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題材紀錄電影漸成熱潮

發布時間:2022-01-17 15:33:00來源: 光明日報

  “天工開畫卷,蘇作耀古今”,1月8日,非遺題材紀錄電影《天工蘇作》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ju) 行特別放映活動,吸引了近500名觀眾(zhong) 前去觀影。放映活動現場特別設置了15台緙絲(si) 機,在影片放映和主創與(yu) 觀眾(zhong) 交流後,來自蘇州的緙絲(si) 師現場指導觀眾(zhong) 實操體(ti) 驗,感受蘇州傳(chuan) 統緙絲(si) 工藝的精妙和蘇作傳(chuan) 統文化的精彩。觀看非遺題材紀錄電影與(yu) 體(ti) 驗非遺手工技藝的新鮮融合,讓現場觀眾(zhong) 為(wei) 非遺文化所深深折服。

  近年來,越來越多創作者把創作視野投向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而湧現出一大批製作精良、格調高雅、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佳作,而非遺類紀錄電影成為(wei) 其中一股活躍的力量。

  成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的重要影像支撐

  當下,非遺題材紀錄電影從(cong) 不同角度、不同側(ce) 重展現出中國豐(feng) 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收集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技術細節、工藝流程和傳(chuan) 承故事,成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的重要影像支撐。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劇集版在互聯網走紅,成為(wei) 紀錄片中少有的“現象級”作品,讓更多年輕人將目光投進故宮博物院,注意到並喜愛上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隨後,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在觀眾(zhong) 的強烈呼聲中推出,該片以時間為(wei) 主軸,用嶄新的故事線和平實的視角,講述文物修複師的別樣人生。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破圈,掀起了一股創作熱潮,更多展示非遺技藝、講述匠人故事、弘揚中華文明的紀錄電影紛至遝來。

  紀錄電影《璀璨薪火》側(ce) 重於(yu) 展現中國非遺傳(chuan) 承人群像。影片一共拍攝了國內(nei) 近150位非遺傳(chuan) 承人,從(cong) 柴米油鹽到金銀銅鐵,抑或文房四寶,鏡頭裏既承載著千百年技藝傳(chuan) 承的深沉厚重,也散發著日常生活的平靜曠達。

  紀錄電影《天工蘇作》便是立足於(yu) 蘇州的傳(chuan) 統工藝門類,從(cong) 中擷取燈彩、核雕、宋錦、明式家具等9項具有典型意義(yi) 的蘇作手藝,講述12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的匠心故事。影片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將多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桑蠶絲(si) 織、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的工藝特點一一呈現,細致展示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匠心之巧、工藝之美,亦傳(chuan) 遞出手藝所包含的講究、哲思和溫度。

  不管是修文物、繡錦緞,還是雕玉器、奏古琴,抑或是在斑斕的油彩麵孔之下演繹古今傳(chuan) 奇,紀錄電影以生動、精彩和平實的敘事,將這些沉澱著時光印記的古老文化細膩鐫刻於(yu) 聲畫之中。

  成為(wei) 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ti)

  非遺題材紀錄電影所長之處,不僅(jin) 在於(yu) 用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示一件件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更在於(yu) 通過傳(chuan) 藝之“人”的故事,折射當代中國人的處世態度和價(jia) 值觀念,體(ti) 現新時代的中國工匠精神。

  《天工蘇作》中的燈彩傳(chuan) 承人汪筱文年逾七十仍舊醉心創作,他說:“世界上的燈隻有兩(liang) 種,給人家的掛在外麵,亮了還是要滅;給自己的放在心裏,始終亮在那裏。”盡管年事已高的他不再適合過於(yu) 精細的工作,可是一做起蘇燈,汪筱文仿佛熱血少年,“我還是想搏一搏,起碼讓孩子們(men) 看看真正的蘇燈匠人是什麽(me) 樣子,極致的蘇燈是什麽(me) 樣子”。“擇一事,終一生”的匠心故事令人動容,而更讓觀眾(zhong) 感到震撼和共鳴的是不斷攀登、尋求超越的人生理想。在堅守中打造精品,於(yu) 沉默中孕育匠心,影片飽蘸情感的筆墨,書(shu) 寫(xie) 了他們(men) 平淡又非凡的非遺人生。

  在非遺題材紀錄電影中,不僅(jin) 有人與(yu) 藝的“廝磨糾纏”,更有人與(yu) 人的牽手和傳(chuan) 承。師徒傳(chuan) 承一直是非遺保護和發展的題中要義(yi) 。從(cong) 選擇、培養(yang) 到出師,是一個(ge) 漫長而又堅實的過程,從(cong) 中能夠折射出許多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和起落舍得的人生哲學。

  “手藝的力量來自手藝之外。”《天工蘇作》導演孫曾田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所謂‘技也近乎道’,創作者不隻要關(guan) 注手藝的‘技’,更要關(guan) 注‘技’背後的‘道’,這個(ge) ‘道’是工匠精神,也涵蓋文化、情感和哲思,關(guan) 聯社會(hui) 、經濟和時代變遷。”如此創作思路,意味著新的角度、新的關(guan) 切,自然也就會(hui) 有新的影像呈現。

  成為(wei) 讓世人了解非遺的有效途徑

  “一方麵年輕人不願意學,另一方麵掌握傳(chuan) 統手藝的老師傅大都五六十歲,他們(men) 又很難融入現代模式。”《天工蘇作》中所講述的新老傳(chuan) 承問題,幾乎是擺在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上的現實窘境。蘇繡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姚惠芬對徒弟要求頗高,她希望徒弟不僅(jin) 把蘇繡當成一門生存技藝,更是要當成畢生熱愛去堅守。香山幫父子則折射出新老文化間的激烈碰撞,一代代工匠會(hui) 隨著時代變遷而退出曆史舞台,如何不成為(wei) 畫上句號的一代,成為(wei) 壓在傳(chuan) 承人們(men) 心頭共同的重擔。

  後繼乏人,自然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技藝高深、出師難等原因,但不可忽視的是,當下年輕人與(yu) 傳(chuan) 統文化之間久積的隔膜。非遺藝術之精彩、非遺文化之精深,以及在高難度技藝之上的意趣和成就感,是許多人不曾了解和體(ti) 會(hui) 的。在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副教授周逵看來,“紀錄電影通過展現非遺的技藝和智慧,講述非遺傳(chuan) 承人的生動故事,讓非遺文化的大門敞開,從(cong) 而吸引更多年輕力量和優(you) 勢資源關(guan) 注非遺、熱愛非遺,參與(yu) 到非遺的傳(chuan) 承和保護之中”。

  “鏡頭記錄下的不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本身,它也將成為(wei) 中國人共有的記憶。”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博士後紀君認為(wei) ,“相比其他藝術形式,電影傳(chuan) 遞的信息更加集中、生動且容易為(wei) 觀眾(zhong) 接受。紀錄電影可以記錄和保存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工藝細節及師徒傳(chuan) 承,成為(wei) 重要文獻資源,也能用動人故事傳(chuan) 播非遺文化、弘揚匠人精神,成為(wei)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振興(xing) 的重要支撐力量。”

  據悉,今年紀錄電影《天工蘇作》還將在海外上映,向世界展示“蘇工”和“蘇作”的時代價(jia) 值,讓海外觀眾(zhong) 進一步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同時,被河北省廣電局列為(wei) 2021年度優(you) 秀紀錄片重點扶持項目的紀錄電影《尋覓非遺》也即將與(yu) 觀眾(zhong) 見麵,並已簽訂歐洲發行權。

  (記者 牛夢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