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百年《故鄉》和魯迅故鄉百年

發布時間:2022-01-04 15:09: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百年《故鄉(xiang) 》和魯迅故鄉(xiang) 百年

  “我冒著嚴(yan) 寒,回到相隔二千餘(yu) 裏,別了二十餘(yu) 年的故鄉(xiang) 去。”

  1921年1月,魯迅寫(xie) 就了短篇小說《故鄉(xiang) 》。最後一次返鄉(xiang) ,蒼黃的天、蕭瑟的荒村,一片破敗、缺少溫情的故鄉(xiang) ,久久盤桓在魯迅的心頭。

  紹興(xing) ,是魯迅度過孩童和少年時光的故鄉(xiang) 。雖然魯迅對江南古城不乏美好的記憶:“百草園”裏的鳴蟬和竄向雲(yun) 霄的雲(yun) 雀、社戲台上拂袖長舞的女吊、氤氳豆麥水草之香的烏(wu) 篷船夜航……但在他筆下,百年前紹興(xing) 的色調是灰暗的,景象是凋敝的,人民是卑苦的。

  因為(wei) 看不到希望、尋不到夢想,在家道中落、父親(qin) 去世兩(liang) 年後,18歲的魯迅出門遠行,“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men) ”。從(cong) 南京到日本,學成後的魯迅曾回過故鄉(xiang) ,但最終還是堅定選擇了“異路”。

  雖然“夢魂常向故鄉(xiang) 馳,始信人間苦別離”,在1919年故居易主、返鄉(xiang) 處理完相關(guan) 事宜後,魯迅舉(ju) 家告別紹興(xing) 去了北京八道灣,此後再也沒有回過故鄉(xiang) ,故鄉(xiang) 成了他筆下沉重的記憶。

  於(yu) 家、於(yu) 國、於(yu) 民族都心懷大愛的魯迅,為(wei) 療救故鄉(xiang) 療救中國負戟獨行,棄醫從(cong) 文,喚醒同胞。他塑造的不朽文學形象,從(cong) 少年閏土的明亮到中年閏土的悲涼,從(cong) 革命者夏瑜的犧牲到麻木者華老栓的愚昧,從(cong) 可憐的落魄文人孔乙己到曆盡人間淒慘的祥林嫂,再到可笑可歎的阿Q……魯迅筆下這些深深刻上故鄉(xiang) 烙印的人物群像,正是舊中國底層人民的寫(xie) 照。

  盡管在那時的故鄉(xiang) 那時的中國,苦難似乎看不到盡頭,但在《故鄉(xiang) 》的最後,魯迅發出了“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預言。

  偉(wei) 大的作家也是偉(wei) 大的預言家。

  同年5月,《故鄉(xiang) 》發表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創始人之一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同年7月,在距離魯迅故鄉(xiang) 紹興(xing) 不遠處的上海興(xing) 業(ye) 路和嘉興(xing) 南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莊嚴(yan) 宣告誕生,開啟了帶領中華民族在無路可走的“穀底”艱難而堅定地走出一條複興(xing) 之路的偉(wei) 大征程。

  魯迅說,我們(men) 從(cong) 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wei) 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yu) 為(wei) 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men) 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曆史已經證明,中國的脊梁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華誕,也是《故鄉(xiang) 》發表百年之際,記者來到紹興(xing) ,行走在《故鄉(xiang) 》的原型地,探訪魯迅不朽名篇與(yu) 紹興(xing) 相關(guan) 的地點、人物及其精神麵貌的變遷,尋找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投射”在魯迅故鄉(xiang) 的印記。

  “閏土的村子”:不再看天吃飯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麵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這是主人公根據少時玩伴閏土的描述,“腦補”的美好瓜地“鏡頭”。其如詩如畫、寥廓深遠的場景,正是故鄉(xiang) 留給遊子魯迅的美好回憶。

  可惜,中年返鄉(xiang) 的魯迅,再次見到兒(er) 時的玩伴,那個(ge) 活潑、機靈、勇敢的鄉(xiang) 村少年閏土,已經成了一個(ge) 被生活重擔壓垮的中年人。尤其當閏土脫口而出一聲“老爺”時,故鄉(xiang) 留給魯迅最後的圖景是蕭索,是淒涼,是絕望。

