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電影院的新生
紅樓電影院的新生
本報記者 張驁
一條曾經連通皇城內(nei) 外的重要通道,如今已變身為(wei) 什刹海地區街麵上的“博物館”,這就是西安門大街。在這座街區“博物館”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紅樓公共藏書(shu) 樓,這裏不僅(jin) 是國內(nei) 首家共享藏書(shu) 樓,也是老建築轉型提升的典型之一,早在80多年前,這兒(er) 就已經聞名京城了。
紅樓公共藏書(shu) 樓前身是建於(yu) 上世紀30年代的紅樓電影院,1945年11月20日改為(wei) 紅樓影院。家住在西安門大街的張先生回憶起當年這裏的紅火景象,感歎連連。
“過去北京電影院不少,但是一個(ge) 路口能有三家電影院的,實屬少見。西四路口匯集了勝利、紅樓和地質禮堂三家電影院,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到傍晚或者休息日,西四丁字路口人行道上總會(hui) 排滿進電影院的觀眾(zhong) 。”他說。
紅樓影院一度創造了不菲的業(ye) 績:這兒(er) 是北京市第一家寬熒幕立體(ti) 影院;北京市第一家“無障礙影院”;北京最新中外影片首輪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chuan) 統的單體(ti) 式電影院不再適應人們(men) 觀影的需求。2012年,紅樓電影院停止放映。2018年,這裏以公共藏書(shu) 樓的定位重新回歸大眾(zhong) 視野,並於(yu) 2019年正式亮相。伴隨著西安門大街的整體(ti) 提升和改造,紅樓公共藏書(shu) 樓的外立麵,也找回了久違的紅色。
在西安門大街改造提升項目設計師史琦的手機相冊(ce) 中,紅樓公共藏書(shu) 樓的照片有300多張。照片中,藏書(shu) 樓北側(ce) 立麵很多是灰色牆麵。“灰牆麵都是噴塗過的,掩蓋了建築原有的牆麵肌理。”史琦說,為(wei) 最大程度還原建築原貌,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去掉表麵灰漿,露出本色。但打磨淺了卸不掉,深了又恐傷(shang) 筋動骨。
施工過程中,史琦和30多位工人師傅逐漸覓得要領:磚麵打磨一毫米,磚縫打磨不超過三毫米。一個(ge) 多月後,400多平方米的牆麵打磨完畢。仔細觀察,紅磚磚麵上依稀可見具有時代感的標語、口號字樣。
經過一番“卸妝”,如今的紅樓公共藏書(shu) 樓已經容光煥發,成為(wei) 集藏書(shu) 樓、公共圖書(shu) 館、實體(ti) 書(shu) 店於(yu) 一身的複合型特色閱讀空間。設有藏書(shu) 區、閱讀區、研究區等三個(ge) 功能分區,公眾(zhong) 可以免費閱讀。在這裏,沉睡於(yu) 民間的個(ge) 人藏書(shu) 重新進入社會(hui) 流通。獨立的演播廳裏播放著具有時代感的新老電影。
史琦說,未來這裏還將開展各種豐(feng) 富多彩的主題日活動,給讀者帶來沉浸式的文化體(ti) 驗,讓曾經的老影院由內(nei) 而外煥發新生機。
本報記者 王海欣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