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數字化技術激活思政課新生態

發布時間:2023-05-09 10:02:00來源: 光明日報

  【記者調查】

  “嗞——咚咚咚——嗞——”這是一段從(cong) 宇宙深處傳(chuan) 來的神秘聲音,這些聲音來自“中國天眼”捕捉到的脈衝(chong) 星信號。在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思想道德與(yu) 法治”虛擬仿真實驗課上,這段猶如嬰兒(er) 心跳般的聲音,真切地傳(chuan) 到同學們(men) 的耳中。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同學們(men) 仿佛置身於(yu) 貴州大山深處,而被譽為(wei) “中國天眼”之父的南仁東(dong) 先生的虛擬形象正與(yu) 同學們(men) 席地而坐、共同仰望蒼穹,將“天眼”建造的二十餘(yu) 載非凡曆程娓娓道來。

  “新奇”“鮮活”“真實”!這是於(yu) 2022年起開設的清華大學“思想道德與(yu) 法治”虛擬仿真實驗課給同學們(men) 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利用新媒體(ti) 新技術成為(wei) 新時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選擇。近日,記者走進多所高校的大思政課堂,發現信息化、網絡化、大數據、智慧化、智能化數字技術正迅速滲透到思政教育中,聚合了海量教學素材和資源,推動思政教學的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但與(yu) 此同時,也存在部分教師盲目追逐技術裝備、過多依賴技術手段,弱化對教學內(nei) 容的透徹講授等現象。

  當數字化技術遇上思政課,能激發出哪些改變?應向何處發力?又該規避哪些誤區?

  為(wei) 思想溝通和價(jia) 值觀引導擴容提速

  在一堂“形勢與(yu) 政策”課上講述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偉(wei) 大成就,怎麽(me) 講,才能真正贏得青年學生?

  不是單純地講授課件內(nei) 容,也不是簡單地放幾張圖片、幾段視頻。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助理教授李瓔珞的做法是,先讓學生們(men) “親(qin) 眼見、親(qin) 身感”:在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閉幕當天,李瓔珞帶領學生走進思政課的虛擬仿真課堂,分享她在學生階段於(yu) 當時的國家級貧困縣——雲(yun) 南省南澗縣的所見所聞,帶領學生用VR眼鏡身臨(lin) 其境地體(ti) 驗大涼山“懸崖村”從(cong) 藤梯到鋼梯的上學路變化……

  “在提升‘抬頭率’的同時加深‘體(ti) 驗感’,讓學生在切身體(ti) 驗中領悟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之路的艱辛不易,加強對我們(men) 黨(dang) ‘以人民為(wei) 中心’之執政情懷的高度認同。”在李瓔珞看來,數字化思政的聚勢賦能在轉變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思政教育範式同時,加速了人與(yu) 人之間的思想溝通和價(jia) 值觀引導。

  在天津大學,學生們(men) 可以佩戴虛擬現實眼鏡設備,“走進”中共一大紀念館等紅色場館深入學習(xi) 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在西南財經大學,同學們(men) 可以頭戴VR頭盔變身為(wei) “紅軍(jun) 戰士”,進入“飛奪瀘定橋”的虛擬戰場,在槍林彈雨中衝(chong) 鋒陷陣;蘭(lan) 州大學製作“《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有問必答”短視頻100部、甘肅紅色故事100講……記者調研發現,隨著數字化技術與(yu) 大思政課建設的加速融合,這些新穎、鮮活、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喜愛。

  當數字化技術“撞”上思政課,在為(wei) 思想溝通和價(jia) 值觀引導有效提速的同時,還幫助教師極大地豐(feng) 富擴展了當下大思政課建設的教學內(nei) 容,實現了優(you) 質思政教育內(nei) 容的精準化、精細化、精致化投放。

  “大思政課,課堂要真正大起來、視野要真正寬起來。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是數字時代的‘弄潮兒(er) ’,要講深、講透、講活黨(dang) 的創新理論,教師首先要占有廣博的教學素材和資源。”教育部牽頭打造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網絡集體(ti) 備課平台等,集合了問題庫、案例庫、素材庫和在線示範課程庫等資源,成為(wei)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副院長楊林香的“備課法寶”。

  “數字技術聚合的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大數據等技術優(you) 勢,可以動態記錄‘教’與(yu) ‘學’的相關(guan) 情況。”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唐慧玲告訴記者,該校實施了由學生、教學督導、同行、領導等多維主體(ti) 共同參與(yu) 的教學評價(jia) 係統,其智慧教室的課堂教學實況數據的采集和存儲(chu) 等都為(wei) 思政課建立科學化、數字化教學評價(jia) 機製提供了全方位技術支撐。