  造成這一強烈反差的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ge) 木偶人了”。

  “閏土”雖是小說中的典型人物,但其取材,不少來自一個(ge) 真實的“閏土”。這個(ge) 真實的“閏土”,經學者研究和魯迅家人確認,就是魯迅少年時代的好友章運水。

  章運水家住在紹興(xing) 市上虞區道墟街道杜浦村。《故鄉(xiang) 》裏“海邊的沙地”,事實上並不在海邊,而是曹娥江流經上虞的江灘。

  曹娥江是錢塘江下遊的最大支流。著名的錢塘潮分出的餘(yu) 波,每每溯江而上給曹娥江的這一段江灘浸漬了鹽分。“江灘地土壤肥沃,種瓜瓜甜,種棉棉好。”從(cong) 小在江灘地生活的紹興(xing) 市越城區瀝海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陳超說,瀝海街道才從(cong) 上虞區調整到越城區。

  不過,江灘物產(chan) 豐(feng) 富,舊時“江灘人”的日子並不如意。除了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上遊的洪水,海上的台風,也讓“江灘人”苦不堪言。陳超說:“當時家家戶戶都是茅草屋,三五年就得倒塌一次,住在這裏,除了忙生活,就是與(yu) 天鬥、與(yu) 水鬥,吃飯要看天。”

  從(cong) 1969年起,紹興(xing) 吹響了圍塗造田的號角。每年冬天,黨(dang) 和政府都組織群眾(zhong) 積極投入到改善人居環境、拓展農(nong) 耕空間的火熱勞動,用手挖、靠肩挑、拿背扛,硬是將這一段東(dong) 西走向的曹娥江改造成南北走向,生生築起了“縛住”江水肆意奔騰的防洪大堤。

  2007年,曹娥江河口還建成了大閘,不但可以排澇拒鹹,而且成了造福浙東(dong) 群眾(zhong) 的引水工程重要樞紐。

  “這一幹就是40多年,僅(jin) 在瀝海,就圍出26萬(wan) 畝(mu) 良田。”陳超說,良田逐年增加,江灘生機煥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栽棉植麻;九十年代,要為(wei) 城市當好“菜籃子”;新世紀以來,從(cong) 養(yang) 魚、蟹到南北對蝦,水產(chan) 養(yang) 殖在這裏迭代發展;如今,濱海新區生命健康科技產(chan) 業(ye) 園又在這裏落地,“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ye) ,再也不看天吃飯”。

  如今,“閏土”故鄉(xiang) 杜浦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4.96萬(wan) 元,建起了266幢鄉(xiang) 村別墅。“清風梳柳影,遊魚戲碧浪”,村容村貌宛若一幅清麗(li) 的水墨畫。昔日於(yu) 風雨中掙紮搖弋的茅草屋,對杜浦村年輕人來說,早已成了“傳(chuan) 說”。

  “閏土的後人”:爺爺做夢都不敢想的日子

  “他正在廚房裏,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ge) 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qin) 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麵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qin) 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手裏提著一個(ge) 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鬆樹皮了。”

  閏土告別魯迅,揀了桌椅、要了全部的草灰,還有香爐和燭台,用船拉回家去。香爐和燭台是一個(ge) 象征,充分表明閏土還要繼續麻木下去,對命運隻能跪拜——雖然麻木與(yu) 跪拜,改變不了閏土們(men) 的命運。

  閏土後來的命運怎樣?。

  “在舊社會(hui) ,我們(men) 一家人的命運不堪回首。”88歲的章貴說。章貴是章運水長子啟生的二兒(er) 子,擔任過魯迅紀念館副館長。

  章運水一家隻有六畝(mu) 薄沙地,收獲的糧食繳完租稅後,養(yang) 活不了一家人。1934年大旱,地裏顆粒無收,逼債(zhai) 的、收捐的逼得他隻好把地賣了。終因貧困和積勞成疾,五十多歲就病逝。

  “爺爺有三子一女,都沒有上過學。”章貴說,他的父親(qin) 也在1941年病逝,那時也就30多歲,胸口生了瘡,沒錢醫治,躺在烏(wu) 篷船上去寺廟求菩薩,死在了回家的船上。“我母親(qin) 沒有辦法,隻得帶著10來歲的哥哥和剛出生的弟弟去上海討生活,哥哥當了童工,母親(qin) 做了保姆。因為(wei) 沒空帶弟弟,就把弟弟送了人家。”盡管這些苦難過去了七八十年,章貴說起來仍然熱淚盈眶,“家裏還有一個(ge) 妹妹,3歲就生病沒了。而我跟著二叔長大,13歲就到外地做了長工。”

