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星辰大海】江蘇鹽城:坐擁“海綠”生態優勢 書寫出海門戶篇章

發布時間:2022-01-19 15:5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編者按:為(wei) 深入挖掘沿海城市在推進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海洋權益維護方麵的生動實踐,由中央網信辦傳(chuan) 播局主辦,河北省委網信辦、山東(dong) 省委網信辦、江蘇省委網信辦、福建省委網信辦、海南省委網信辦、人民網承辦的星辰大海—沿海城市展望“十四五”網絡主題活動已於(yu) 日前啟動,本篇聚焦江蘇鹽城。

  天氣漸冷,鹽城市濱海港區中海油(LNG)項目現場卻是一派繁忙景象,兩(liang) 條疏浚船正拖著超過自身長度3倍的“尾巴”在海中遊曳。作為(wei) 國家天然氣“產(chan) 供儲(chu) 銷”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其建成之後,將是我國規模最大的LNG儲(chu) 備基地,亦是鹽城市黃海新區的代表項目。

  “向海圖強、舉(ju) 全市之力高質量建設黃海新區”,是鹽城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海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機遇的舉(ju) 措。鹽城市委副書(shu) 記、代市長周斌表示,2021年以來,鹽城市緊緊圍繞淮河出海門戶的定位,“麵朝大海向未來,綠色轉型做典範”,積極推動沿海與(yu) 沿淮聯動發展,共同開辟區域合作新途徑、生態保護新機製和綠色發展新理念。

  產(chan) 業(ye) 先行 加速北部隆起

  作為(wei) 長三角地區首個(ge) “千萬(wan) 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鹽城市是江蘇省內(nei) 唯一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試點示範城市,具有空間、港口、鐵路、能源等方麵的獨特優(you) 勢。近年來,濱海、響水區域作為(wei) 新一輪沿海發展的增長極,已經吸引了包括中海油、國電投、德龍、金田、富星、上海電氣等在內(nei) 的大批企業(ye) 搶先入駐,其產(chan) 業(ye) 鏈條完備、發展勢頭強勁。

  目光回到濱海港區,由海上看向陸地,4個(ge) 巨無霸儲(chu) 氣罐進入收尾階段,總長816米的棧道碼頭正劈波斬浪向大海延伸。據項目現場負責人介紹,自2021年7月31日疏浚工程開工以來,江蘇LNG項目疏浚量累計突破1000萬(wan) 方,可填滿約4800個(ge) 標準遊泳池,總體(ti) 進度達51%。

  “距離疏浚完工目標越來越近,各項工作均在有序進行。項目投產(chan) 後,LNG船舶將會(hui) 漂洋過海,沿著這條海上‘綠色大道’在港池內(nei) 平穩靠泊,將LNG輸送至千家萬(wan) 戶,為(wei) 長三角乃至華東(dong) 地區提供持續穩定的清潔能源。”疏浚工作組組長劉瑋說道。

  同樣備受關(guan) 注的還有北麵位於(yu) 響水的德龍二煉鋼項目,項目總投資35億(yi) 元,目前已經投產(chan) 。時任鹽城市委書(shu) 記曹路寶在查看項目現場時,與(yu) 德龍鎳業(ye) 董事長戴國芳深入交流,勉勵企業(ye) 搶抓江蘇新一輪沿海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的機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黃海新區高水平建設的大潮。

  “項目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濱海縣長吳啟標接受采訪時說,濱海目前主攻新材料、裝備製造、綜合能源、現代物流和海洋生物等臨(lin) 港產(chan) 業(ye) ,重點突破在手的31個(ge) 單體(ti) 投資30億(yi) 元以上的重大項目,確保投資294億(yi) 元的協鑫甲醇、150億(yi) 元的三房巷新材料等項目將在2022年上半年簽約。在項目推進上全麵發力,投資55億(yi) 元的凱金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和投資12.5億(yi) 元的藍晶生物降解新材料項目已於(yu) 去年底開工,天能鋰電池綜合利用、LNG冷能空分等5個(ge) 項目將於(yu) 今年上半年開工。

