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四措並舉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2-01-04 15:59: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董誌勇(北京大學校長助理、經濟學院院長);李成明(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講師)

  中小企業(ye) 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生力軍(jun) ,是穩增長、惠民生、保就業(ye) 、防風險、促改革的中堅力量。“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是中小企業(ye) 中的佼佼者,其專(zhuan) 注於(yu) 產(chan) 業(ye) 鏈上某個(ge) 環節,聚焦核心主業(ye) ,創新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已成為(wei)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guan) 鍵載體(ti) ,成為(wei) 提高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穩定性和競爭(zheng) 力的堅實保障,成為(wei) 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來源。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99.8%的企業(ye) 是中小企業(ye) ,中小企業(ye) 貢獻了全國50%多的稅收、60%多的GDP、70%多的創新成果和80%多的就業(ye) 。但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ye) 發展麵臨(lin) 瓶頸,營業(ye) 收入和利潤總額的增速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而且從(cong) 業(ye) 人數占比和民間固定投資占比也有下降趨勢。相比之下,“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則表現出強勁的創新實力和發展韌性。疫情期間,“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率先實現複工複產(chan) ,2020年3月份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複工率達到98%以上,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100%複工複產(chan)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ge) “牛鼻子”,大力發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發揮好其補鏈、固鏈、強鏈作用,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jun)

  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創新能力強且處在產(chan) 業(ye) 鏈核心位置,是轉變經濟結構和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的戰略重點,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首先,“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具有較強的成長性,構成了未來產(chan) 業(ye) 生態雛形,其自身增長能力已成為(wei) 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另外,“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能夠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為(wei) 其他中小企業(ye) 轉型提供借鑒,對整體(ti) 產(chan) 業(ye) 具有較強帶動作用,也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進一步說,“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發展有助於(yu) 發揮經濟係統優(you) 化作用和整體(ti) 帶動效應,使全社會(hui) 資源更有效配置,通過存量優(you) 化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新發展格局的行穩致遠關(guan) 鍵在於(yu) 我國經濟的安全性和競爭(zheng) 力,尤其是產(chan) 業(ye) 發展實力。“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抗風險能力強,有助於(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補短板”“鍛長板”,已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關(guan) 鍵穩定器。在“補短板”方麵,“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高質量發展圍繞重點產(chan) 業(ye) 鏈的關(guan) 鍵環節做技術攻關(guan) ,提高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創新鏈韌性和競爭(zheng) 力。在“鍛長板”方麵,“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有能力在細分領域成長為(wei) 單項冠軍(jun) ,在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中成長為(wei) 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跨國企業(ye) 。多樣性中小企業(ye) 組成的經濟生態是經濟韌性的基礎保障,“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的梯次格局更構成了有活力有韌性抗衝(chong) 擊的多樣性經濟生態,為(wei) 現代經濟體(ti) 係建設提供微觀支撐,也為(wei) 新發展格局構建奠定基石。

  創新是“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的靈魂,隨著數字化和智能化推進,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都將經曆解構和重構過程。相比於(yu) 大企業(ye) ,中小企業(ye) 業(ye) 務專(zhuan) 注單一,在創新上更靈活,也更具經濟發展適應能力。當前,我國大部分技術創新來自中小企業(ye) ,新上市科技產(chan) 品主要由小型創業(ye) 公司提供,部分大企業(ye) 的創新是收購小企業(ye) 的結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麵,相比大企業(ye) ,因其更加重視科研成果的落地,且利益機製更加靈活多樣,科研機構更願意跟中小企業(ye) 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是中小企業(ye) 中的佼佼者,處在產(chan) 業(ye) 發展和技術應用前沿,在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麵需求更大能力更強,將成為(wei) 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生力軍(jun) 。

  當前“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製約因素

  當前,培育“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推動中小企業(ye) 高質量發展還麵臨(lin) 諸多困難障礙。

  第一,中小企業(ye) 發展支持政策尚未形成體(ti) 係,政策力度精度有待提升。從(cong) 體(ti) 製機製角度看,支持中小企業(ye) 發展的製度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從(cong) 市場結構角度看,國內(nei) 市場開放的老問題仍待解決(jue) ,國內(nei) 市場壟斷的新問題也日益凸顯,市場結構的新老問題影響了中小企業(ye) 創新發展。從(cong) 配套服務角度看,中小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長期存在,“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同樣麵臨(lin) 眾(zhong) 多中小企業(ye) 融資共性難題。

  第二,應用基礎研究服務中小企業(ye) 能力不足,重點領域研究有待加強。中小企業(ye) 在成長過程中常表現出成長乏力現象,一個(ge) 重要原因是應用基礎研究發展機製跟不上企業(ye) 發展要求。一方麵,我國尚未形成基礎研究支撐體(ti) 係,另一方麵,我國尚未形成成熟的產(chan) 學研用融合的協同創新體(ti) 係,技術創新協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機製尚不清晰,科技成果轉化不暢。應用基礎研究方麵的短板導致我國在重點領域的研究難以突破,“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在國際上的長期競爭(zheng) 力麵臨(lin) 不確定性。

