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過度開發、竭澤而漁式的“坐吃山空”,在環境可承載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靠山吃山”
在“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的最後一站,我們(men) 來到了浙江麗(li) 水。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同誌在麗(li) 水調研時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li) 水來說尤為(wei) 如此”。沿著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道路,這座“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美麗(li) 城市,先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等“國字號”金名片。
在19世紀的法國,一群畫家厭倦了都市,走出畫室,走近山水,他們(men) 在楓丹白露森林和巴比鬆鎮找到了創作靈感,讓大自然從(cong) 畫麵的背景成為(wei) 主角,因此被稱為(wei) “巴比鬆畫派”。而麗(li) 水的古堰畫鄉(xiang) ,被譽為(wei) “中國版的巴比鬆”。川灘嶼林、樟樹楓楊等自然風光與(yu) 古鎮堰港、白帆響槳等人文景觀完美融合,吸引了近300家藝術院校和機構在此建立實踐基地。曾經木製品廠房林立、環境問題頻發的小鎮,成功轉型藝術之鄉(xiang) 和休閑勝地,在山水美起來的同時,讓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為(we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xie) 下實踐注腳。
從(cong) 浙江到全國,“兩(liang) 山論”已逐漸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共識。發展是第一要務,生態優(you) 先不等於(yu) 放棄發展;不唯GDP不等於(yu) 放棄GDP,而是追求“綠色GDP”。所以,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和犧牲環境求發展都不是可行之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規矩已立,原則已定,治理者更需時刻思考: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
山水有情,養(yang) 育一方百姓。從(cong) 太湖的白蝦到鎮江的河豚,從(cong) 桃江的楠竹到麗(li) 江的雲(yun) 杉,長江沿線不同水土孕育出來的物產(chan) ,是人們(men) 衣食住用的重要來源。合理有度地取用或種植養(yang) 殖,本身就是發揮生態優(you) 勢的表現。時下,一些地方做大做強生態農(nong) 副產(chan) 品,依托好山好水深耕製酒、製藥等產(chan) 業(ye) ,走出一條綠色農(nong) 業(ye) 、生態工業(ye) 的致富路。我們(men) 拒絕過度開發、竭澤而漁式的“坐吃山空”,但在環境可承載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靠山吃山”,不失為(wei) 發展之良方。
靠山吃山,也要吃出花樣。發揮自身稟賦不應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產(chan) 出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更要打造“生態+”的綜合效益。貴州六盤水的梭戛生態博物館,在崇山峻嶺的地形地貌中保留著苗族千年的禮儀(yi) 風俗,原生文化與(yu) 自然生態完美契合;曾舉(ju) 辦過“空氣拍賣會(hui) ”的浙江遂昌,邀請遊客參與(yu) 插秧、割稻,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把生態旅遊做出新意。生態產(chan) 品與(yu) 文化內(nei) 涵、個(ge) 性創意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內(nei) 容良好嫁接,有助於(yu) 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有機融合,讓綠水青山迸發出更多可能,讓生態優(you) 勢變成經濟優(you) 勢。
現實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地方開展生態旅遊,卻使自然資源嚴(yan) 重透支;有的地方發展生態產(chan) 業(ye) ,卻一哄而上、同質化傾(qing) 向嚴(yan) 重;一些地方吸引資本下鄉(xiang) ,卻沒有做好企業(ye) 與(yu) 當地百姓共贏的大文章。一位基層幹部說,希望生態項目落地讓政府、百姓、企業(ye) 都得益。共贏,須以合作為(wei) 前提。政府正確引導、發揮區域特色,企業(ye) 做好示範、引領帶動周邊,個(ge) 人提高認識、摸準市場需要,這樣,才能畫好綠色發展的同心圓。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讓綠水青山成為(wei) 金山銀山,既要杜絕建設性破壞與(yu) 無序開發,也需持之以恒、久久為(wei) 功。守住這方淨土,也就保留了後發製勝的實力,更保留了永續發展的潛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在改革開放中開拓發展的中國倫理學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詳細] -
望海樓:“一帶一路” 中馬合作重要平台
8月17日至21日,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其再次擔任總理後首次訪華,也是就任以來對東盟外國家的首次出訪。[詳細] -
從“全麵領導”看中國共產黨領導力
黨的十九大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今天研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必須把這一問題放到“黨的全麵領導”視閾下去思考和探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