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央宗姐妹:紮根雪域邊陲的格桑花
卓嘎(左)、央宗姐妹倆(lia) 。新華社記者 普布紮西 攝
“短短不到一年,玉麥能發生這麽(me) 大的變化,真是做夢都想不到。”在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正忙著收拾新居的卓嘎興(xing) 奮地對記者說。
一年前隻有9戶人家的玉麥鄉(xiang) ,如今是個(ge) 繁忙的工地。卓嘎、央宗姐妹的石頭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統一規劃建設的裝配式三層小樓。“新房子跟以前相比,強太多了。以後開個(ge) 甜茶館,再賣點雞血藤手鐲、竹編製品等,生活足夠了。”妹妹央宗快言快語,更讓她高興(xing) 的是,去年大學畢業(ye) 的兒(er) 子索郎頓珠,今年1月成了玉麥鄉(xiang) 的一名公務員。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放心,我們(men) 一定會(hui) 看好守好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帶動更多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一年前,從(cong) 不主動說話的卓嘎,如今愛說愛笑,活潑開朗了許多。
“守護好祖先留下來的這片牧場,就是守衛了國家”
“玉麥天翻地覆的變化,源於(yu) 黨(dang) 的治邊穩藏好政策,特別是去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我們(men) 回信後。”今年57歲的卓嘎,曾在1987年至2011年間擔任玉麥鄉(xiang) 鄉(xiang) 長。此前,自1960年在這塊30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設立了玉麥鄉(xiang) ,鄉(xiang) 長一直是她的父親(qin) 桑傑曲巴。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玉麥鄉(xiang) ,離隆子縣城不過200公裏,但卻隔著日拉山等3座海拔超5000米的大山,幾成邊陲孤島,被稱為(wei) “三人鄉(xiang) ”——大部分時間裏,隻有桑傑曲巴和女兒(er) 卓嘎、央宗生活在這裏,一棟房子,既是鄉(xiang) 政府,也是他們(men) 的家。通過放牧,父女三人守護著祖國的疆土。“這裏有蒼莽林海和無邊的草場,是個(ge) 美麗(li) 富饒的地方。聽我父親(qin) 講,鄉(xiang) 裏原有20多戶近300人,1959年,很多玉麥居民遷往內(nei) 地,因此到1990年,就隻有我們(men) 一家三口住這裏。”央宗說。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這是身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桑傑曲巴給孩子最刻骨銘心的教育。他一針一線地縫製了三麵五星紅旗,插到村口。他告訴孩子:“這是我們(men) 中國的國旗,比我們(men) 的生命還重要。”從(cong) 那時起,卓嘎和央宗記住了,“守護好祖先留下來的這片牧場,就是守衛了國家。”
“讓五星紅旗永遠在我們(men) 祖祖輩輩放牧的土地上飄揚”
“生活艱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國,家就有希望。”央宗回憶說。
1987年,年老體(ti) 弱的桑傑曲巴從(cong) 鄉(xiang) 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卓嘎當了鄉(xiang) 長,央宗當副鄉(xiang) 長。1996年,兩(liang) 戶人家從(cong) 紮日鄉(xiang) 回遷到玉麥,隆子縣也是第一次向這裏派了兩(liang) 名幹部,玉麥由此徹底告別了“三人鄉(xiang) ”。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黨(dang) ,玉麥因此有了鄉(xiang) 黨(dang) 支部。
1997年,有媒體(ti) 報道了玉麥“三人鄉(xiang) ”的情況,桑傑曲巴一家人放牧守邊的事跡傳(chuan) 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來自祖國內(nei) 地的信件也第一次翻越崇山峻嶺,來到卓嘎、央宗的麵前。央宗笑著說,那一年姐姐竟然收到了很多求愛信。
“當時阿爸說,我們(men) 姐妹要是嫁出玉麥,那麽(me) 誰來放牧守邊?於(yu) 是我們(men) 都嫁在玉麥,向阿爸發誓,一生守在玉麥,讓五星紅旗永遠在我們(men) 祖祖輩輩放牧的土地上飄揚。”回憶起那段往事,55歲的央宗仍有些激動,“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這一點,無論麵對多大的挫折或者誘惑,我們(men) 姐妹倆(lia) 從(cong) 來沒有動搖過。”
也因此,卓嘎35歲、央宗27歲才結婚成家,這在當時的邊境牧區,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晚婚了。
山上的杜鵑花謝了又開,山下的竹子長了一茬又一茬。隨著國家日漸強大,玉麥的喜事也多起來了。
2001年9月,老阿爸最大的心願實現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修通了。當第一輛汽車開進玉麥的時候,老阿爸給這個(ge) “鐵犛牛”獻了哈達。這一年,桑傑曲巴坐著“鐵犛牛”去了夢寐以求的拉薩,卓嘎則去了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
2001年底,玉麥鄉(xiang) 已經有了5戶人家25人,有了邊防派出所,有了小學和衛生院。這年冬天,77歲的桑傑曲巴老人過世了。
卓嘎、央宗姐妹清楚地記得,父親(qin) 臨(lin) 終時把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叫到屋裏,叮囑道:“你們(men) 不能因為(wei) 玉麥窮就離開這裏。這是祖輩生活的地方,是我們(men) 中國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守護好!”
“通過旅遊等產(chan) 業(ye) ,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明年穩定脫貧”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玉麥鄉(xiang) 9戶32人,家家戶戶的生活真的比蜜甜,各種惠民穩邊政策向玉麥鄉(xiang) 傾(qing) 斜,人均收入超過了5萬(wan) 元。我們(men) 要趕在十九大之前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封信,報告我們(men) 邊疆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定守好國土報黨(dang) 恩。”卓嘎說。
去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了,肯定她們(men) 父女兩(liang) 代接力為(wei) 國守邊的行為(wei) ,並希望她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總書(shu) 記的回信,極大地鼓舞了卓嘎、央宗姐妹放牧守邊的決(jue) 心,也帶給她們(men) 榮譽和責任。今年初,卓嘎當選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央宗被推選為(wei) 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
如今的卓嘎、央宗姐妹,在玉麥鄉(xiang) 還是守著牧民的本分。現在57歲的卓嘎有3個(ge) 女兒(er) ,55歲的央宗有一雙兒(er) 女,他們(men) 放牧著140多頭犛牛,繼承父親(qin) 桑傑曲巴放牧守邊的遺願,守護著玉麥的每一寸土地。
玉麥作為(wei) 西藏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樣本,短短一年時間裏,這裏修通了標準更高的公路;按人均55平方米的標準,當地黨(dang) 委和政府給每戶牧民修建了統一規劃建設的裝配式樓房;遊客紛至遝來,餐館的生意紅火,竹編、雞血藤手鐲等當地手工藝品供不應求……
“我們(men) 深知,玉麥舊貌換新顏,都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黨(dang) 中央關(guan) 懷的結果。我們(men) 一定牢記囑托,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卓嘎說,玉麥鄉(xiang) 已接納了來自隆子縣其他鄉(xiang) 鎮的數十位貧困群眾(zhong) 落戶,“我們(men) 將全力幫助貧困戶,通過旅遊等產(chan) 業(ye) ,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明年穩定脫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