  新中國成立後,村裏給章貴分了土地,又分了兩(liang) 間房,章貴才從(cong) 外地回到了家。1954年4月,因為(wei) 和魯迅家的淵源,章貴被招到魯迅紀念館擔任講解員。

  “從(cong) 那以後,我過的日子才像日子了。”章貴說,他是在工作中自學的文化知識,他這一代兄弟姊妹,仍然沒有人讀過書(shu) ,“但我們(men) 的子女都上了學,都有了工作,或是做生意,全國各地都有。”

  “這樣的日子,恐怕爺爺做夢都不敢想。”

  從(cong) “楊二嫂”到“老吳熱線”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圓規一麵憤憤的回轉身,一麵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qin) 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裏,出去了。”

  年輕時被稱“豆腐西施”的楊二嫂,在《故鄉(xiang) 》裏魯迅再見到她時已成為(wei) 一個(ge) “辛苦恣睢”的老年婦女:明火執仗地從(cong) 迅哥兒(er) 家中拿走用來喂雞的“狗氣殺”,甚至搬弄是非,咬定閏土在草灰裏私藏了碗碟。

  一篇《故鄉(xiang) 》,不僅(jin) 刻畫了閏土的奴性,而且“雕琢”出楊二嫂甚於(yu) 奴性的流氓性,這二者都是魯迅強烈批判的舊中國的國民性。

  魯迅給楊二嫂起了一個(ge) 綽號:“豆腐西施”。反諷的是,五十開外的楊二嫂,並無西施之美好,全是自私之刁蠻,充滿貪婪的算計,“算”出了另一個(ge) 綽號“圓規”,“算”出了愚昧的邪惡——雖也身在底層,卻毫無向善之心。

  “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到底,無路可走的舊中國,有多少“閏土”,也就有多少“楊二嫂”。

  “一個(ge) 國家的大部分國民,沒有向上向善的價(jia) 值取向,是沒有希望的。” 越城區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吳萍說,百年之後的魯迅故鄉(xiang) ,新時代的紹興(xing) 人,不僅(jin) 物質富裕,而且精神富有。

  新時代精神負有的紹興(xing) 人,與(yu) 魯迅筆下令人窒息的窮苦、麻木、自私的人物群像,更是天壤之別。

  “老吳熱線”,是越城區一個(ge) 知名群眾(zhong) 性公益組織。創始人吳岩興(xing) 是一位軍(jun) 隊轉業(ye) 幹部,1999年,他所在的企業(ye) 倒閉,成了一名下崗工人。2001年,他通過招聘考試,當上了所在社區的副主任。

  吳岩興(xing) 在工作中發現,群眾(zhong) 反映的困難也好、矛盾也罷,大多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隻要耐心做工作,真誠地幫助,群眾(zhong) 都會(hui) 滿意。

  從(cong) 挨家挨戶走訪社區1743戶居民到自學法律知識幫助群眾(zhong) 排憂解難,從(cong) 免費為(wei) 群眾(zhong) 修水電到給“空巢”老人代購物品,吳岩興(xing) 做了一張聯係卡,上麵留下了自己的聯係方式和承諾:凡是難事來找我,盡心盡力幫助你。

  “老吳熱線”名氣大了後,群眾(zhong) 不但是生活上的困難找他,就是鄰裏糾紛也找他。社區有兩(liang) 戶樓上樓下的居民,因為(wei) 房屋漏水鬧了矛盾,找到吳岩興(xing) 後,他到兩(liang) 戶人家一走訪,找到漏水位置,拿出解決(jue) 辦法,“樓上住戶負責堵漏和為(wei) 樓下住戶的牆麵刷白,我來負責管道維修”,讓吵了幾個(ge) 月的兩(liang) 戶人家沒了話說。

