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重在改觀念
作者:彭斌柏(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這是自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被實踐證明了的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甚至可以說是一條基本規律。最近幾年,教育改革舉(ju) 措更是密集出台,全社會(hui) 對此高度關(guan) 注:基礎教育學校“公民同招”、探索“三點半”課後服務、開展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推動職業(ye) 教育類型發展、試點高職本科、穩步推進高考改革、加快“雙一流”建設、破除SCI至上、改革教育評價(jia) ……涉及領域之廣前所未有、推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牽動利益調整之深前所未有。
為(wei) 什麽(me) 在始終不斷改革的教育領域還會(hui) 密集出台如此之廣、之大、之深的改革舉(ju) 措,原因是多樣的,也是複雜的。但有一條是很清晰的,就是在這些改革的領域,其發展方式、發展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背後真正的原因則反映出了教育發展觀念需要調整甚至需要改革。教育改革千頭萬(wan) 緒,改革觀念居於(yu) 首位。觀念是認識論、觀念是方法論。正確的觀念有利於(yu)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觀念決(jue) 定思路,思路決(jue) 定出路。觀念對,柳暗花明,創造新境界;觀念錯,山重水複,難以突重圍。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新發展理念”,在《關(guan) 於(yu)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中五處提到“新發展理念”,他明確指出:“必須強調的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這就表明,處在新發展階段的中國教育,必須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教育的重要論述為(wei) 根本遵循,以新發展理念來推進教育改革。
改革教育觀念很難,但不是難到不可改。觀念是人們(men) 在實踐當中形成的各種認識的集合體(ti) ,它是人在改造客觀世界中的能動的反映。教育觀念有其自身屬性,但也同時具備任何觀念具有的主觀性、實踐性、曆史性和發展性等特點。
第一,教育觀念既是教育實踐的產(chan) 物,也對教育實踐產(chan) 生影響,來源於(yu) 教育實踐,又指導、影響教育實踐。但教育實踐的結果往往有長期和短期之分、有顯性和隱性之別。教育實踐結果的長期性表現就是百年樹人,一代教育的好壞往往在二三十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人生有涯但學海無涯,在一個(ge) 追求實際甚至急功近利的社會(hui) ,“一考定終身”的教育實踐,自然引導人們(men) 向往一夜成名效應,迫使教育也追求速成,甚至偏離了正確的發展軌道,從(cong) 而背離了教育初心。如何平衡教育的長期效益和短期收獲,需要一種科學、理性的教育觀念來指導。
第二,教育觀念是曆史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甚至是惰性。曆史形成的教育觀念,有的在現今條件下依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有的卻阻礙著今天教育的發展。必須改變那些阻礙今天教育發展的陳舊的教育觀念。
第三,教育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教育觀念也在調整。我們(men) 既有“萬(wan) 般皆下品,唯有讀書(shu) 高”的教育觀念的禁錮,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教育倡導。教育觀念的曆史性讓我們(men) 領略到改革教育觀念的難度,但教育觀念的發展性也同時讓我們(men) 看到改革教育觀念的可能。
第四,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既涉及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政府,也涉及教育產(chan) 品的使用者——社會(hui) ,既涉及教育的生產(chan) 者——學校,也涉及教育的接受者——學生,因此,教育觀念的改變,需要四者同時進行,單一主體(ti) 觀念的改變難以對教育改革產(chan) 生係統的影響,這也是教育改革複雜之處。因此,在全麵加強黨(dang) 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發展道路的前提下,改革教育觀念,政府、社會(hui) 、學校、家庭必須同時發力,缺一不可。
政府要牢固樹立發展教育是政府基本公共職責的觀念。大力發展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機會(hui) ,全麵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質量,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對優(you) 質教育的需求,是現代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責無旁貸。要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我們(men) 正處於(yu)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chan) 業(ye) 革命的時代,市場競爭(zheng) 日趨複雜、激烈,整個(ge) 社會(hui) 處於(yu) 一種加速度發展狀態。一係列高新技術的出現,使得21世紀已經由一個(ge) “財富源於(yu) 物質資源”的時代變成“財富源於(yu) 人力資源”的新時代。在這種根本性的變化之中,誰充分找到了人力資源開發的捷徑,誰將真正掌握戰略主動權。而實踐證明,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教育是一個(ge) 極其重要的環節和主要途徑。要牢固樹立教育不僅(jin) 是國計,也是民生的觀念。教育不僅(jin) 成為(wei) 推動社會(hui) 前進的基本動力,也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一個(ge) 負責任的現代政府要像抓就業(ye) 、抓社會(hui) 保障、抓醫療衛生、抓住房保障一樣來抓教育。要牢固樹立辦教育是優(you) 化發展環境的觀念。教育使一個(ge) 地區充滿活力,軟實力得到提升,有利於(yu) 政府引導社會(hui) 發展、增強發展後勁、提高地區綜合競爭(zheng) 力、提升地區吸引力。