  警惕過度依賴數字化技術後的大思政課遊戲化、娛樂(le) 化傾(qing) 向

  當數字化技術遇到大思政課堂,碰撞出的也並不完全是機遇。

  “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一是前置了學生的思想困惑,學生通過數字化技術獲取海量娛樂(le) 化、社交化、個(ge) 性化信息,產(chan) 生思想上、情感上、價(jia) 值上的‘先入為(wei) 主’,沉浸在‘信息繭房’中,甚至拒絕接受主流價(jia) 值觀的正確引導;二是消解了師生的情感交流,數字化技術通過符號、算法、數字等吸引學生注意力,減少了師生麵對麵交流中的親(qin) 密感和聯係感,教師的教育權威受到削弱。”在蘭(lan) 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院長、教授蔡文成看來,當前,數字化技術給高校大思政建設帶來的挑戰也是巨大的:“此外,在某些課堂,數字化技術的過度運用為(wei) 大思政課設置了多項‘任務’,師生需要在‘多任務’間進行數字切換,甚至出現‘技術主導’超越‘價(jia) 值引導’,分割了大思政課教學的連貫性。”

  “課堂時間有限,最初看視頻、進行VR體(ti) 驗時很過癮,但老師講解時間也被占用了不少,有時隻能匆匆總結幾句。時間久了,那種新鮮感就消失了,思政課應有的啟智潤心的力量也並沒有實現。”北京某高校學生劉凡告訴記者。

  武漢某高校學生李颯則告訴記者,去年他們(men) 接到了拍攝一部微電影的思政課課程任務,大量精力花在了寫(xie) 劇本、做導演、當演員、學技術上,有時甚至還會(hui) 逃掉一些專(zhuan) 業(ye) 課。

  記者調研發現,當前,在高校大思政課建設中的確出現了一些盲目追逐技術裝備、過多依賴技術手段、過度沉迷技術景觀的現象。多樣的課堂形態下,數字技術的工具理性容易掩蓋思政課內(nei) 在的人文關(guan) 懷,弱化教師對教學內(nei) 容本身的深度研究。此外,還有的高校投入巨額資金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室,但與(yu) 先進的設備相比,其課程內(nei) 容建設卻很單薄甚至老舊。

  “要發揮數字化技術服務教師而非替代教師的功能。有部分教師過分依賴數字化技術,形成‘虛擬化生存’的惰性。多數學生本身實踐經驗不足,思政課借助虛擬化的方式營造的‘沉浸式’實踐體(ti) 驗如果過度、不當使用,反而會(hui) 使學生越來越遠離真實的社會(hui) 情境。”楊林香說。

  李瓔珞也認為(wei) ,如何在課堂上實現教學內(nei) 容與(yu) 數字化技術的有機融合考驗著教育者的綜合能力:“一旦對沉浸式體(ti) 驗的邊界把握不當,則可能出現遊戲化、娛樂(le) 化傾(qing) 向,湮沒思政教學內(nei) 容及其本質,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數字化技術擁抱大思政課,必須回歸“人”的發展邏輯

  調研中,受訪專(zhuan) 家表示,數字化技術賦能大思政課建設,技術元素已經全麵進入教育教學核心區域,但育人元素的嵌入及二者的融合卻明顯滯後,一定要警惕簡單的技術疊加與(yu) 搬運,回歸育人初心,堅守“人”的發展邏輯,處理好其中育人元素與(yu) 技術元素的關(guan) 係。

  “把思政教學從(cong) 線下搬到線上,把心理谘詢從(cong) 谘詢室搬到網絡聊天室,這都不是真正意義(yi) 上的資源再生。我們(men) 要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為(wei) 基礎,促進信息技術與(yu) 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推動思政資源和育人元素重新建構,拓展數字思政資源的應用場景,在時空轉換、互聯互通上有所突破,才能實現數字思政資源的高質量再生。”在日前舉(ju) 行的第58·59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hui) 相關(guan) 論壇上,北京外國語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西藏農(nong) 牧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院長(援藏)蘇大鵬表示。

  而在清華大學的“思想道德與(yu) 法治”虛擬仿真實驗課上,授課教師、該校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張瑜采用的就是“虛擬仿真+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在以南仁東(dong) 事跡為(wei) 背景,創新地使用虛擬仿真技術讓同學們(men) 沉浸式感受的同時,采取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小組研討、互評等方式,增強思政課學習(xi) 的獲得感,提升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激發情感認同、實現價(jia) 值塑造。

  唐慧玲認為(wei) ,要實現這種深度的交融,既需要加強數字思政資源的頂層設計,避免重複、過度建設,也需要加強授課教師的數字素養(yang) ,使其突破傳(chuan) 統平麵化的教學模式,“與(yu) 數俱進”走思政課教學現代化之路。

  “在應用虛擬場景進行教育教學時,還要處理好實踐教學和場景教學的關(guan) 係,以不替代作為(wei) 底線。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通過虛擬場景再現給學生們(men) 帶來沉浸式體(ti) 驗,在激發學習(xi) 興(xing) 趣、提高教學質量方麵具有獨特優(you) 勢。但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在虛擬場景中,而是在言傳(chuan) 身教的實踐教學中。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hui) ,通過親(qin) 自活動、親(qin) 自體(ti) 驗增加知識、增加智慧,進而彌補虛擬場景教學的現實缺憾。同時,要著眼現實空間、虛擬空間的深度融合和自由轉換,建構時空轉化自由、地域覆蓋遼闊、育人要素齊全的數字思政賦能體(ti) 係。”蘇大鵬建議。

  (記者 鄧暉)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