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
作者:李建軍(jun) (貴州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伍國勇(貴州基層社會(hui) 治理創新高端智庫常務副主任)
當今世界,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wei) 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zheng) 格局的關(guan) 鍵力量。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們(men)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進一步用好數字技術、提升經濟社會(hui) 重點領域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成為(wei) 我們(men) 更好推動傳(chuan) 統領域發展,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wei) 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汙染治理力度之大、製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yan) 、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當前,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不確定,無論是做強經濟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都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凸顯生態文明建設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對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作用。對此,各地各部門不僅(jin) 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且要將這一要求貫徹落實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工作中去。堅持不懈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wei) 我們(men)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現實地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依然任重道遠。麵向未來,如何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統籌“兩(liang) 個(ge) 大局”中來考量,如何在經濟、社會(hui) 、文化、生態等領域都充分體(ti) 現“高質量”和“可持續”要求,如何使生態文明建設更好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發展大勢,如何既實現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現代化,又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hui) 效益相統一,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是我們(men) 需要回答的時代課題。
一方麵,要在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麵切實發力,安排好生產(chan) 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製,構建生態文明體(ti) 係。另一方麵,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新機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更好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充分發揮我國擁有海量數據和豐(feng) 富應用場景的優(you) 勢,切實發揮數字技術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方向和目標已經明確,今後一個(ge) 時期,需高度重視在生態環境保護的進程中用好數字技術,尤其是要找到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契合點與(yu) 發力點,在實踐中將數字技術的作用切實發揮出來。具體(ti) 來看,需在以下幾個(ge) 方麵發力:
一是積極建設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平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是要依托大數據技術和數字化集成平台,實現空氣、水、土壤等方麵的生態環境指標實時動態監測,做好人類行為(wei) 與(yu) 自然現象的生態風險監測評估,實現“空天地人”一體(ti) 化的動態監測與(yu) 調控。同時,依托區塊鏈、雲(yun) 計算技術,推動生態資產(chan) 區塊化開發,推動旅遊產(chan) 業(ye) 、環境產(chan) 業(ye) 、生態領域的新興(xing) 技術產(chan) 業(ye) 、健康產(chan) 業(ye) 、養(yang) 生休閑產(chan) 業(ye) 發展。還要用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構建“雲(yun) —管—端”協同促進的產(chan) 業(ye) 信息鏈生態。
二是建立生態資產(chan) 數據庫,推動生態環境價(jia) 值評估、生態價(jia) 值補償(chang) 和生態產(chan) 品交易的數字化。可考慮利用大數據、區塊鏈、雲(yun) 計算技術,建立生態資產(chan) 數字台賬,摸清生態資產(chan) 家底,探索構建生態資產(chan) 價(jia) 值評估模型。與(yu) 此同時,建議探索建立數字化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建立多層次的智能化生態補償(chang) 平台。此外,還需在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交易機製等方麵下功夫,把生態保護補償(chang) 、生態損害賠償(chang) 、生態產(chan) 品市場交易機製等有機結合起來,協同發力。
三是構建生態資產(chan) 價(jia) 值核算體(ti) 係,以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GEP)核算體(ti) 係管理生態資產(chan) 。在實踐中,一些地方通過對生態產(chan) 品經濟價(jia) 值的量化評估,利用數字化核算係統,提供了可供交易和融資的參考依據,相關(guan) 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還要看到,生態係統生產(chan) 總值核算體(ti) 係同樣能為(wei) 實施綠色發展財政獎補、生態補償(chang) 資金分配等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
四是積極建設生態文明信用體(ti) 係,構建涉及生態資產(chan) 管理、生態環境整治、社會(hui) 綠色低碳行為(wei) 的信用係統,推進生態文明信用體(ti) 係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可考慮搭建生態文明信用數字化動態管理平台,以此加強引導,加快形成綠色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
此外,需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在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方麵的巨大作用,積極推動數字經濟與(yu) 綠色經濟深度融合。比如,深刻研判數字產(chan) 業(ye) 化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發展趨勢,探索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chan) 、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綠色服務等產(chan) 業(ye) 的現實路徑;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實施綠色技術創新攻關(guan) 行動,開展重點行業(ye) 和重點產(chan) 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重要作用;等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