社會(hui) 是教育賴以健康發展的土壤,全社會(hui) 都要尊師重教,關(guan) 心教育、支持教育,營造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要樹立正確、多元的成才觀。要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柔性的標準來看待各種各樣的人才:人無全才、人人有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隻有這樣才能形成人才輩出的社會(hui) 基礎。要樹立正確、科學的擇人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選擇一個(ge) 人,首先應該看他的專(zhuan) 業(ye) 、能力是否適合崗位需要,而不是隻追求學曆的高層次,從(cong) 而克服直至消除目前社會(hui) 上形成的不正確的簡單的人才高消費現象。要樹立正確、辯證的動力觀。社會(hui) 的進步、企業(ye) 的發展,根本的動力之一是人力素質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這是一種內(nei) 涵式的動力,而不是單靠資金、項目、物質資源等外延式的動力。隻有大力提倡教育、人才在發展中的動力作用,教育與(yu) 經濟、社會(hui) 的結合才會(hui) 越來越緊密。
學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搖籃,要通過教書(shu) 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讓學校成為(wei) 學生夢想啟航的地方。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既要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更要為(wei) 人師表,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學生、感染學生,當好學生的“築夢人”。要樹立多元價(jia) 值評價(jia) 標準的觀念。學生沒有成績過不了今天,但隻有成績則過不了明天。因此,要摒棄簡單以考試成績評價(jia) 學生的單一教育評價(jia) 標準,采用多元的教育評價(jia) 標準,善於(yu) 發現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各方麵的潛能,培養(yang) 學生學習(xi) 的興(xing) 趣,鼓勵學生能力的發展,牢牢把握學校教育在全麵育人中的作用,為(wei) 每個(ge) 學生的成長進步創造良好的環境。要樹立為(wei) 受教育者提供優(you) 質服務的觀念。教育質量不僅(jin) 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問題,在辦學方提供與(yu) 受教育者購買(mai) 的關(guan) 係中,也是關(guan) 係到以人為(wei) 本的問題。提供優(you) 質服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辦學過程和教學過程,而應當把它提升到以人為(wei) 本的高度來認識,提升到真正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高度來看待,提升到維護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高度來對待。要樹立為(wei) 受教育者提供個(ge) 性化服務的觀念。學校不是標準化生產(chan) 的人才加工廠,而是麵對一個(ge) 個(ge) 千人千麵的活的靈魂,不能按照一個(ge) 模子來塑造。“有教無類”是教育者應有的良知,“因材施教”則是教育者應具備的智慧和能力。學校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教育教學管理,應該努力創新,為(wei) 學生提供更加個(ge) 性化的服務。要樹立文化育人的觀念。教育的核心在育人,中心工作在教學。育人自然體(ti) 現在機會(hui) 、質量、服務之中,但更重要的,也是帶有根本性變革的是,學校管理的相關(guan) 製度與(yu) 平台設計應該體(ti) 現以人為(wei) 本的理念。無論是在學生管理、師生關(guan) 係、活動組織等方麵,要大力營造校園文化,體(ti) 現尊重人、理解人、關(guan) 心人、寬容人的價(jia) 值追求,從(cong) 而向解放人、發展人的更高目標做出教育的獨特貢獻。
家庭應該樹立的教育觀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不僅(jin) 要關(guan) 注孩子的成績和學業(ye) ,更要重視孩子健康身心的培育、家庭親(qin) 情的感染、思想道德的熏陶,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樹立選擇適合的教育觀念。每個(ge) 人是有差別和特點的,世界上沒有兩(liang) 片同樣的樹葉,也沒有兩(liang) 個(ge) 同樣的人,要根據自己不同的天然稟賦、氣質特點、興(xing) 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教育,而不是隻選擇一種模式的教育。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將個(ge) 人的發展與(yu) 不同類別的教育要求相結合,也才能與(yu) 今後的職業(ye) 選擇相結合,從(cong) 而使個(ge) 人特點與(yu) 崗位需求達到最大程度的契合。要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終身教育是人們(men) 對教育本質認識的飛躍,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學會(hui) 生存》指出:每一個(ge) 人必須終身持續不斷地學習(xi) 。其根本原因是:社會(hui) 發展速度加快已使人們(men) 不可能在完成一次正規教育後便能應付一生的各種挑戰,新技術革命的飛速發展使得勞動者隻有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生產(chan) 發展的需要;現代人已經處在一個(ge) 日新月異的劇烈變化的社會(hui) 中,擔負著一定社會(hui) 職責的個(ge) 人隻有不斷地進行適時訓練或再受教育,才能勝任自己的社會(hui) 職責,才能免遭落伍;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使每個(ge) 人都處在信息劇增的恩惠和威脅之中,若要充分利用信息並與(yu) 信息社會(hui) 保持和諧的格調,傳(chuan) 統教育必定要改變其形式和內(nei) 容,樹立與(yu) 信息社會(hui) 相適應的教育思想。因此,應該看到,學習(xi) 不是一個(ge) 人某一個(ge) 時段的事,而是終其一生的事,在學習(xi) 上一時的挫折並非是自己學習(xi) 的終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