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試水”碳交易 江蘇企業如何念好“緊箍咒”

發布時間:2022-01-19 15:54:00來源: 新華日報

  作為(wei) 落實“雙碳”目標的重要工具,全國碳市場剛剛完成“首考”——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開啟,各地須在2021年內(nei) 完成2019-2020年碳排放配額的清繳履約工作。在第一個(ge) 履約周期內(nei) ,我省納入全國碳市場的209家發電行業(ye) 重點排放單位,配額履約率達到99.92%。

  而自履約以來,江蘇企業(ye) 是機遇多了,還是挑戰大了?碳排放的“緊箍咒”是否能夠倒逼企業(ye) “向綠而生”,找到新的盈利路徑?記者日前對部分蘇企進行了深入調查。

  首輪履約收益幾何

  常州市湖塘熱電有限公司位於(yu) 常州武進紡織工業(ye) 園,公司主要為(wei) 園區內(nei) 的企業(ye) 供應蒸汽,業(ye) 務規模不算太大。公司副總葉國慶告訴記者,去年5月,公司拿到了第三方核查的碳排放報告,了解到碳排放配額可能會(hui) 有少量缺口,因此在市場打開後就主動尋求買(mai) 入機會(hui) 。

  所謂碳排放配額,是政府分配給控排企業(ye) 指定時期內(nei) 的碳排放額度,單位以“噸”計。當企業(ye) 實際排放量高於(yu) 配額時,超出部分需購買(mai) ,當實際排放量低於(yu) 配額時,結餘(yu) 部分則可出售,由此形成碳交易的基礎。

  “當時我們(men) 預估2019到2020年配額缺口是5萬(wan) 到6萬(wan) 噸,所以一開始買(mai) 進是為(wei) 了履約。”葉國慶介紹,公司在碳交易市場開市後,就先少量買(mai) 入一些“試水”,第一筆交易是以45元每噸的價(jia) 格買(mai) 入了1000噸,後續觀察到價(jia) 格降低到41元每噸左右,便開始大量買(mai) 入,並通過第三方谘詢公司找有餘(yu) 量的賣家。“目前,公司持有的配額,買(mai) 入平均價(jia) 約為(wei) 42元每噸,以當前價(jia) 格來看算是盈利。”葉國慶說。

  和常州市湖塘熱電有限公司類似,江蘇常熟發電有限公司在第一個(ge) 履約周期的履約情況十分順利,且有盈餘(yu) 。能夠在履約過程中做到碳排放配額有結餘(yu) 且盈利,與(yu) 企業(ye) 在節能降碳方麵的努力密切相關(guan) 。“近幾年,公司在節能環保改造方麵的投入達到10多億(yi) 元。”公司負責人說。

  去年12月14日,華潤電力華東(dong) 大區旗下10家電廠統一進行全國碳市場第一個(ge) 履約周期配額清繳。據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華東(dong) 大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華東(dong) 大區10家企業(ye) 共計履約量超過1億(yi) 噸。其中,8家江蘇企業(ye) 履約量共計7876萬(wan) 噸。“得益於(yu) 企業(ye) 設備改造、運行優(you) 化和管理加強,整個(ge) 大區係統性節能降碳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men) 測算了下,整個(ge) 大區在此次履約周期內(nei) ,共計實現碳盈餘(yu) 700多萬(wan) 噸。”該負責人說。

  “這是江蘇企業(ye) 首次以集團形式統一履約,給全省企業(ye) 的履約工作起到了示範。”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陳月華介紹,通過節能降碳最終實現的碳配額盈餘(yu) 量,可以留在企業(ye) 賬戶,也可以進行交易。不管是哪種形式,都將是企業(ye) 一筆寶貴資產(chan) 。

  更多玩法有待“解鎖”

  對於(yu) 首批納入碳交易市場並通過節能降碳占據先機的江蘇企業(ye) 而言,如何有效地進行碳資產(chan) 管理,最大化利用手中碳資產(chan) , 正在成為(wei) 一個(ge) 新課題。

