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考古遇上綜藝 曆史更有溫度

發布時間:2022-01-05 15:5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靖禹

  深奧、冷門,是考古給人的印象。而綜藝節目往往是熱鬧、歡快甚至喧囂的。在過去,即便再腦洞大開,人們(men) 也很難把這二者扯上關(guan) 係。近日,一檔名為(wei) 《中國考古大會(hui) 》的電視節目將“考古”與(yu) “綜藝”進行了成功嫁接,並產(chan) 生了奇妙的化學變化。該節目將模擬挖掘現場搬到演播廳,以虛實相生的手段,將遺址的宏大與(yu) 舞台的細膩結合起來,構建起現實與(yu) 曆史的互動,讓觀眾(zhong) 進入“時空隧道”,與(yu) 曆史撞了個(ge) 滿懷。如果筆者沒有記錯的話,這應是我國首次用電視綜藝的形式“活化”百年以來的重大考古發現。

  從(cong)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發掘仰韶遺址、發現仰韶文化到現在,中國現代考古學已經走過百年。可對大眾(zhong) 來說,考古仍然是比較冷門的學科,人們(men) 對考古仍然一知半解。有的人將考古供於(yu) 神壇之上,有的人則將其與(yu) 尋寶盜墓混為(wei) 一談。考古工作“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dong) 西”,為(wei) 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對考古的錯誤認知,不利於(yu) 考古事業(ye) 的健康發展,對考古工作者也不公平。因此,加大宣傳(chuan) 力度,創新傳(chuan) 播方式,既有利於(yu) 將考古成果分享給公眾(zhong) ,也有利於(yu) 公眾(zhong) 對考古工作的了解。

  當“考古”借力“綜藝”擺脫深奧冷門的刻板印象,年代久遠的文物將不再遙不可及,冰冷的曆史也變得鮮活有趣且有溫度。就像在《中國考古大會(hui) 》中,針對每個(ge) 考古遺址量身打造的“視+聽+觸”場景,帶領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到考古的魅力,讓原本枯燥無趣的考古故事,變成了生動的文化盛宴。

  考古綜藝節目帶領觀眾(zhong) 重返曆史遺跡現場,借助科技手段挖掘曆史故事,不僅(jin) 創新了傳(chuan) 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也喚醒了公眾(zhong) 的民族情感,引領觀眾(zhong) 在曆史場景中觸摸傳(chuan) 統文化,讀懂中國精神,凝聚起民族團結的強大合力。可以說,考古類綜藝節目的製作和傳(chuan) 播,既是一場民族文化與(yu) 曆史的尋根之旅,也是一場培育國人文化自信、喚醒觀眾(zhong) 文化責任的旅程。

  2021年3月,三星堆遺址因最新考古發掘成果,成功霸屏出圈。“三星堆連拆6個(ge) 盲盒”“曆史書(shu) 又厚了幾頁”等妙語評論接連霸榜熱搜。接著,《中國考古大會(hui) 》讓人眼前一亮,激發起許多年輕學子報考考古專(zhuan) 業(ye) 的興(xing) 趣。所有這些都說明,在新的傳(chuan) 播方式的推動下,“考古”正以嶄新麵貌走進大眾(zhong) 視野。

  “考古”與(yu) “綜藝”的牽手,對改善綜藝節目生態也大有裨益。近年來,在政策的引導下,明星選秀類節目漸漸退潮,文化類節目成為(wei) 熒屏新寵。文化類綜藝節目越來越多,但節目模式化、同質化也在消耗著觀眾(zhong) 的興(xing) 趣。文化類綜藝要想創新突圍,不僅(jin) 需要在形式上適應大眾(zhong) 口味,滿足不同文化層次觀眾(zhong) 的審美需求,更要在節目素材挖掘上下功夫。考古為(wei) 文化類綜藝節目提供了又一片新的處女地。《中國考古大會(hui) 》是“考古”遇上“綜藝”的開始,為(wei) 考古類綜藝節目創作開了一個(ge) 好頭,我們(men) 希望“考古”與(yu) “綜藝”攜手同行,越走越遠。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5日 13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