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隔離險:不必一棍子打死,但購買需慎重
作者:朱昌俊
“隻要9.9塊,新冠隔離一天發150(元)?”隨著多地出現散發新冠病例,新冠隔離險也成了不少社交平台“種草帖”的推廣產(chan) 品。所謂“新冠隔離險”即指部分保險公司推出的新型特色保險,投保人若在保期內(nei) 因為(wei) 新冠肺炎疫情而被隔離,則可在隔離期內(nei) 享受津貼補助,金額在每天150元到上千元不等。
然而,記者深入了解後發現,消費者投保完新冠隔離險後,想要理賠成功並不容易。多位消費者表示,自己購買(mai) 保險後申請理賠時遇到了一係列限製條件,最終理賠失敗。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因密接或感染需要隔離的風險對每個(ge) 人都存在。這個(ge) 時候,若有一款保險能夠讓隔離者在隔離期間享受津貼補助,且投保門檻也非常低,的確是會(hui) 讓一部分人心動。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購買(mai) 價(jia) 格低,持續時間長,賠償(chang) 金額高的保險產(chan) 品的另一麵,往往存在著理賠限製多的“通病”。對於(yu) 標榜“隻要9.9塊,新冠隔離一天發150(元)”的新冠隔離險,同樣需要理性審視。
從(cong) 媒體(ti) 調查來看,這些五花八門、看起來可以“躺賺”,並在各類社交平台被大麵積“種草”的新冠隔離險,到了理賠環節,就露出了“真容”。諸如次密接人員隔離被拒賠,與(yu) 新冠患者非乘車環境下直接接觸、居家隔離、居家檢測、非自費隔離等情況下均無法理賠等,實際讓保障範圍嚴(yan) 重打折。因此,消費者購買(mai) 這樣的保險,絕不能單純被平台上的宣傳(chuan) 語所忽悠,仔細查看投保條件和保險免責條款,才能真正避免“入坑”。
早在2020年2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新聞發布會(hui) 上,銀保監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就明確表示,為(wei) 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會(hui) 禁止保險公司開發專(zhuan) 屬新冠肺炎保險此類單一責任產(chan) 品,防止出現以疫情為(wei) 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chan) 品。此背景下,一些保險公司將新冠隔離津貼納入健康險或者意外險產(chan) 品之中,實際是一種規避監管紅線的打擦邊球行為(wei) ,其規範性、成熟性,都難免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當然,基於(yu) 目前的防疫現實,也不必因為(wei) 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就完全否定其現實價(jia) 值。一定程度上說,新冠隔離險也確實算得上是保險行業(ye)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產(chan) 品創新之舉(ju) ,社會(hui) 對這類產(chan) 品也有著一定的現實需求。換言之,這款產(chan) 品雖然或確有借疫情噱頭炒作的嫌疑,但其內(nei) 在的積極意義(yi) 依然不能忽視。
不過,不管是何種保險產(chan) 品,把保障範圍和免責範圍向消費者明明白白講清楚,都是保險公司的基本義(yi) 務。並且應該看到,如果一味利用信息不對稱忽悠消費者購買(mai) ,而實際理賠難,反而容易傷(shang) 害這款產(chan) 品的公信力,甚至威脅到保險公司的聲譽。對此,保險公司不能以賺快錢的心理來打造新冠隔離險,相關(guan) 監管部門也要對一些不規範的操作有所警覺,像一些推廣宣傳(chuan) 是否有虛假、誤導之嫌,就值得警惕。
總之,對於(yu) 在一些平台被吹爆的新冠隔離險,不必一棍子打死,但也不能盲目“種草”。消費者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充分閱讀保險條款後,再作出理性選擇。更進一步來看,麵對“投保門檻低,理賠限製多”這一保險產(chan) 品“通病”,在保險意識不斷提升,保險產(chan) 品越來越多的大背景下,每個(ge) 人在購買(mai) 保險時多一些慎重,都殊為(wei) 必要。(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