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2日,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出席會(hui) 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宣傳(chuan) 思想工作作出戰略部署,具有重大指導意義(y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把堅定“四個(ge) 自信”作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的關(guan) 鍵,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這一重要論述,為(wei) 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認真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講話,深入貫徹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精神,成為(wei) 推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建設的根本要求。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是中國特色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成果的理論呈現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任何理論成果歸根結底是對社會(hui) 實踐的一種反映和概括提升,同時又對社會(hui) 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因此,我們(men) 認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也是現代文明條件下社會(hui) 實踐在精神理論層麵上所反映的成果,既是對社會(hui) 實踐的總結,也對社會(hui) 實踐的進一步發展產(chan) 生重大影響。現代文明起源於(yu) 西方,許多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也在西方率先出現,這就意味著,無論是現代社會(hui) 實踐還是現代理論總結,西方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都具有先發優(you) 勢。因此,西方現代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對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我們(men) 也應當看到,由西方學者做出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更多地建立在西方的社會(hui) 實踐基礎之上,主要反映西方社會(hui) 實踐的經驗,或者以他們(men) 的經驗形成的理論視角而把握到的世界經驗,或隱或顯地存在著“西方中心主義(yi) ”的傾(qing) 向。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對既有的現代文明實踐的整體(ti) 性把握,還是為(wei) 了進一步推動現代文明的發展,在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方麵都需要克服這一缺點。
在中華文明曆史邏輯、現代社會(hui) 發展邏輯和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邏輯的共同演繹之下,中華民族選擇了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來建立現代國家和推動現代社會(hui) 發展的現代文明建構路徑,並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終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進而確立了麵向未來的人類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態。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麵向未來的人類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態,相對於(yu) 傳(chuan) 統的西方現代文明發展來說,在領導力量、發展路徑與(yu) 製度安排上,具有中國特色;在指導思想、發展方向與(yu) 依靠力量上,具有中國風格;在文明源流、使命擔當與(yu) 現實成就上,具有中國氣派。因此,將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的成果上升到哲學社會(hui) 科學高度予以把握,不僅(jin) 是在理論上對中國實踐進行總結的需要,而且也將進一步豐(feng) 富世界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經驗來源和理論體(ti) 係。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麵向未來的人類現代文明的中國形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決(jue) 定了作為(wei) 其理論層麵上反映的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也同樣應當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正是基於(yu) 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就要“把堅定‘四個(ge) 自信’作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意識形態的關(guan) 鍵”,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需要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理論支撐
無論是發展空間還是時代要求,無論是國內(nei) 情況還是國際環境,進入新時代之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所麵臨(lin) 的任務和挑戰都更加艱巨,這就要求我們(men) 不僅(jin) 要發揮實踐工作者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要發揮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指導作用。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我們(men) 已經取得了一係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經驗,這些經驗蘊含著豐(feng) 富的邏輯規律和理論內(nei) 涵,需要我們(men) 對其進行總結和提升,進而成為(wei) 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成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men) 黨(dang) 領導人民進行偉(wei) 大社會(hui) 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實踐努力必須一以貫之,要求理論指導也同樣應當一以貫之。這就意味著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需要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一以貫之地予以指導。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需求,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堅定“四個(ge) 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進行總結,並將其轉化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原理內(nei) 容,在豐(feng) 富世界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的同時,也為(wei)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提供理論支撐與(yu) 理論指導,從(cong) 而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能夠做到一以貫之。二是要充分吸收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實踐與(yu) 理論成果,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建設現代文明的經驗與(yu) 教訓進行深刻總結,並積極吸收既有世界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成果,作為(wei) 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重要來源,從(cong) 而吸收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以使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能夠做到一以貫之。三是要密切關(guan) 注世界範圍的現代文明發展變化與(yu) 網絡智能化發展帶來的根本性科技創新的影響,在跟蹤前沿問題基礎上,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從(cong) 而使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逐漸在世界範圍能夠產(chan) 生重要影響甚至發揮引領作用。四是要積極吸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實踐智慧,主動分析實踐成果背後所包含的經驗與(yu) 邏輯,並將其轉化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體(ti) 係的具體(ti) 內(nei) 容,不僅(jin) 使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的需要,而且為(wei) 世界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
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貢獻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不僅(jin) 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具有重要意義(yi) ,而且將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積極貢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hui) 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革命正在孕育成長,各國相互聯係、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yu) 共、休戚相關(guan) ,和平力量的上升遠遠超過戰爭(zheng) 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可見,世界已越來越成為(wei) 一個(ge) 聯係密切的“地球村”,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也越來越多,人類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是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dang) ,也是為(wei) 人類進步事業(ye) 而奮鬥的政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把為(wei) 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有鑒於(yu) 此,中國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念,並實施了“一帶一路”建設等舉(ju) 措。
社會(hui) 實踐不僅(jin) 是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經驗來源,而且是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發展的重要經驗來源和推動力量,那麽(me)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與(yu) 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也將成為(wei)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新的經驗來源與(yu) 推動力量。因為(wei) 這裏有大量實踐需要我們(men) 去總結,也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men) 在理論上予以回答。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說,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過程中,中國的實踐探索與(yu) 作用發揮,將為(wei) 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催生新的格局與(yu) 新的內(nei) 涵,並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產(chan) 生重要影響。一是從(cong) 理論上,將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供更多支持,使具體(ti) 實踐能夠獲得更為(wei) 理性的依據和更有規律的指引。二是從(cong) 方案上,將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不僅(jin) 能為(wei) 整個(ge)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構建提供更多具體(ti) 智庫性的對策方案,而且能為(wei) 更多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係複旦大學政黨(dang) 建設與(yu) 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全麵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第40個年頭。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改革推進的難度和風險越來越大。[詳細] -
中國道路成功的哲學追問
中國道路是從中國特殊國情出發走出的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詳細] -
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三個關係
從一種哲學理論的形態演化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質是建構一種符合中國現實的新的哲學形態,從而給錯綜複雜的現代性問題以當代中國式解答。 [詳細] -
中國道路的哲學探索和哲學表達
在中國近現代,時代的中心問題始終是“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亦即中國走什麽道路的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