,年種子生產(chan) 麵積在15萬(wan) 公頃左右。不過,現下“箱式製種”的主流模式,因無法實現製種的混播混收,嚴(yan) 重依賴人工,而導致了種子生產(chan) 的“缺口”。4日,記者從(cong)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曆經6年,中心曹孟良研究員團隊率先提出了雜交稻製種混播混收策略,將工程雌性不育恢複係應用於(yu) 機械化製種,成功解決(jue) 了雌性不育水稻不能繁殖的難題。日前,曹孟良課題組與(yu) 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水稻研究所李平教授課題組合作的相關(guan) 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yu) 《水稻》。

  這一技術的關(guan) 鍵,是將水稻雌性可育基因、花粉失活基因、熒光篩選標記基因等3基因的連鎖“表達盒”,通過轉基因技術,導入雌性不育水稻中。雜合的轉基因水稻在自交結實後,通過光電分選,可獲得純合的雌性不育水稻,用於(yu) 雜交稻機械化製種。而另一部分攜帶轉基因的雜合種子,則能用於(yu) 雌性不育水稻的繁殖。由此,成功解決(jue) 了雌性不育水稻不能繁殖的技術難題,並實現了雜交稻種子生產(chan) 的混播混收。“我們(men) 利用了轉基因技術‘中轉’,但最終產(chan) 出的是非轉基因雜交稻種子。”曹孟良強調。

  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啟動了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研究,獲得了以“遺傳(chuan) 工程雄性不育係”為(wei) 遺傳(chuan) 工具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利用袁院士的工程雄性不育係,結合工程雌性不育係,最終育成了適合機械化製種的第三代雜交稻。”曹孟良說。這也意味著,我國有望實現雜交稻大規模機械化製種。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稻田裏的“守望者”

    6月初,位於福建沙縣、尤溪、建陽等地的育種基地試驗田內,一大批來自三亞福建南繁基地新培育的最新水稻品種和幾千份育種材料正在插秧。這些種子凝聚著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心血。[詳細]
  •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係,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詳細]
  • “綠色超級稻”惠及亞非18國農戶

    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最大國際農業科技扶貧項目“為非洲和亞洲資源貧瘠地區培育綠色超級稻”,2日在京結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