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經濟增長 專家分析積極財政政策三大特點
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8.1%。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認為(wei) ,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了預期效果,中央製定的積極財政政策具有前瞻性,是務實的高產(chan) 出、低投入政策。
17日在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2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hui) ”上,白景明指出,積極財政政策成本低、風險低、效果好,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財政政策強度適度,財政政策精準發力,財政政策發力和改革相結合。
——財政政策強度適度。
財政政策保增長、穩增長,但不搞大水漫灌,保持適度強度,避免過高的成本和風險。2021年,考慮到疫情得到有效控製和經濟逐步恢複,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赤字規模安排3.57萬(wan) 億(yi) 元,比2020年少了1900億(yi) 元;專(zhuan) 項債(zhai) 3.65萬(wan) 億(yi) 元,比2020年少了1000億(yi) 元。
白景明說,當時,人們(men) 還在爭(zheng) 論,(赤字)少了是不是合適,現在看來是適度的。在赤字規模、專(zhuan) 項債(zhai) 規模下降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是上升的,全年經濟增長8.1%。2020年特殊情況下,赤字率提高。2021年,主動調整赤字率,實際上是降低了成本。
赤字從(cong) 1萬(wan) 億(yi) 元提升到3萬(wan) 億(yi) 元,這幾年增長比較快,已經積累了一些需要償(chang) 還的本息。適當時候,需要壓縮成本。壓縮成本的前提,要保持對經濟增長適度的刺激。中國達到了這個(ge) 目標,所以政策選擇是合適的,強度是合適的。
——財政政策精準發力。
從(cong) 經濟數據來看,財政政策起到了精準發力的作用。減稅降費加上擴張支出,這是我們(men) 財政政策的特點。高強度的減稅降費和高強度的擴張支出,兩(liang) 者結合。白景明說,這在全球來說是個(ge) 典型,世界上很多國家沒有做到兩(liang) 方麵都這麽(me) 強。
2020年,減稅降費超過2.6萬(wan) 億(yi) 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66萬(wan) 億(yi) 元。2021年,規模適當收縮,但主要通過精準發力增強政策的效率,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達到1萬(wan) 億(yi) 元。
減稅降費的重點包括:向個(ge) 體(ti) 工商戶、中小微企業(ye) 傾(qing) 斜,向支持創新、製造業(ye) 傾(qing) 斜。政策目標已經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ye) 1269萬(wan) 人,比上年增加83萬(wan) 人。高技術製造業(ye) 、裝備製造業(ye) 增加值分別增長18.2%、12.9%。就業(ye) 擴張主要依靠中小微企業(ye) ,經濟的轉型主要來自先進製造業(ye) 。數字經濟、裝備製造業(ye) 等快速發展,這都跟減稅降費精準發力有關(guan) 。
從(cong) 支出的角度,財政政策精準發力對促進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基礎設施投資加大、保障民生支出加大,對經濟相對落後區域的支持加大。期間,財政支持社保,支撐了全國消費穩定,支撐了退休人員生活穩定。白景明說,這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穩定的基礎。
此外,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計83370億(yi) 元,高於(yu) 2020年,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7.8%,增幅明顯高於(yu) 去年。全國25萬(wan) 億(yi) 元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8.3萬(wan) 億(yi) 接近三分之一,這些支出主要向中西部傾(qing) 斜,向中西部傾(qing) 斜以後,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保證了投資的增長。期間,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準發力,通過對短板、雪中送炭(急需資金)的地方注入資金,拉動經濟增長,創造經濟增長的良好條件。
——財政政策發力和改革相結合。
通過製度變革,以改革保障政策目標、政策力度和效率的實現。
白景明舉(ju) 例說,比如財政資金直達。如果不通過製度改革把資金及時注入基層,資金數量再多,機製不暢、時間滯後,也起不到效果。最近幾年的績效管理改革也保證了資金效率。
與(yu) 此同時,堅持政府過緊日子,減少政府的一般性支出,把資金騰出來,用到民生、逆周期調節上,使財政政策及時有效、低成本地落實。財政政策實現預期目標,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支撐作用。
對於(yu) 剛剛開始的2022年,白景明認為(wei) ,積極財政政策應繼續提高效率,根據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選擇投資項目,同時在保障民生上精準發力。投資支出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投資短板、用於(yu) 乘數效應和邊際效應高的項目上。(趙建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