  第三,“數字鴻溝”帶來轉型動力能力不足,數字轉型路徑有待探索。由於(yu) 數字化轉型投資周期長、成本高,中小企業(ye) 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麵相對匱乏,試錯成本和轉型風險較高,常麵臨(lin) “一轉就死、不轉等死”的難題,中小企業(ye) “數字鴻溝”有擴大趨勢。具體(ti) 來看,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障礙體(ti) 現在企業(ye) 數字化認知不足、技術基礎較弱、融資困難、人才匱乏等。首先,中小企業(ye) 缺乏對數字技術應用前景的認識,也存在對數字化轉型的風險憂慮,在數字化轉型上無從(cong) 下手,“不願轉”和“不會(hui) 轉”問題突出。而且,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基礎薄弱,信息化程度不足,直接邁向數字化存在技術應用和業(ye) 務適配上的短板。其次,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麵臨(lin) 資金和人才的雙重困難,中小企業(ye) 的融資約束和人才短板限製了數字化轉型邁出“第一步”。

  第四,創新生態體(ti) 係中主體(ti) 間協同不足,開放共享機製有待完善。各地在推動當地創新發展的舉(ju) 措上存在誤區,忽視了對當地中小企業(ye) 的科技服務。另外,科技創新共性問題重視不夠,基礎性和行業(ye) 共性問題缺乏統一的服務機構,中小企業(ye) 常麵臨(lin) “從(cong) 頭幹”問題,創新發展基礎平台搭建有待增強。創新生態體(ti) 係的不完善也帶來了“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的帶動能力不強、持續成長麵臨(lin) 更多不確定性等問題,使得已認定企業(ye) 在創新協作和產(chan) 業(ye) 配套方麵存在不足。未來打通創新鏈各個(ge) 環節,實現從(cong) 科研到市場的多級跳,需要著力協同創新體(ti) 係的構建,這也是我國融入全球創新生態體(ti) 係的基礎保障。

  推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發展的路徑選擇

  “專(zhuan) 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推動“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也在創新,未來我國應從(cong) 體(ti) 製機製、基礎投入、營商環境和數字賦能四個(ge) 方麵重點著力。

  一要優(you) 化體(ti) 製機製,強化政策支持,夯實創新發展製度保障。首先要樹立創新生態觀,轉變持續至今的創新要素競爭(zheng) 思路,同時要轉變管製型治理方式,以強化監管的治理方法替代過去管製型治理方式。其次,要發揮好人才評價(jia) 製度的指揮棒作用,加快推進科研機構創新體(ti) 製改革,健全有利於(yu) 激發創新的人才評價(jia) 製度體(ti) 係,提高科技產(chan) 出質量和效率。另外,各地區也應因地製宜推進專(zhuan) 項服務,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典型模式。相關(guan) 部門也應加強對地方政府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地方政府服務中小企業(ye) 的意識和能力。最後,構建鼓勵中小企業(ye) 發展、保護中小企業(ye) 權益的支持體(ti) 係,激發地方創新創業(ye) 活力,推動傳(chuan) 統中小企業(ye) 向“專(zhuan) 精特新”發展。

  二要注重基礎投入,強化平台建設,形成有活力的創新生態。一方麵,要注重原始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在基礎研究上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關(guan) 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又要建立科技創新長效機製,形成有助於(yu) 培育“無用”基礎研究的土壤。另一方麵,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製,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體(ti) 係。創新生態體(ti) 係建設與(yu) 發展的關(guan) 鍵是良好的體(ti) 製機製,而創新主體(ti) 的多樣性則是創新生態係統保持生命力的前提。要充分發揮企業(ye) 的創新主體(ti) 地位,重點培育處於(yu) 關(guan) 鍵“生態位”的企業(ye) 和組織,增強創新生態穩定性和競爭(zheng) 力。同時,要注重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的搭建和完善,發揮其資源匯集能力,推動中小企業(ye) 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科研院所等協同創新。

  三要改善營商環境,強化產(chan) 權保護,充分激發企業(ye) 家精神。在軟性製度環境上,一方麵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通過法律手段加強產(chan) 權保護,放寬市場準入,暢通企業(ye) 的維權渠道,同時加強反壟斷力度,為(wei) 中小企業(ye) 發展提供空間。另一方麵,要加強對企業(ye) 家的保護,建立容錯機製,激發全社會(hui) 參與(yu) 創新發展,充分發揮企業(ye) 家精神在組織創新資源上的作用。在硬性基礎環境上,關(guan) 鍵在於(yu) 提供優(you) 質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既要加強發展薄弱地區的傳(chuan) 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互聯互通推動平衡發展,又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人才、數據、技術等各要素充分流動。通過軟性和硬性雙重服務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小微有活力、民企有實力、發展有動力”的經濟生態新格局。

  四要加速數字賦能,強化升級改造,推動傳(chuan) 統企業(ye) 提質增效。“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高質量發展不僅(jin) 要關(guan) 注增量培育,還要重視傳(chuan) 統中小企業(ye) 的升級改造,通過數字化技改和平台化服務賦能推動傳(chuan) 統中小企業(ye) 轉型升級,提高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協同能力,助力傳(chuan) 統中小企業(ye) 提質增效成長為(wei)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針對中小企業(ye) 數字鴻溝,政府和行業(ye) 組織應主動提供“外力”,加強對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幫扶工作,推動行業(ye) 大數據平台建設和企業(ye) 數據共享機製,培育具有較強服務能力的數字化服務平台,引導企業(ye) 將業(ye) 務向雲(yun) 端遷移,探索數字賦能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路徑。中小企業(ye) 也應著眼長期發展積極擁抱數字化,提高數字化轉型“內(nei) 力”,短期可以先借助雲(yun) 服務提高企業(ye) 數字化管理能力,長期從(cong) 數據價(jia) 值入手對接數據服務商,通過數據賦能進行智能生產(chan) 和科學決(jue) 策,提高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能力。通過“內(nei) 外合力”加速數字賦能中小企業(ye) 升級改造,走向“專(zhuan) 精特新”發展道路。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