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三個基本邏輯

發布時間:2022-01-04 15:59: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丁元竹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從(cong) 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需要堅持三個(ge) 基本邏輯。

  曆史邏輯

  第一個(ge) 邏輯是曆史邏輯。這就是,中國社會(hui) 在鴉片戰爭(zheng) 之後,經曆了“中學為(wei) 體(ti) ,西學為(wei) 用”“全盤西化”“反全盤西化”“學以致用”“學術是有用的知識”和“為(wei) 學術而學術”等一係列關(guan) 乎中國學術發展的方向性爭(zheng) 論和討論。這些爭(zheng) 論和討論從(cong) 20世紀前半期開始至今就沒有停止過。這裏有幾個(ge) 方麵的原因,一是中國五千多年文明,治學方式、治學態度與(yu) 西方文明下的治學方式和治學態度遭遇時,自然會(hui) 產(chan) 生中國原有的學術思想、學術方法應該擺在什麽(me) 樣的位置這一問題,以及如何發展等問題。二是中國經濟社會(hui) 在鴉片戰爭(zheng) 之後飽受外來資本侵蝕、軍(jun) 事力量蹂躪,遭遇重大衝(chong) 擊,尋求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成為(wei) 先進中國人的共同追求。中國近代曆史決(jue) 定了中國學者必須拿起學術武器,為(wei) 民族複興(xing) ,為(wei) 國家富強奮鬥,也決(jue) 定了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特點、特色和風格。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如何對待開放後的中國學術與(yu) 國際學術界的關(guan) 係,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和馬克思主義(yi) 理論指導,如何把作為(wei) 舶來品的理論和方法與(yu) 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成為(wei) 學術界繞不過去、必須麵對的問題。一個(ge) 時期以來,學術界出現了一種傾(qing) 向:完全照搬國外、境外社會(hui) 科學哲學的評價(jia) 標準、理論方法,將其直接用來解釋中國社會(hui) 、經濟、文化,忽略了這些作為(wei) 舶來品的理論、方法產(chan) 生的政治環境、曆史環境、製度背景,忽略了中國社會(hui) 所特有的曆史、文化和政治環境,在學科建設框架和標準上全盤秉承舶來品的思維方式,產(chan) 生了水土不服的結果,形成了不能適用於(yu) 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建設要求的學術評價(jia) 標準、學術規則,造成了大量學術資源浪費。當前,隻有把這個(ge) 曆史邏輯梳理清楚,才能理解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價(jia) 值基礎、曆史環境、曆史方位,才會(hui) 知道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我們(men) 要到哪裏去?才能真正把握當代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學科方向。

  現實邏輯

  第二個(ge) 是現實邏輯。這個(ge) 現實邏輯是一百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曆史性成就。近年來,學術界對一百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曆史經驗,從(cong) 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等各個(ge) 環節、各個(ge) 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和總結,是非常係統、全麵的經驗總結,需要對這些總結進一步的消化、吸收、掌握、領會(hui) ,在此基礎上形成全麵係統的認識。通過對這段時間裏各界研究發現的曆史事實、曆史經驗、曆史教訓,去了解一個(ge) 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dang) 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探索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這對中國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非常重要。進行深入挖掘,講好中國故事,要特別講好中國各地、各族人民,立足本地、因地製宜,改善自己的生活,實現自己的夢想,發展自己的文化文藝,形成自己特定的習(xi) 慣、風俗等一係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識,把這些人民群眾(zhong) 的實踐加以總結,進行理論提升,發現其中深層次的、內(nei) 在的理論邏輯和發展邏輯,這是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現實邏輯。離開了現實,學術研究就會(hui) 成為(wei) 無本之源,學科建設也無從(cong) 談起。

  科學邏輯

  第三是科學邏輯。21世紀的人類社會(hui) 進步發展得力於(yu) 科技快速發展。19世紀,由於(yu) 清王朝的閉關(guan) 鎖國和腐敗無能,中國失去了參與(yu) 工業(ye) 革命的機遇,加上帝國主義(yi) 入侵,中華民族陷入苦難之中,這個(ge) 時期的中國科學技術落後了。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全球範圍內(nei) 的工業(ye) 革命,也就是第三次技術革命,以原子能、空間科學、電子計算機、激光等為(wei) 標誌,這個(ge) 時期“知識工業(ye) ”部門也產(chan) 生了,而這個(ge) 時期恰是中華民族遭受外敵入侵和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時期。進入21世紀以來,新技術革命,包括石墨烯、基因工程、虛擬現實、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科技革命方興(xing) 未艾,深深影響了人們(men) 的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國的改革開放恰恰遇上了這輪技術革命,並在一些領域開始領跑世界。從(cong) 全球範圍內(nei) 看,世界正在醞釀著一種新變化。在當代,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社會(hui) 結構,甚至改變了一係列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認識規則、市場規則、政府治理規則和社會(hui) 交往規則,這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對這些新技術產(chan) 生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和提煉,從(cong) 中發現經濟社會(hui) 文化發展的新的規律性,把哲學社會(hui) 科學推上新階段。在這點上,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應當當仁不讓。

  從(cong) 以上三個(ge) 邏輯出發,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本人的素質和個(ge) 人知識儲(chu) 備要與(yu) 時俱進,一是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必須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導下,紮實打好曆史功底,全麵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和曆史,特別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奮鬥史。溫故知新,以史為(wei) 鑒,預見未來。二是實事求是,紮根中國大地,研究中國問題,發掘中國現實中的成功經驗,汲取教訓。學會(hui) 各種調查研究的方法,努力培養(yang) 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的真功夫和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打成一片的紮實工作作風,紮根於(yu) 中國大地。三是密切跟蹤科學發展的新趨勢,把握當代科技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深入研究和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hui) 產(chan) 生的深刻影響及其帶來的深刻變化,並把這些影響、變化與(yu) 既有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學理分析、實踐驗證、理論探索,在更高階段、更高基礎、更高層次上發現規律、認識規律。把以上的曆史邏輯、現實邏輯與(yu) 科學邏輯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建設,是時代賦予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學科體(ti) 係建設的基本任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的著力點。(丁元竹)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