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專題2021 > 2021全國兩會 > 融媒看兩會

書寫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中國答卷

發布時間:2021-03-09 13: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兩(liang) 會(hui) 光明視角】

  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科技強則國家強。

  “十三五”以來,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決(jue) 定性成就,科技實力明顯增強。

  航天事業(ye) 捷報頻傳(chuan)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正式開通,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嫦娥五號首次完成我國月表采樣返回……

  科技成果應用加快:移動通信、新藥創製加速應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加速發展,關(guan) 鍵元器件、基礎軟件研發應用取得積極進展……

  創新成果競相湧現:量子計算原型係統“九章”成功研製,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完成萬(wan) 米深潛,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一項項成就,彰顯我國科技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基礎研究領域怎樣才能實現突破?關(guan) 鍵技術領域如何解決(jue) “卡脖子”問題?如何才能在前沿科技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正在召開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代表委員建言獻策,為(wei) 進一步加快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步伐匯聚力量。

  基礎領域:強化原始創新的技術積累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有委員提出,近年來我國雖然在量子信息等領域湧現出若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但也在部分關(guan) 鍵領域存在“卡脖子”技術問題,究其根本還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

  “相對科學原發國家而言,我們(men) 的積累還不夠。”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委員指出,原始創新來自基礎研究,而我國真正特別關(guan) 注基礎研究也就是過去二三十年的事,相對而言時間還比較短。真正的原始創新工作需要長期的積澱。這是我國目前創新成果較少的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原因。

  “以我所從(cong) 事的通信行業(ye) 為(wei) 例,5G是關(guan) 係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技術,打牢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關(guan) 鍵基礎材料等基礎至關(guan) 重要。”中國聯通產(chan) 品中心總經理張雲(yun) 勇委員表示,亟須在高端傳(chuan) 感器、人工智能、光通信器件、半導體(ti) 和微電子等領域強化基礎研究積累,特別是企業(ye) 、高校等創新主體(ti) 要加強與(yu) 國內(nei) 外基礎領域科研交流與(yu) 合作。

  原始創新非朝夕之功,需要久久為(wei) 功。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基礎研究占全社會(hui) 研發總經費的比重首次超過6%,“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增長了1倍。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在物質科學、量子科學、納米科學、生命科學等方麵都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健全穩定支持機製,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學院教授王立峰代表看來,人才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關(guan) 鍵,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guan) 鍵。“要加大對優(you) 秀青年人才的科研啟動支持力度,健全完善青年人才科研資助體(ti) 係,加快提升科技創新領軍(jun) 人才的戰略視野、把握科學前沿和領導重大創新活動的能力,加快培養(yang) 造就下一代科學家。”

  “基礎前沿研究是講明天、將來的事,離不開創新主體(ti) 的參與(yu) 。”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wei) 委員深深感到,隻有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企業(ye) 創新的脈動才會(hui) 澎湃強勁。“這就需要加大原始積累和基礎研究投入,建議加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非定向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鼓勵在科技領先企業(ye) 參與(yu) 基礎研究,更要保持耐心和定力,以更加包容的態度看待基礎研究的發展。”劉偉(wei) 委員說。

  關(guan) 鍵領域:打破亦步亦趨的路徑依賴

  近年來,我國在若幹戰略必爭(zheng) 領域實現“後發先至”,關(guan) 鍵核心“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全麵實施,疫情防控科研攻關(guan) 讓科技界經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考”,更加凸顯了培育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並非高不可攀。”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院長王筱虹代表表示,我國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強大製度優(you) 勢,隻要我們(men) 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就一定能夠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把競爭(zheng) 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企業(ye) 出榜、全球揭榜”“需求張榜、在線揭榜”“任務定榜、掛帥揭榜”……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代表表示,數據顯示,我國15.1%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特別是納米科技、超級計算、生物醫藥、物聯網等領域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產(chan) 品創新水平位居國際前列。過去一年,麵對突破“卡脖子”瓶頸的迫切需求,江蘇積極探索新型項目組織方式,取得較明顯成效。

  “卡脖子”技術多是綜合性技術,實現其突破需要係統性和綜合性的研發組織模式。在創新聯合體(ti) 中,領軍(jun) 企業(ye) 必不可少。

  “黨(dang) 的十九大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次赴基層考察,來到江蘇徐州,調研第一站就深入徐工集團。這讓我們(men) 倍感振奮。”徐工集團科技質量部部長閆麗(li) 娟代表告訴記者,徐工集團牢記囑托,強化自主創新,“十三五”期間所攻破的關(guan) 鍵技術中,20%都是“卡脖子”技術,取得了如電控箱技術,包括超長臂的壽命設計技術等關(guan) 鍵突破,取得國際專(zhuan) 利81件,完成4項國際標準的製修訂,真正擁有了技術話語權。

  前沿領域:加快產(chan) 業(ye) 重構的“換道超車”

  如何讓科技成果有效落地,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委員關(guan) 心的事。他說,近年來,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在很多領域已跨入世界前列,在納米、化學、材料、量子等領域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績,論文數、被引用數、專(zhuan) 利申請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核心技術短缺情況尚未根本改變。

  “主要原因是科技創新鏈不完整。”趙宇亮委員分析,科技創新鏈一般包括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chan) 品開發等。基礎研究的科研論文發表、專(zhuan) 利申請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事情,產(chan) 品開發是產(chan) 業(ye) 企業(ye) 的事情,“相比而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很薄弱,很多基礎研究成果無法轉化落地”。

  “要實現前沿領域的產(chan) 業(ye) 升級重構,我覺得關(guan) 鍵的一點是要促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新產(chan) 品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鼓勵其在不同產(chan) 業(ye) 和應用場景的先行先試,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劉偉(wei) 委員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wei) 委員建議,可以從(cong) 政策層麵鼓勵企業(ye) 直接投入前沿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技術研發,利用企業(ye) 較靈活的資助方式,激發創新活力。建議製定相關(guan) 各方在成果轉讓、股權分配等多種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機製,充分利用技術市場和資本市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5G技術是信息科技升級換代的創新引擎,是新基建引領新發展的戰略基礎。截至目前,我國建成並開通的5G基站已達71萬(wan) 座,連接用戶數超過1.6億(yi) 。但張雲(yun) 勇委員表示,當前5G應用推廣依然麵臨(lin) 著民生示範不足的問題,高鐵運輸就是這方麵的典型案例。

  張雲(yun) 勇委員今年提交了一份關(guan) 於(yu) 5G上高鐵的提案,建議以北京為(wei) 中心,圍繞京張、京雄等高鐵名片線路,實施5G高鐵“上車”方案,並進一步向京滬、京廣等重要高鐵運營線路複製推廣。“這需要盤活全球基礎科研資源,共同加大關(guan) 鍵共性技術的研發與(yu) 攻關(guan) 力度。”張雲(yun) 勇委員說。

  “要想在產(chan) 業(ye) 優(you) 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就要支持本土科技企業(ye) 的發展,推進核心設備和技術的國產(chan) 化進程。”對此,劉偉(wei) 委員建議,在科技創新場景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內(nei) 需,提高產(chan) 業(ye) 鏈的自主化水平。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