  真心幫助群眾(zhong) ,“老吳熱線”越來越“熱”。2010年,升級為(wei) “老吳熱線黨(dang) 員互助工作室”,23名黨(dang) 員莊嚴(yan) 承諾:隻要在越城區範圍內(nei) ,群眾(zhong) 有困難隨叫隨到。2017年,擴容為(wei) “越城區老吳熱線誌願服務中心”,在全區設立了17個(ge) 雷鋒驛站,超過400名誌願者定點為(wei) 有需要的群眾(zhong) 服務。“‘我為(wei) 人人,人人為(wei) 我’,是我們(men) 這個(ge) 公益熱線成立的初衷。”吳岩興(xing) 說,這些年,遇到台風、洪水等災害,隻要雷鋒驛站一號召,站出來做公益的群眾(zhong) 就成百上千。

  和“老吳熱線”一樣,在越城區還活躍著許許多多的公益組織,100萬(wan) 常住人口的越城區,誌願者注冊(ce) 人數竟達13萬(wan) 人。

  早在國家推出“雙減”政策前,越城區歡樂(le) 慈愛義(yi) 工團就開設了愛心課堂,後更名為(wei) 多彩周末公益課堂,免費為(wei) 少年兒(er) 童提供多樣化的素質教育培訓。

  孫恒怡是紹興(xing) 文理學院大一新生,她報名參加了多彩周末公益課堂,當起了誌願者,利用周末為(wei) 小朋友們(men) 講述紅色經典故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建黨(dang) 百年講話中把‘希望寄予青年’,我們(men) 當代青年就要擔當起這份責任,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孫恒怡說。

  千年古城: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我們(men) 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隻在本年……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

  《故鄉(xiang) 》中,魯迅對青少年時居住的古城描述得不多,但在他的其它作品,比如《從(cong) 百草園到三味書(shu) 屋》《孔乙己》等,可以窺到江南小鎮的些許風物:台門建築、河流縱橫、士紳豪橫、農(nong) 民恓惶……

  相傳(chuan) 2500餘(yu) 年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成就霸業(ye) 後,派遣大夫範蠡“築城立郭,分設裏閭”,從(cong) 此紹興(xing) 在中國古城史上就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座方圓9.09平方公裏的曆史名城裏,古老的帝陵、莊嚴(yan) 的城門、巍峨的塔寺、幽深的庭院,無不散發著曆史氣息。

  68歲的陶亞(ya) 琴就住在離魯迅故居不遠的台門裏,小小的院落,有花有樹有井。從(cong) 鄉(xiang) 下嫁到城裏的她,把院落打理得幹淨清爽。她說,“現在古城改造得越來越漂亮,我們(men) 每天都生活在風景裏”。

  2020年起,紹興(xing) 市開始實施“千年古城”複興(xing) 計劃,擬投資300多億(yi) 元,以全城申遺的標準,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

  “古城保護利用是一項綜合工程,更是一項民生工程。我們(men) 在保留老城區特色空間格局和肌理的基礎上綜合改造,補齊曆史街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越城區委書(shu) 記徐軍(jun) 說,除了大型文旅項目,還推動了多個(ge)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台門保護利用、環城河治理等民生項目的實施。

  “裏弄的馬路拓寬了,每家每戶的屋簷、門頭都統一修複改造,尤其是廁所等生活設施,簡直是千年的跨越。”陶亞(ya) 琴說,她家的台門是兩(liang) 戶共住,有150多年曆史,“趁著這次改造,我們(men) 徹徹底底搞了次大掃除,把上百年的破爛物品清理了出去”。

  沿襲千年的傳(chuan) 統,紹興(xing) 古城的台門建築,沒有鋪設下水道,因而既沒有衛生間,也沒有浴室,給邁入現代生活的古城居民帶來“時空交錯”的煩惱。“下雨下雪,要走100多米去倒馬桶,去吧擔心路滑摔倒,不去家裏又有異味;長時間不洗澡難受,隻得在天井裏拉個(ge) 布簾,燒點水偷偷擦擦身子。”陶亞(ya) 琴說。

  和廁所浴室同步改造的,還有年久失修的屋頂,以及早已老化的線路,“現在住在古城,路上幹淨了,河水變清了,舒適感有了,安全也不用擔心。”陶亞(ya) 琴說,“聽社區講,將來還要建設數字古城,看病什麽(me) 的都能在那個(ge) 網上看,那日子好得不敢想。”

