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鍛造鄉村振興的新型人才主體

發布時間:2022-01-17 18:09:00來源: 農民日報

  作者:沙垚(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新聞與(yu) 傳(chuan) 播研究所副研究員)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近年來,各類人才開始向鄉(xiang) 村聚集。一方麵,《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鄉(xiang) 村建設是為(wei) 農(nong) 民而建。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法也要求,堅持農(nong) 民主體(ti) 地位,充分尊重農(nong) 民意願,調動農(nong) 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維護農(nong) 民根本利益。另一方麵,《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意見》提出,引導城市人才下鄉(xiang) ,推動專(zhuan) 業(ye) 人才服務鄉(xiang) 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建功立業(ye) 。那麽(m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真正的支撐性主體(ti) 是誰,如何處理本土人才和下鄉(xiang) 人才之間的關(guan) 係,如何認識和理解在鄉(xiang) 村共存的多元人才主體(ti) ?這一係列問題,是我們(men) 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時,必須籌謀和回答的。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可以按照在地農(nong) 民、返鄉(xiang) 能人和下鄉(xiang) 市民三類群體(ti) ,鍛造一個(ge) 新的支撐性主體(ti) 。

  首先,農(nong) 民世世代代在鄉(xiang) 村生活,是鄉(xiang) 村的原住民,在以工農(nong) 聯盟為(wei) 主體(ti) 的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中,為(wei) 鄉(xiang) 村解放和發展事業(ye) 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當之無愧的首要主體(ti)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進城創業(ye) 或務工的大多數流動人群依然保持著鄉(xiang) 村戶籍,具有濃烈的鄉(xiang) 村文化認同。同時,他們(men) 又熟悉城市生產(chan) 生活方式,當他們(men) 有誌於(yu) 返鄉(xiang) 時,可以在城鄉(xiang) 之間擔任積極的文化使者,架設起溝通的橋梁。最後,由於(yu) 厭倦城市喧囂的生活方式,有一部分敏感而有能力的城市市民,願意來到鄉(xiang) 村生產(chan) 和生活,成為(wei) “新村民”。他們(men) 的逆向流動,有助於(yu) 城鄉(xiang) 之間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

  這三類主體(ti) 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一,僅(jin) 僅(jin) 依靠在地農(nong) 民,他們(men) 的生產(chan) 方式相對傳(chuan) 統,視野觀念有所局限,資源整合能力也相對不足,很難自覺創造出一種新的、具有未來性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其二,如果僅(jin) 僅(jin) 依靠返鄉(xiang) 、下鄉(xiang) 人才承擔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任,則會(hui) 帶來社會(hui) 矛盾,不利於(yu) 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傳(chuan) 統接續傳(chuan) 承。

  從(cong) 事實出發,我們(men) 可以看到,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引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當前鄉(xiang) 村已經呈現出如上三類主體(ti) 共同生活的局麵,當因勢利導、加強融合。從(cong) 理論出發,我們(men) 可以看到,這三類主體(ti) 的融合,既可以帶來資金、人力和文化等各類資源的融合,還能體(ti) 現出時代性、前瞻性和未來性。要想實現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需將這三類主體(ti) 鍛造成為(wei) 一個(ge) 有機新主體(ti) 。

  與(yu) 此同時,重慶大學潘家恩副教授提醒我們(men) 注意,如果說鄉(xiang) 村建設的上半場,是通過各類工程、項目和製度的創新探索,為(wei) 主動下鄉(xiang) 和返鄉(xiang) 者“打開一扇門”,同時激活鄉(xiang) 村種種在地資源,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那麽(me) 也應該對鄉(xiang) 村建設的下半場有所預判。未來,隨著社會(hui) 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向高質量轉變,會(hui) 出現一批被動返鄉(xiang) 者。當他們(men) 回到農(nong) 村時,必要的資源支持和保障必不可少。

  如何鍛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的支撐性主體(ti) ?筆者認為(wei) ,需要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以製度建設為(wei) 保障。

  雖然新主體(ti) 是重要的,但新主體(ti) 不會(hui) 自覺形成。在未來多元主體(ti) 共生共振的鄉(xiang) 村場域中,各類主體(ti) 之間會(hui) 因為(wei) 差異化的文化觀念、行為(wei) 習(xi) 慣、思維方式、經濟能力等,滋長出多重具體(ti) 的矛盾,彼此之間相互理解存在障礙。比如,下鄉(xiang) 的藝術家想在院子裏種草皮,而他的鄰居可能會(hui) 在深夜,悄悄將草皮鏟除。前者想要的,是綠色、自然、美麗(li) ;後者卻可能擔憂,種草會(hui) 給家中招來蛇蟲。因此,如何在不同主體(ti) 之間,建立情感和利益的共同體(ti) 聯結,考驗著鄉(xiang) 村治理的水平,也關(guan) 係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成敗。

  黨(dang) 建引領是解決(jue) 問題的一個(ge) 重要方法,具體(ti) 可在群眾(zhong) 工作和組織監管兩(liang) 方麵著力。黨(dang) 建引領不僅(jin) 在於(yu) 宏觀層麵為(wei) 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把好“方向盤”,更在於(yu) 黨(dang) 建可以超越諸多具體(ti) 利益,在不同主體(ti) 之間進行“粘合”。通過開展群眾(zhong) 工作,基層黨(dang) 員幹部可以了解村莊內(nei) 部不同群體(ti) 之間的具體(ti) 訴求,更好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jue) 問題。通過發起公共議事、協調經濟關(guan) 係、組織文化生活等方式,可以在各類主體(ti) 之間建立豐(feng) 富、多元、有生命力的有機聯係。比如,新老村民可以是股份合作關(guan) 係,同時也可以是文藝夥(huo) 伴、鄰居、議事組成員、微信朋友圈好友等。如此,會(hui) 增加處理問題的彈性,有效緩衝(chong) 各類主體(ti) 之間潛在的利益衝(chong) 突。此外,返鄉(xiang) 能人、下鄉(xiang) 市民很多時候是作為(wei) 人才來到村莊的,可加強縣委組織人才部門對他們(men) 的監管或考核,並以此來規約他們(men) 在鄉(xiang) 村的行為(wei) ,引導其尊重在地農(nong) 民利益。

  製度建設是另一個(ge) 重要方法,包括縣域層麵的製度創新,以及村莊層麵的村規民約實行兩(liang) 方麵。可由縣委縣政府及相關(guan) 職能部門牽頭,進行鄉(xiang) 村人才方麵的製度建設。如此,不僅(jin) 可以吸引人才向鄉(xiang) 村聚集,回應農(nong) 村空心化等社會(hui) 難題,而且可以為(wei) 鄉(xiang) 村資源要素探尋與(yu) 其匹配的市場資源,實現產(chan) 業(ye) 精準對接,還可以劃定紅線,規範返鄉(xiang) 下鄉(xiang) 群體(ti) 的經濟社會(hui) 行為(wei) ,引導其不越軌不逾矩。在鄉(xiang) 村層麵,可以用村級組織或相關(guan) 民間社會(hui) 組織的名義(yi) ,針對垃圾處理、建築施工、生態環境保護等具體(ti) 事務,展開討論並進而達成共識,形成兼顧新老村民共同利益的村規民約。由此,不僅(jin) 可以煥新鄉(xiang) 村精神文明風貌,有利於(yu) 鄉(xiang) 風文明,而且有利於(yu) 促進具體(ti) 矛盾解決(jue) ,鍛造新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體(ti) 。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