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我的名字》的暴力美學和蒙太奇之美
作者:張晶然
在如今電視劇越來越注重體(ti) 現女性意識覺醒的氛圍下,韓劇《我的名字》憑借暴力美學的加持,以幹脆利落的打鬥戲和緊張刺激的槍戰情節在年末的韓劇檔裏開辟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大膽的色彩運用、直白敘事的蒙太奇手法、讓人血脈僨(fen) 張的黑色風格,鑄造了這樣一部大女主韓劇。韓劇素來擅長溫情敘事,《我的名字》雖然在形式上繼承了美劇快節奏的特點,在內(nei) 容上仍然保留著亞(ya) 洲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早些年,以《極寒之城》為(wei) 代表的美劇開啟了女性為(wei) 主的動作片,後來勉強能與(yu) 之相媲美的,似乎也隻有《永生守衛》和《凱特》。而今,作為(wei) 一部意料之外的作品,《我的名字》打開了韓劇的新模式,在這個(ge) 冬季引發了一波觀劇熱潮。
暴力美學的加持
韓劇《我的名字》以1.11億(yi) 的點播數量,打破了Netflix的播放紀錄,繼《魷魚遊戲》之後再一次吸引了全球觀眾(zhong) 的眼球。第一集開場前二十分鍾就以激烈的打戲抓住觀眾(zhong) 視點,也是在這樣的效果加持之下,人物性格和人物關(guan) 係躍然於(yu) 熒幕之上。開篇女主智友為(wei) 了維護自己的父親(qin) ,在封閉的空間單挑班裏的霸淩女生群體(ti) ,最後以歸還被霸淩女生手機的行為(wei) ,展現女主外冷內(nei) 熱的性格特征。而人物塑造正是本片最核心的魅力所在。片中有多段打鬥場麵,旋轉鏡頭加上頂光拍攝的手法,快節奏的鏡頭運鏡,一鏡到底的拍攝技巧—,將女性和男性之間的力量差異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早些年,韓國電影和電視劇多借鑒中國香港和日本影視劇風格,該劇中確實可以看到香港黑幫電影的影子,頗有吳宇森暴力美學的特征,這也給亞(ya) 洲的暴力美學文化添上了一筆複古的色彩。這種超寫(xie) 實的暴力美學,本可以掀起一波熱潮,但因為(wei) 結尾無端加入了多餘(yu) 的感情線,拉低了整部劇的格調。
蒙太奇調和之美
韓劇近些年注重追求畫麵構圖和色彩搭配。該劇中女主智友最後一次和父親(qin) 通話,畫麵以聲音方式轉場,加上家中暖色調與(yu) 父親(qin) 所處的冷色調環境的對比,交替呈現兩(liang) 個(ge) 時空語境之下父女之間的情感鏈接。這樣的平行蒙太奇處理配合對鏡頭的極致把握,使得這短短的二十秒的戲份,呈現出了電影的質感和韻味。女主智友第一次殺人後洗澡,浴室裏的鮮紅血液和房間的冷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再以鏡頭轉換的形式,將觀眾(zhong) 帶入她的夢境,展現出女主對殺人的恐懼,以及無法掙脫內(nei) 心囚籠的掙紮。這樣的運鏡方式配上不同的視聽語言,以及基於(yu) 情節衝(chong) 突之下蒙太奇的創編手法,不光兼具敘事和表意的功能,還有著極強的塑造時空維度和調動觀眾(zhong) 感官的作用。此外,劇中使用了90年代複古disco感的電子樂(le) ,在低音重拍的旋律下加強了打戲的節奏感。每次配樂(le) 旋律響起的時候,仿佛奏響了智友的專(zhuan) 屬戰歌,令人熱血澎湃。導演對蒙太奇的超強把控,讓畫麵音樂(le) 相輔相成,給觀眾(zhong) 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電視劇情層層反轉,繁複自然,智友逐漸扒開真相,徘徊在正義(yi) 和黑暗之間,為(wei) 整部劇增添了一些現實性的淒迷和委婉。該劇總體(ti) 圍繞複仇這一主題,但因劇情節奏快速,再配合韻味十足的攝影技巧,錦上添花的配樂(le) ,可謂製作精良用心良苦,也算給近年來頻頻高開低走的大女主動作片打上了一針強心劑。雖然結尾處的感情線落入俗套,給整體(ti) 格局和敘事製造了些許混亂(luan) ,但這部劇給亞(ya) 洲女性主義(yi) 的電視劇帶來了一絲(si) 希望,從(cong) 中,我們(men) 能夠看到亞(ya) 洲女性主義(yi) 電視劇的發展潛力。
(作者張晶然係南京藝術學院影視編導碩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