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博士 朱中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一種理論像馬克思主義(yi) 那樣對人類文明進步產(chan) 生了如此廣泛而巨大的影響。”
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學說誕生於(yu) 十九世紀中葉,以人類工業(ye) 文明的社會(hui) 存在為(wei) 學術語境,是百科全書(shu) 式的科學體(ti) 係,指明了人類發展方向。170年來,馬克思主義(yi) 以無上的真理光輝和科學魅力,贏得全人類尊崇。從(cong) 1886年開始,恩格斯正式使用“馬克思主義(yi) ”這一概念。當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學家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指出:“馬克思主義(yi) 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它是不可超越的。”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隻有中國人最了解自己。”100多年前,中國社會(hui) 轉型、現代化開啟之初,在經曆君主立憲製、議會(hui) 製、總統製等嚐試失敗後,李大釗、高一涵、陳獨秀、鄧中夏、毛澤東(dong) 等一批革命先哲和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碩儒大師,以仁人誌士“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苦求救國救民真理,最終從(cong) “十月革命”的炮聲中,從(cong) 思潮泛濫的“七主義(yi) 八主張”中,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贏得了光明。
事實上,每個(ge) 政治體(ti) 係,包括信念、態度和情感,都鑲嵌於(yu) 對政治行為(wei) 具有內(nei) 生導向力的特殊模式中,其底蘊就是曆史文化。大而言之,中國的曆史文化就是人的文化,地上的文化,唯物的文化,這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科學理論具有同頻共振的文化因子。
——從(cong) 文化哲學上講,兩(liang) 者都旨在人的解放。文化是人類的生活方法。文化哲學是對人類的自身生存及其生存世界進行哲學追問,作出意義(yi) 界定,為(wei) 人的現實存在和活動提供人文智慧。
以儒家學說為(wei) 代表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包括諸子百家)都是關(guan) 於(yu) 人道、天道、天人合一之道,旨在將人從(cong) 奴隸枷鎖和巫神桎梏中解放出來。一是“天行有常,不為(wei) 堯存,不為(wei) 桀亡”;二是將人置於(yu) 社會(hui) 中心,遠鬼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遠之);三是把人的價(jia) 值提到新高度(廄焚。子退朝,曰:“傷(shang) 人乎?”不問馬);四是承周禮啟人仁,將人性導向真善美,使人活出生命尊嚴(yan) 和生活美感。
馬克思主義(yi) 旨在將人從(cong) 工業(ye) 文明的工廠化專(zhuan) 業(ye) 化勞動中解放出來。分工與(yu) 合作原本是人類的偉(wei) 大發明,但隻要分工還不是出於(yu) 自願,則分工對人就是一種異己的壓迫力量。隻有通過充分發展生產(chan) 力,極大提高勞動效率,“地域性的個(ge) 人為(wei) 世界曆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ge) 人所代替”,才能使人解脫異化鉗製,得到自由全麵發展,即“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範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nei) 發展……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cong) 事畜牧,晚飯後從(cong) 事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德意誌意識形態》)
——從(cong) 社會(hui) 運動上講,兩(liang) 者都旨在“天下為(wei) 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男有分,女有歸……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我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這種大同社會(hui) 理想是人性向善的真情表達,雖有運動意蘊(大道之行也),但少學理證明,也就僅(jin) 僅(jin) 是理想而已。馬克思主義(yi) 深刻揭示了社會(hui) 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指出“共產(chan) 主義(yi) 對我們(men) 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態,不是現實應當與(yu) 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men) 所稱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態的現實的運動。這個(ge) 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chan) 生的。”(《德意誌意識形態》)這樣,就使中國社會(hui) 文化中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大同社會(hui) 憧憬有了學理依據和實現路徑,以致李大釗在1919年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yi) 觀》中驚呼:馬克思主義(yi) 是“為(wei) 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
——從(cong) 意識思維上講,兩(liang) 者都旨在實踐理性。“學而時習(xi) 之”。這裏的“習(xi) ”:一是指知識溫習(xi) ,二是指實踐履行。著重於(yu) 說,“子不語:怪、力、亂(luan) 、神。”不談那些不著邊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dong) 西,注重實踐理性,強調實踐功效,也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麽(me) 東(dong) 西,為(wei) 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
事實上,“我們(men) 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ge) 前提……這個(ge) 前提是:人們(men) 為(wei) 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ge) 曆史活動就是生產(chan) 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chan) 物質生活本身……”“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ge) 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wei) 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chan) 生是第一個(ge) 曆史活動”。這樣,馬克思主義(yi) 就揭示了人類曆史文明進步的內(nei) 在動力,為(wei) 中國社會(hui) 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cong) 理論體(ti) 係上講,兩(liang) 者都旨在開放發展。列寧指出:“在馬克思主義(yi) 那裏絕沒有與(yu) 宗派主義(yi) 相似的東(dong) 西,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chan) 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
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內(nei) 核的儒家學說,是借基周之禮義(yi) (“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而發展起“仁”理論:“裏仁為(wei) 美……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唯仁者能好人……苟誌於(yu) 仁矣,無惡也……”《論語》中孔子講了104次“仁”,最終也沒給出唯一定義(yi) 。因為(wei) “仁”是開放性概念,可謂因人而仁、因事而仁、因情而仁,主要指向人生修進的三個(ge) 層次或三種境界:一是人之性——向善,二是人之道——守善,三是人之成——至善,這樣的“仁”就是無盡的過程,即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wan) 物之母。”(《道德經》)真要給出具體(ti) 定義(yi) ,其外延和內(nei) 涵就框死了,也就封閉了自身發展。這就是費孝通在《麵對世紀之交,回顧傳(chuan) 統文化》中闡述的:“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幾千年來一直維持延續下來的力量就是包含在傳(chuan) 統文化裏的這股相容和融合的凝聚力。這種精神力量是隱藏在群眾(zhong) 的生活裏的人生態度……憑借這種人生態度,中華民族有能力吸收外來的各種文化思想。”
正因為(wei) 兩(liang) 大理論體(ti) 係都是開放發展的,才有了馬克思主義(yi) 真理光芒在中國的激情綻放,才有了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偉(wei) 大實踐,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近代文人社團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國近代社會風雲變幻莫測。在易代鼎革之際,舊式文人仍然表現出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與堅守。[詳細] -
鄉規民約與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大決策部署。[詳細] -
描畫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新圖景
長江經濟帶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是智庫界長期關注、研究的重要課題。4月18日,光明日報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南通大學在滬聯合主辦第四屆長江經濟帶發展論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