  陶亞(ya) 琴老兩(liang) 口每月有8000元的退休工資,生活開支3000元,剩下的5000元就成了老兩(liang) 口的旅遊經費。退休後,他們(men) 去過西藏、新疆、內(nei) 蒙古,去年還去了九寨溝,“既然我們(men) 趕上了好時代,就得到處去看看好風景”。

  “魯迅外婆家”:家家戶戶好才是真的好

  “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ge) 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所記得的故鄉(xiang) 全不如此。我的故鄉(xiang) 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li) ,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

  魯迅最後一次回鄉(xiang) 的路上,所見皆是了無生氣的村莊。魯迅筆下的故鄉(xiang) 村莊,除了《社戲》中主人公外婆家所在的“平橋村”還有著美好的童年回憶,其餘(yu) 的往往破敗衰落。

  而在現實中,魯迅的外婆家位於(yu) 越城區孫端街道。無論是魯迅的家人,還是魯迅研究界的學者,普遍認為(wei) “平橋村”的原型,就是孫端街道的安橋頭村。

  “過去村裏除了少數人家,家家戶戶都吃不飽飯。改革開放後,村民辦起了作坊,一開始做網線袋、編草蔸、孵豆芽……現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wan) 多元,還辦起了10多家企業(ye) 。”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宣明德介紹說。

  在“平橋村”,“雙喜”“阿發”都是搖櫓的好手,而在如今的安橋頭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了轎車。2019年,安橋頭村創建了3A級景區村,新拓了停車場。“否則過年回來,大家的車都停不下了。”

  但,宣明德也坦言,全村700多戶、2063人,一半以上在外經商,村裏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房子都是小洋樓,卻沒有多少有人住。村子是漂亮了,但總感覺少了點人氣。”

  在安橋頭村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村頭一片遼闊的彩色水稻田裏,色彩各異的水稻拚成了一幅巨大的人物形象:一個(ge) 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這是利用魯迅外婆家的獨特資源稟賦,規劃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旅產(chan) 業(ye) 的一個(ge) 元素。”負責運營安橋頭村的上海陸鼎集團董事長譚啟鈺說,按規劃安橋頭村將盡可能恢複舊時的風貌和傳(chuan) 統文化活動,比如祝福文化節等,原汁原味再現《故鄉(xiang) 》裏的生活,打造《故鄉(xiang) 》的故鄉(xiang) 。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們(men) 不能苛求村民都留在村子裏,但我們(men) 可以挖掘每個(ge) 鄉(xiang) 村的獨特優(you) 勢,發展產(chan) 業(ye) 讓鄉(xiang) 村在留住人的同時吸引外來人流,最終實現鄉(xiang) 村的人財兩(liang) 旺。”一手規劃打造安橋頭村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的孫端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李彰說。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畢業(ye) 的李彰介紹,安橋頭村是紹興(xing) 市首批確定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先行村之一,走的是一條“文化解碼——文學作品場景化再現——高質量業(ye) 態資源助力”的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道路,“從(cong) 今年的旅遊數據看,來的遊客超過了預期。”

  “這些年村子的變化很大,群眾(zhong) 滿意度越來越高。”曾經當過13年村主任的魯阿良說。

  魯阿良今年75歲,他的高祖父魯安久和魯迅的外祖父魯安滌是堂兄弟。魯安久族中行四,人稱“魯四老爺”。60多年前,魯迅的妻子許廣平來安橋頭村會(hui) 親(qin) 時,還和魯安滌的孫媳婦見了麵,小魯阿良也擠在人群裏看過熱鬧。

  因此,有不少人認為(wei) ,《祝福》裏的“魯四老爺”就是魯安久。魯阿良說,“魯四老爺”的酒作坊生意,在兒(er) 孫輩的操持下,一度遠銷到了東(dong) 南亞(ya) 。“雖然家裏不缺錢,但日子也不好過。解放前,他的父親(qin) 在求學返鄉(xiang) 的途中,就好幾次被綁架。贖金沒少拿,人還每次都挨了揍,受了驚嚇。”

  “一家好並不好,家家戶戶都好了,才是真的好。”魯阿良說。

  名士之鄉(xiang) :永別了,孔乙己!