  “碳排放配額從(cong) 免費分配過渡到有償(chang) 分配將是未來趨勢,控排企業(ye) 的碳成本將會(hui) 越來越高,這也意味著,‘碳價(jia) ’長期是一個(ge) 看漲的行情。”蘇州一家私募機構的新能源分析師王岩介紹,在更為(wei) 成熟的歐洲市場,“碳價(jia) ”已經上漲至每噸70歐元以上。

  但在國內(nei) ,一切才剛剛開始。王岩認為(wei) ,首個(ge) 履約周期一個(ge) 突出的現象是,“碳價(jia) ”在臨(lin) 近履約周期截止日前突然上漲,說明很多人尚不了解市場,是頂著履約壓力去購買(mai) 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的收盤價(jia) 為(wei) 每噸54.22元,較首日開盤價(jia) 上漲12.96%。葉國慶也告訴記者,由於(yu) 公司手上有“現貨”,去年年底,第一個(ge) 履約周期快結束前,有人出價(jia) 58元每噸前來購買(mai) ,“不過我們(men) 沒有賣,因為(wei) 我們(men) 是作為(wei) 資產(chan) 配置買(mai) 入的,並不著急出手。”

  實際上,一邊有人還沒搞明白遊戲規則,另一邊有人已經將碳資產(chan) 管理視作新興(xing) 行業(ye) ,並引入了金融力量。去年9月,張家港的一家印染企業(ye) ,成功獲得張家港農(nong) 商行300萬(wan) 元的“碳權貸”,為(wei) 企業(ye) 的綠色發展增添了底氣。“這家企業(ye) 擁有自備電廠,是全國首批取得碳排放權配額的企業(ye) ,在得知企業(ye) 有碳排放權配額未完全使用後,我行第一時間與(yu) 企業(ye) 溝通聯係,主動上門為(wei) 企業(ye) 量身設計了以9.59萬(wan) 噸碳排放權配額作為(wei) 質押的‘碳權貸’。”張家港農(nong) 商行工作人員介紹。

  “在麵對碳資產(chan) 管理這一新興(xing) 事物時,江蘇確實有不少企業(ye) 還沒反應過來。”陳月華介紹,隨著碳市場逐步推進,不僅(jin) 發電行業(ye) ,石化、化工、鋼鐵等重點行業(ye) 今後也將逐步納入,將有更多的江蘇企業(ye) 參與(yu) 碳交易,自然是越早準備越好。

  對此,華潤電力華東(dong) 大區碳資產(chan) 主管周亞(ya) 鵬表示,江蘇是華潤電力在全國範圍內(nei) 裝機量最大的省份,公司具備豐(feng) 富的碳資產(chan) 管理和交易經驗,對碳金融方麵也有一定的探索。目前,公司準備搭建一個(ge) 數字模擬平台,提供“碳金融”產(chan) 品和相關(guan) 衍生品研究服務,推動公司碳資產(chan) 管理進一步發展。

  記者則從(cong) 省發展改革委了解到,我省一直重視第三方服務機構對於(yu) 碳市場的推動作用。2020年4月,我省就已印發《推進綠色產(chan) 業(ye) 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培育壯大一批碳交易、碳資產(chan) 管理服務公司。

  江蘇協鑫碳資產(chan) 管理公司專(zhuan) 項負責企業(ye) 的碳資產(chan) 管理、交易、項目申請工作,並為(wei) 有關(guan) 用戶提供碳中和技術的商務服務。公司相關(guan) 人士介紹,除了加強內(nei) 部碳資產(chan) 核查技術以及碳資產(chan) 數據管理來降低碳排放履約成本外,有關(guan) 控排企業(ye) 還可通過搭建“碳金融”組合產(chan) 品增加碳資產(chan) 收益。

