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改變中國的力量》之人民至上篇:讓每一雙手都成為致富之手

發布時間:2022-01-06 17:53:00來源: 人民網

  這裏是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xiang) 的禾倉(cang) 村。

  這條泥石路,曾小娜走過無數次。2021年春節前的一天,滿懷喜悅的她又一次走在這條路上,通過“葉坪菜鳥”平台,她給村裏帶來了5千斤魚的訂單。

  【采訪:禾倉(cang) 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 曾小娜】

  又挺高興(xing) 的,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這次賣的價(jia) 錢特別的高。

  然而,小娜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煩惱隨之而來。

  【同期聲:禾倉(cang) 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 曾小娜】

  你看這個(ge) ,這麽(me) 小,應該要放回去。這個(ge) 也不會(hui) 合格。

  客戶要求每條魚不得低於(yu) 3斤,但村民覺得這樣的要求有些難以接受。

  【同期聲:曾小娜與(yu) 村民曾水慶】

  曾水慶:多好,那個(ge) 多好。

  村民:那你這樣挑得到什麽(me) 鬼呀,挑不到了!

  曾水慶:像這樣挑三揀四能買(mai) 到魚嗎?

  曾小娜:需要3斤以上的呀,我們(men) 要打品牌啊現在。

  曾水慶:買(mai) 就買(mai) ,不買(mai) 就算了。

  這5千斤魚,曾小娜堅持不降低標準。打品牌就得講信譽,小於(yu) 3斤的堅決(jue) 不收。

  【同期聲:村民曾水慶】

  養(yang) 魚她根本不會(hui) ,養(yang) 魚我才是專(zhuan) 家。

  養(yang) 殖大戶曾水慶,氣急之下甩袖而去。

  【同期聲:村民曾水慶】

  我家的魚最好,她還在這裏挑三揀四的。像那樣再挑下去,這個(ge) 村裏麵她永遠買(mai) 不到魚!

  水慶公開表示反對。小娜的工作陷入僵局。

  這種狀況,曾小娜並不是第一次遇到。

  5年前,曾小娜主動請纓回鄉(xiang) 掛職,擔任招商銀行贛州分行駐葉坪鄉(xiang) 禾倉(cang) 村“連心”工作隊長、駐村第一書(shu) 記。小娜發現,這個(ge) 村莊底子很薄,除了種地,就沒有別的產(chan) 業(ye) 了。全村366戶13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53戶215人。村民缺資金,缺技術,更缺乏改變現狀的信心和心氣。小娜挨家挨戶去走訪,大家並不歡迎;到了村民曾德玉家,甚至還吃了閉門羹。

  小娜沒有退卻,通過反複的調查摸底,她建立了禾倉(cang) 村詳細的貧困戶信息“台賬”,同時也找到了脫貧致富的突破口。

  然而,當她提出養(yang) 魚致富時,老鄉(xiang) 們(men) 覺得這位90後女娃書(shu) 記的話,簡直是癡人說夢。

  【采訪:村民曾治中】

  當時我覺得,像這樣的池塘養(yang) 草魚,一年養(yang) 幾條?能夠賺錢嗎?

  小娜的倡議無人理睬,工作還沒正式開始似乎就走進了死胡同。

  【采訪:禾倉(cang) 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 曾小娜】

  他們(men) 當時特別不理解,也不會(hui) 跟我說交心話,或者實話。見麵也就打個(ge) 招呼,心裏想著這個(ge) 小女孩能幹什麽(me) 呢?她能幫助我們(men) 幹什麽(me) 呢?

  沒想到,一向不怎麽(me) 理她的曾德玉這時卻站了出來。

  【采訪:村民 曾德玉】

  她說養(yang) 魚我覺得可行,因為(wei) 我們(men) 村的魚好吃,我也想賺錢,可是我沒本錢。

  【采訪:禾倉(cang) 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 曾小娜】

  當時,我從(cong) 個(ge) 人的渠道,給他拿了3萬(wan) 塊錢。我覺得我看到了他的發展決(jue) 心,所以我決(jue) 定幫一幫他、推他一把。

  曾德玉率先脫了貧,還新蓋了三層小樓。

  從(cong) 草魚入手,禾倉(cang) 村構建了以草魚、臍橙、白蓮為(wei) 主導的產(chan) 業(ye) 格局。

  許是當地特有的水質和土壤,禾倉(cang) 草魚肉質格外鮮美,曾小娜一心想打造好這個(ge) 品牌。

  然而,養(yang) 殖戶們(men) 隻想高價(jia) 賣魚,可不管什麽(me) 品牌不品牌。這讓小娜心急如焚,又一籌莫展。譬如眼下這好不容易拿到的5千斤魚的訂單,養(yang) 殖大戶曾水慶不合作,眼看就要泡湯了。