  魯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一個(ge) 在酒肆“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嗜酒如命,除了在鹹亨酒店成為(wei) “短衫主顧”取笑的對象外,孔乙己並不被外人所關(guan) 注。而且,他顯擺文化,比如茴香豆的“茴”要鼓搗出四種寫(xie) 法,換來的是嘲笑和譏諷。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zheng) ”,通常對《孔乙己》都這麽(me) 解讀。但這很可能是誤讀,魯迅對孔乙己其實同情,如果說“怒”,更多的是指向那些涼薄的旁觀者。著名學者孫伏園回憶,魯迅曾就《孔乙己》告訴過他,此文之目的主要意在凸顯社會(hui) 對於(yu) 孔乙己這種苦命人的涼薄。在那個(ge) 時代,有文化的孔乙己,同樣難逃悲慘;而“孤獨者”魏連殳,迷惘、彷徨,死後“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

  據老輩人回憶,當年紹興(xing) 城裏,像孔乙己這樣境況淒慘的人不在少數。“如果孔乙己生在當今,也能學有所用,說不定還能成為(wei) 學者、教授呢!”

  的確,如今的鹹亨酒店,再也見不到孔乙己那樣窮困潦倒的顧客,多見的是新時代品嚐新生活的紹興(xing) 人。

  新時代的紹興(xing) ,對文化,對文化人,充滿了尊重。“鑒湖越台名士鄉(xiang) ”,這座千百年來人傑地靈、名士如雲(yun) 、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重拾尊重知識、崇尚文化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成為(wei) 獨一無二的“軟實力”。

  在紹興(xing) ,我們(men) 見到了何琳爾。這位紹興(xing) 市廣播電視總台的製片人,一手創立了“紹興(xing) 朗誦群”,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聊友”每天都在熱情地讀著美文與(yu) 詩歌,探討朗誦的技巧、交流讀書(shu) 的感受,為(wei) 正能量“鼓與(yu) 呼”。 “紹興(xing) 朗誦群”成為(wei) 全國規模最大的公益性網絡朗誦團體(ti) 。今年為(wei) 慶祝黨(dang) 的百年華誕,“紹興(xing) 朗誦群”組織了一場有一場讚頌黨(dang) 的豐(feng) 功偉(wei) 業(ye) 的朗誦活動。何琳爾說:“我們(men) 發自內(nei) 心的感恩偉(wei) 大的黨(dang) 。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紹興(xing) 一定還到處都是孔乙己,哪能像我們(men) 這樣盡情釋放對美好生活的歡欣?”

  在紹興(xing) ,我們(men) 還見到了低調的黃震。這位主業(ye) 是外貿的商人,幾乎把所有業(ye) 餘(yu) 時間都埋首於(yu) 契丹、女真文字的研究。

  法律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黃震曾在紹興(xing) 市檢察院工作,1997年辭職幹起了外貿,挖到“第一桶金”後,逐漸拓展到房地產(chan) 開發行業(ye) ,事業(ye) 越做越大。

  “周圍朋友研究古代書(shu) 畫、瓷器的比較多,受他們(men) 影響,2000年左右我也開始了古代文化的研究。”黃震說,2008年,在內(nei) 蒙古開發房地產(chan) 期間,偶然接觸到據說是契丹文字的書(shu) 籍,萌生了研究這些文字的想法。

  “這是一個(ge) 絕對冷門的學科。”黃震介紹說,1922年,一位比利時傳(chuan) 教士在內(nei) 蒙古發現了一塊刻著古文字的石碑,後來這塊石碑的照片流傳(chuan) 到歐洲,有德國學者認為(wei) 是失傳(chuan) 的契丹文字。但發現這些契丹文字近百年來,受限於(yu) 研究資料和研究人員的不足,契丹文的研究沒有太大的進展。

  “當時的感覺是,這是老天給我的機會(hui) ,讓我看到了這些文字,我覺得有責任把它研究出來。”黃震至今回憶時仍難掩興(xing) 奮,10多年來,他收集了散落在民間的近萬(wan) 冊(ce) 契丹、女真、西夏等的書(shu) 籍和佛經,一頭紮進了古代民族文字的研究。

  “這幾個(ge) 少數民族政權先後與(yu) 北宋並存,他們(men) 都曾大規模組織人力物力翻譯漢文化典籍和佛家經書(shu) ,其中有一些流傳(chuan) 到今天,這些珍貴的古籍善本尤其是部分契丹(漢)雙語典籍,用事實證明了宋代漢文化對周邊民族政權的巨大影響力。”黃震說,這些年來,他已經整理出版了契丹、漢雙語版的《史記》和《女真文詞匯》兩(liang) 項研究成果。

