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國考古百年 《萬裏走單騎》第二季走進殷墟遺址
國際在線消息:1月9日,《萬(wan) 裏走單騎》第二季在浙江衛視播出了第四期節目,“萬(wan) 裏少年團”單霽翔、周韻、肖央、牛駿峰與(yu) 飛行嘉賓酈波來到河南安陽,探訪甲骨文最早的發掘地殷墟遺址,解讀文字與(yu) 文明的千年傳(chuan) 承。在本期“世遺喚醒行動”中,600架無人機組成表演方陣,在文字博物館上空閃耀,致敬中國考古百年,震撼的視覺效果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什麽(me) 是文明起源的“三要素”?——金屬、文字、城市。其中,文字無疑是最為(wei) 獨特的核心存在。“倉(cang) 頡作書(shu) ,而天雨粟,鬼夜哭”,無數金屬器具長埋黃土不見天日,無數城市在戰火中飛灰湮滅,唯有文字作為(wei) 記載和傳(chuan) 承文明的工具貫通古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節目中,“萬(wan) 裏少年團”一來到殷墟,就親(qin) 身感受到了文字超越時空的信息傳(chuan) 遞能力。周韻用溫州話通過微信語音告知“老單”單霽翔、肖央集合地點,與(yu) 此同時,發給牛駿峰一幅寫(xie) 有“婦好”金文的圖片,牛駿峰成功破解並率先找到正確地點。這一個(ge) 小小的“測試”表明,即便橫跨數千年,現代人也能從(cong) 甲骨文中解讀出打破語言隔閡的信息。作為(wei) 漢字的前身,甲骨文不僅(jin) 奠定了漢字的造字基礎,由其延伸出的文字係統更是中華文明的底層邏輯。由於(yu) 甲骨文內(nei) 容豐(feng) 富,涉及殷商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等各個(ge) 方麵,對全麵複原殷商社會(hui) 史具有重要意義(yi) ,被稱為(wei) 中國古代乃至人類最早的“檔案庫”。也難怪酈波教授會(hui) 在節目中感歎,殷墟在中國不光是考古學領域,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也不得了。
從(cong) 目前唯一保存完整且能與(yu) 甲骨文對照的商代王室墓葬——婦好墓,到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殷墟王陵遺址,“萬(wan) 裏少年團”一路探尋,從(cong) 每一筆橫豎轉折中窺見數千年前先祖的生活日常,感受文明的傳(chuan) 承賡續。正如老單在節目中所說:“不要小看你手中寫(xie) 出的方塊漢字,它們(men) 已經活了3300多年,是四大古老文字中唯一的幸存者……想讓我們(men) 的漢字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從(cong) 我們(men) 每個(ge) 人做起,從(cong) 我們(men) 拒絕提筆忘字做起,也許我們(men) 放下手中的手機,拿起筆,就是你為(wei) 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做出貢獻的第一步。”
1921年,是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之年。一百年的時間,對於(yu) 漫長的曆史文明來說或許並不起眼,但正是這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探索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密碼,為(wei) 世人再現曆史的輝煌與(yu) 璀璨。在這百年考古的探索發掘中,殷墟作為(wei) 中國連續考古時間最長、考古次數最多、發掘文物最豐(feng) 富的考古遺址之一,在中國考古學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1928年,河南安陽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wei) 代表的豐(feng) 富的文化遺存,係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hui) 作為(wei) 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wei) 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此後,一代代考古人前赴後繼,在殷墟的黃土間揮灑汗水與(yu) 青春。曾主持發掘了婦好墓的考古學家鄭振香先生在安陽從(cong) 28歲工作到70歲,將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奉獻給了祖國的考古事業(ye) 。
節目中,“萬(wan) 裏少年團”來到安陽工作站,近距離感受考古工作者枯燥乏味但充滿信念感的工作日常。現場,有年輕的新一輩考古工作者正從(cong) 浩如煙海的陶器殘片中找尋相似的陶片進行修複,即便有人在一旁參觀也絲(si) 毫未受影響,也有前來實習(xi) 的大學生蹲在骨料坑中專(zhuan) 心致誌地用手鏟一遍遍地刮地麵、劃地層,不斷重複前人已進行過千百萬(wan) 遍的動作,隻為(wei) 將這份事業(ye) 傳(chuan) 承下去。原安陽考古隊隊長唐際根老師也坦言,自己最長的時候一年365天有327天待在安陽,因此錯過了陪伴孩子在童年的成長,雖留有遺憾,但他於(yu) 心無悔。
正是這些考古人的默默付出,我們(men) 才可以通過深埋地底的殷墟遺址直接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將中國信而可證的曆史向前拓展了一千多年。正如唐際根老師所說,曆史學科不單單是複原古代曆史,實際上它可以重建我們(men) 中國的文化,讓我們(men) 今天作為(wei) 一個(ge) 中國人不隻是感受現在,還能夠追溯到遠古,看到中華文明的長河源於(yu) 何處,又是怎樣奔流不息流淌至今,匯成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至今,殷墟保護區內(nei) 的考古發掘活動仍在繼續,那些埋藏在曆史中的文化基因密碼,尤待後來者去挖掘和探索。1月16日(本周日)21點檔,浙江衛視《萬(wan) 裏走單騎》第二季即將播出第五期,跟隨“萬(wan) 裏少年團”一起走近重慶大足石刻,探尋人類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feng) 碑,敬請期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