  就在這時,一向少言寡語的曾德玉再次站了出來,他二話不說跑到自家魚塘,把3斤以上的魚全都撈了出來。

  曾德玉家的魚湊不夠5千斤,但他的行動,觸動了很多人……在小娜的反複勸導下,水慶夫婦也終於(yu) 想通了。

  【同期聲:曾小娜與(yu) 曾水慶一家】

  曾小娜:這也沒辦法呀,客戶他要求3斤的嘛。

  曾水慶一家:少1兩(liang) 還不是差不多嘛。

  曾小娜:他得去衡量啊,我們(men) 要打品牌。

  疫情期間,為(wei) 破解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與(yu) 城裏居民出行難、買(mai) 菜難問題,曾小娜與(yu) 她的隊友們(men) 搭建起“葉坪菜鳥”買(mai) 賣配送平台,把鄉(xiang) 間的蔬菜瓜果與(yu) 城裏的菜籃子迅速連接起來。於(yu) 是,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從(cong) 田間到舌尖,插上“互聯網翅膀”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讓消費帶上扶貧的溫度,從(cong) 而聚攏起更多的社會(hui) 力量直接參與(yu) 到脫貧攻堅中來……

  隨著村莊麵貌的改變,小娜發現了一個(ge) 有趣的現象。

  【采訪:禾倉(cang) 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 曾小娜】

  剛開始村民叫我小娜,後來叫我書(shu) 記,再後來叫我小娜書(shu) 記。

  從(cong) 2012年到2020年,300多萬(wan) 像曾小娜這樣的第一書(shu) 記和駐村幹部,25萬(wan) 5千支駐村工作隊,連同200多萬(wan) 鄉(xiang) 鎮幹部和數百萬(wan) 村幹部,在祖國的崇山峻嶺與(yu) 戈壁荒漠之間,為(wei) 改變貧困麵貌夙興(xing) 夜寐,敦行不怠,讓黨(dang) 的關(guan) 懷無遠弗屆;讓每塊土地上的禾苗,都灑滿陽光和露水……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ge) 也不能掉隊。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這新一輪的扶貧攻堅,不僅(jin) 保證“兩(liang) 不愁三保障”,更要挖掉他們(men) 的窮根。扶貧先扶誌,扶貧須扶智,努力讓每一雙捧飯碗的手,變成勤勞智慧的致富之手。

  當離開普洱這片莽莽大山時,華潤梅從(cong) 未想到有一天自己還會(hui) 回來。

  也許,每一片土壤都有自己的秘密,都可能蘊藏著寶藏。譬如雲(yun) 南普洱,就不隻是普洱茶的原產(chan) 地,還是全球最理想的小粒咖啡種植地帶之一。

  出生在普洱市思茅區大開河村的華潤梅在她的花季離開家鄉(xiang) ,那時候她的父親(qin) 華紅林正年富力強,意氣風發帶著全村人開辟一條脫貧的路。

  【同期聲:大開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華紅林】

  你看這個(ge) 稍微大一點,這個(ge) 肥得用足一點……

  因為(wei) 咖啡,祖祖輩輩刨地種苞穀的大開河村人,幾乎人人都成了咖農(nong) 。

  【采訪:大開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華紅林】

  在宣傳(chuan) 種植的時候老百姓沒有種,我們(men) 就要村組、幹部、黨(dang) 員帶頭種。

  通過種植這種經濟作物,他們(men) 很快嚐到了甜頭,早在2005年,全村240多戶,差不多家家蓋起了新樓。

  然而,國際咖啡價(jia) 格時漲時跌,他們(men) 的訂單又大多來自國際大公司,加上咖農(nong) 們(men) 根本沒有議價(jia) 能力,僅(jin) 靠售賣咖啡豆,不僅(jin) 附加值低,而且收入很不穩定,一路走來,他們(men) 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

  大學畢業(ye) 原本在城裏工作的華潤梅,心中始終盤桓著家鄉(xiang) 那漫山遍野的咖啡。她和她的夥(huo) 伴們(men) ,發現了他們(men) 父輩所沒有看到的咖啡的價(jia) 值。

  受過良好教育的“咖二代”,他們(men) 的陸續回鄉(xiang) ,讓村民們(men) 看到了新的希望。

  【采訪:華潤梅】

  光賣咖啡豆的話,其實還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我跟我父親(qin) 他們(men) 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我覺得我們(men) 還是要做到精深加工,才能提升自己產(chan) 品的一個(ge) 附加值,所以我必須回來,要跟他們(men) 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梅子建起了咖啡加工廠,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從(cong) 此再也不是簡單地售賣原料了。

  在梅子的帶動下,這撥年輕的“大學生咖農(nong) ”,通過社交網絡與(yu) 市場交流,在加工方式上不斷探索、創新,使普洱精品咖啡受到廣泛追捧。

  2018年,華潤梅接到一筆20噸的精品豆訂單,每公斤售價(jia) 是國際公司在當地收購價(jia) 的3倍多。2020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全村人均年純收入仍達到了3萬(wan) 多元……

  因為(wei) 梅子們(men) 的回歸,普洱大山裏的咖啡故事,迎來了新一代主人公;大開河村的全麵振興(xing) ,開始了嶄新的傳(chuan) 奇……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