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爆火的虛擬主播能走多遠

發布時間:2022-01-04 15: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作者:劉曉燕、孫理想(分別係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研究生)

  近來,虛擬主播備受關(guan) 注:某短視頻平台的虛擬主播一夜圈粉超百萬(wan) ,全球首位數字航天員“小諍”走紅。不少網友認為(wei) ,虛擬主播時代即將到來。也有不少人感歎,用不了多久,科幻電影中的虛擬人也將走進人類現實。

  何為(wei) 虛擬主播?顧名思義(yi) ,它是指結合人工智能與(yu) 三維虛擬形象技術,可自主承擔策劃、編輯、主持、製作等一係列工作的主播。2001年,英國推出世界首位虛擬主持人“阿娜諾娃”,虛擬主播由此進入公眾(zhong) 視野。隨後,美國、日本、韓國先後推出自己的虛擬主播。在中國,虛擬主播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至2004年,央視某頻道製作推出三維的虛擬主持人“小龍”,不過囿於(yu) 技術水平,該虛擬主播智能化較低,應用範圍有限,當時興(xing) 起的虛擬主播熱也僅(jin) 是曇花一現。

  如今,借著人工智能的東(dong) 風,新一輪虛擬主播熱重新席卷全國。自問世以來,虛擬主播已廣泛應用於(yu) 新聞、綜藝、遊戲、演藝、短視頻直播等多元化應用場景。2018年全球首個(ge) AI合成主播在中國誕生,開啟了虛擬主播在社會(hui) 生活場景中的應用,也標誌著虛擬主播行業(ye) 進入發展快車道。

  一直以來,關(guan) 於(yu) 機器能否取代人類的探討從(cong) 未停止。與(yu) 早期人工控製或提前製作的動畫不同,虛擬主播披上了人類的外衣,更成熟的人工智能技術也仿佛為(wei) 虛擬主播注入了靈魂,虛擬主播是否會(hui) 搶了真人主播的飯碗也成為(wei) 行業(ye) 討論的焦點。尤其是近兩(liang) 年,虛擬主播呈爆發態勢,成為(wei) 熱門文化產(chan) 品,引發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

  與(yu) 此同時,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虛擬主播在新聞、主持領域的應用也得到了有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日前,廣電總局發布的《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推動虛擬主播廣泛應用於(yu) 新聞播報、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chan) ,創新節目形態,提高製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此外也提到,要探索短視頻主播、數字網紅、直播帶貨等虛擬形象在節目互動環節中的應用,增加個(ge) 性化和趣味性。

  虛擬主播如何改變新聞傳(chuan) 播業(ye) ?首要的一點就是推動節目形態創新,抬升了智能化水平。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虛擬主播,基於(yu) 智能語音合成技術,輸入文字即可生成連貫播報的語音和畫麵。虛擬形象合成技術,也能有效提升節目製作效率及質量。一些新聞網站上的虛擬主播不僅(jin) 能糾正多音字、背景音和音效,還擁有變速、數字糾錯和韻律糾錯等功能。此外,虛擬主播還能實現瞬間穿越,克服時空限製。虛擬主播能夠忽略特殊氣候、交通、通信條件造成的困難,代替真人出鏡,使采訪報道更加安全可行、成本更低。

  高度擬人化形象使虛擬主播具有人格化魅力。早期的虛擬主播隻是對真人進行模仿,往往以真人主播為(wei) 原型。隨著技術進步和藝術審美的影響,虛擬主播開始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創意外形。從(cong) 2D到3D,再到超寫(xie) 實數字技術,虛擬主播的人物美化度逐漸趨於(yu) 完善。

  虛擬主播是二次元、粉絲(si) 文化和創新技術成功碰撞的產(chan) 物,在短視頻、綜藝節目、直播帶貨中逐漸嶄露頭角,甚至成為(wei) 虛擬偶像,坐擁龐大的流量熱度和粉絲(si) 群體(ti) 。不可否認,虛擬主播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比如智能化、個(ge) 性化、趣味化等,也不會(hui) 像現實中的明星出現人設崩塌的危機。但虛擬主播行業(ye) 目前仍處於(yu) 探索階段,智能化水平仍待提高,也存在情感互動不足等問題,或許也會(hui) 麵臨(lin) 道德倫(lun) 理困境。

  也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虛擬主播行業(ye) 發展的規範和引導,放眼長遠對其進行形象維護和運營,形成健康可持續的商業(ye) 模式。要善於(yu) 運用虛擬主播的諸多優(you) 勢,為(wei) 其賦予符合社會(hui) 主流價(jia) 值觀的理想人格特質,使虛擬主播能更好地承擔起“公眾(zhong) 人物”的責任和使命。讓虛擬主播不僅(jin) 能播報新聞、直播帶貨,還能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好中國聲音。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4日 0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