  機遇挑戰“並肩而至”

  新“玩法”帶來新機遇,但是對於(yu) 很多企業(ye) 而言,適應仍需過程。

  “真正想把碳資產(chan) 從(cong) 管理到交易都做好,整個(ge) 公司的組織機構都要有相關(guan) 意識,碳資產(chan) 管理實際上是在考驗一個(ge) 公司的組織、決(jue) 策能力。”周亞(ya) 鵬提出,要把配額作為(wei) 公司資產(chan) 來運營,將碳成本壓力轉化為(wei) 收益動力。生產(chan) 方麵,節能措施遍及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不可能一兩(liang) 個(ge) 人就能想到所有;交易方麵,及時準確的價(jia) 格預判分析和交易時機的把控,一定離不開管理層高效快速的決(jue) 策。

  實際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企業(ye) 在碳交易前置環節——“摸清家底”的碳核查階段,就已經落後了。早在2020年,生態環境部就曾提出,為(wei) 引導企業(ye) 進行碳排放相關(guan) 參數的實測,對未開展實測或測量方法不符合實測要求的,將采用有關(guan) 文件推薦的高限值。由於(yu) 對此不夠重視,部分蘇企並沒有按規定實測煤炭單位熱值的含碳量,導致核算後碳排放量多出了近20%,最終造成履約困難。

  不僅(jin) 如此,還有多位企業(ye) 人士表達了他們(men) 所處的“尷尬”境地。“碳交易對我們(men) 而言,應該是‘一把手工程’,但實際執行時,多方扯皮成為(wei) 常態,因為(wei) 協調的過程耗時太久,我們(men) 最終還是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花錢購買(mai) 配額才算完成任務。”一位企業(ye) 負責人透露。

  更有甚者,在履約期內(nei) 也未能實現實質性推進,最終不得不“以身試法”。記者日前從(cong) 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該局執法人員在對張家港某公司開展的檢查中發現該公司未按時足額清繳2019至2020年度碳排放配額,已責令其整改並立案查處,該案也成為(wei) 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未按期履約第一案。

  然而,市場不會(hui) 因“掉隊”的企業(ye) 而停滯。種種跡象表明,實現“雙碳”目標的又一個(ge) 重要支撐——全國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市場有望在2022年重啟。CCER是碳排放配額之外,碳市場中的另一種基礎交易產(chan) 品,作為(wei) 一種“碳抵消”機製,控排企業(ye) 可向實施“碳抵消”活動的企業(ye) 購買(mai) 可用於(yu) 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證量。“簡單地說,企業(ye) 通過新能源、植樹造林項目等產(chan) 生的減排量,可以出售給另一家需要排放量的企業(ye) 。”王岩表示,這樣一來,不僅(jin) 新能源企業(ye) 可以參與(yu) ,更多環保企業(ye) 也迎來新機。

  最近一個(ge) 多月,作為(wei) 一家A股上市公司,無錫東(dong) 珠生態吸引了數十家機構前來調研,這些投資者的關(guan) 注重點多在於(yu) 林業(ye) 碳匯。林業(ye) 碳匯是當前CCER開發的新熱點,森林可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從(cong) 而具備碳匯功能,參與(yu) 植樹造林的企業(ye) ,就可以出售這些碳匯獲得盈利。“公司屬於(yu) 業(ye) 內(nei) 較早進入生態環境修複領域的公司之一,在濕地公園、國儲(chu) 林等領域形成了先發優(you) 勢,目前已成立全資子公司東(dong) 珠碳匯,並正積極探索林業(ye) 碳匯等領域的發展機會(hui) 。” 東(dong) 珠生態相關(guan) 人士介紹,未來,公司將通過提供技術、資金與(yu) 服務等方式,與(yu) 合作夥(huo) 伴共同開發林業(ye) 碳匯項目,實現林碳交易,提升林業(ye) 生態效益。

  □ 本報記者 陳澄 王靜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