  “越是深入研究,越是對我們(men) 的文化充滿自信。北宋的軍(jun) 事並不強大,但漢文化卻被各民族政權競相學習(xi) ,充分說明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黃震說,今天中華民族正走在複興(xing) 的道路上,我們(men) 不僅(jin) 要有文化自信,而且要研究如何讓中華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助力民族複興(xing) 的偉(wei) 業(ye) 。

  “我比孔乙己幸運得多,即使這項研究在全國沒有幾個(ge) 人,也沒有人嘲笑,反而收獲了許多粉絲(si) 。”黃震目前正在多方奔走,讓他的研究成果得到廣泛認可,“我沒有獨占這些寶貴資料的想法。隻要國家需要,我可以把它們(men) 捐贈出來。”

  14億(yi) 人走在大路上

  8月15日,我國首條民營控股高鐵——杭紹台鐵路進入竣工驗收階段。這條高鐵,在紹興(xing) 設紹興(xing) 北、上虞南、嵊州北、嵊州新昌等車站,將連通滬昆、商合杭、寧杭、杭黃、杭深高鐵,接入長三角高鐵網,紹興(xing) 進一步融入長江經濟帶。

  “百舸千舟搖搖搖,一河兩(liang) 岸橋橋橋。”水道縱橫的紹興(xing) ,乘舟(烏(wu) 篷船)出行曾是紹興(xing) 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1919年底,魯迅最後一次回到紹興(xing) ,有人按照《魯迅日記》作了計算,從(cong) 北京到紹興(xing) ,路上用了四天三夜的時間,使用了火車、船和轎子三種交通工具,其間還要在天津、南京、上海和杭州中轉。

  “十三五”期間,紹興(xing) 市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交通建設投資達到1137億(yi) 元,杭甬和杭長兩(liang) 條客運鐵路專(zhuan) 線建成通車,市內(nei) 軌道交通實現“零”突破,高速公路運營裏程達到535公裏,在浙江省率先實現“縣縣通三條以上高速”。

  百年之後,魯迅故鄉(xiang) 的巨變不僅(jin) 是交通。

  就在曹娥江畔,曾經輝煌的紡織業(ye) “染缸”、醬貨產(chan) 業(ye) “醬缸”和傳(chuan) 統黃酒“酒缸”組成的老“三缸”,正變成代表紡織印染的“布片”、集成電路的“芯片”和生物製藥的“藥片”這新“三片”,紹興(xing) 走上了高質量發展道路。

  魯迅故居所在地的越城區,通過集成電路、高端生物醫藥這兩(liang) 大“萬(wan) 畝(mu) 千億(yi) ”新產(chan) 業(ye) 平台,承接國家重大項目落地,集聚起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標誌性項目。

  而整個(ge) 紹興(xing) ,城市經濟綜合實力,城鎮和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位列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的前列。近年來,紹興(xing) 一手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以全國萬(wan) 分之八國土麵積,創造出全國千分之六的生產(chan) 總值。

  百年中國,滄海桑田。魯迅故鄉(xiang) 不僅(jin) 小康,走在共同富裕的大陸上,更在於(yu) 人的表情,早已不是阿Q、閏土、祥林嫂的模樣,而是 “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yan) 和榮耀”的模樣。同一片土地,同一個(ge) 民族,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在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了中國道路。

  “黃金時代,不在我們(men) 背後,乃在我們(men) 麵前;不在過去,乃在將來。” 站在魯迅故鄉(xiang) ,回望百年巨變,品味 “民族魂”的寄語,我們(men) 對踏上第二個(ge) 百年新征程的中國,更加充滿信心。正如曆史學家湯因比曾這樣期望:“如果中國能夠在社會(hui) 和經濟的戰略選擇方麵開辟出一條新路,那麽(me) 它也會(hui) 證明自己有能力給全世界提供中國和世界都需要的禮物。”(方立新、黃書(shu) 波、馮(feng) 源 參與(yu) 采寫(xie) :潘金潔瓊、袁偉(wei) 江、金亞(ya) 萍、王思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