  河海聯動 港城向東(dong) 蝶變

  瀏覽鹽城市淮河流域的重大項目清單,可以得到關(guan) 鍵詞:河海聯動。

  由西向東(dong) ,濱淮高速、濱海港鐵路、濱海港20萬(wan) 噸級航道等工程如火如荼,一路向東(dong) 出海口暢通;從(cong) 北向南,響水、濱海、射陽等港口、碼頭和內(nei) 河航道資源已全部被整合進鹽城港控股集團,大力發展臨(lin) 港物流產(chan) 業(ye) ,並加強與(yu) 淮安、蚌埠、周口等地港航合作,為(wei) 的是打通西向水運通道;新成立的汽車產(chan) 業(ye) 集團建成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試驗場等科創平台,專(zhuan) 門服務沿淮汽車產(chan) 業(ye) 走廊建設... ...

  據鹽城市發改委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當前,鹽城正積極承接長三角產(chan) 業(ye) 轉移,引入更多以創新為(wei) 導向的生產(chan) 要素,與(yu) 上海、杭州等地形成生產(chan) 要素、現代產(chan) 業(ye) 、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四大循環,協同長三角打造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走出國門,依托中韓貿易產(chan) 業(ye) 園和兩(liang) 個(ge) 國家一類口岸,鹽城正積極申報建設江蘇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規劃建設綜合保稅倉(cang) 庫,配套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口岸查驗區、保稅倉(cang) 儲(chu) 、集裝箱堆場、海關(guan) 監督場所等,更大力度吸引外資落戶,建設一批國際產(chan) 能合作示範基地。

  產(chan) 業(ye) 落腳,門戶初現。在新規劃的黃海新區,變化日新月異。陳家港港城、月亮灣港城這兩(liang) 座新城塔吊林立,金港大街、淮海大街、陳家港大道、渤海大街、海堤路、漁港路、金光大道等道路設施抓緊推進。

  一路向北,響水縣已於(yu) 2021年完成工業(ye) 經濟區整合化工園區工作,整體(ti) 向南發展,規劃建設好5.8萬(wan) 畝(mu) 的產(chan) 業(ye) 片區。為(wei) 充分發揮響水港通江達海的優(you) 勢,響水正與(yu) 鹽城港控股集團合作,全力推進集裝箱碼頭、5萬(wan) 噸級航道、現代物流園、口岸大廈二期等建設,一類開放口岸盡快通過國家驗收。根據響水縣政府披露的消息,“十四五”末,響水港區年貨物吞吐量將突破5000萬(wan) 噸。

  “我們(men) 圍繞“全市第一鎮”目標定位,聘請了國內(nei) 一流團隊加快完善港城城市設計,全力推進鏡湖、海精鹽廠、綠島“三大片區”規劃建設,切實提升港城輻射帶動力。力爭(zheng) 到2025年,港城建成區麵積達10平方公裏,人口達10萬(wan) 人,展現“黃海明珠”新風貌。”響水縣縣長陸文忠接受采訪時表示。

  生態留白 書(shu) 寫(xie) “海綠”文章

  深冬時節,1000多隻世界珍禽丹頂鶴正在鹽城越冬,超過全球數量的一半。2021年5月,鹽城市的科研人員在日常野外巡護時發現了兩(liang) 隻成功孵化的小鶴,這是鹽城連續第五年記錄到丹頂鶴在越冬地野外自然繁殖。野外的自然繁殖加快了不遷徙野生丹頂鶴種群進程,少數丹頂鶴在鹽城也成為(wei) 了“留鳥”。鳥類不會(hui) 說話,但卻用實際行動證明這片黃海濕地是它們(men) 理想的棲息家園。

  在剛剛結束的全球濱海論壇上,鹽城市麵對經濟利益與(yu) 生態效益的艱難取舍,再一次備受國際社會(hui) 讚譽。

  坐擁江蘇省最大的沿海灘塗麵積以及最長海岸線,鹽城市為(wei) 了更好的保護黃海濕地,曾作出重要決(jue) 策,放棄已獲批準的條子泥、高泥和東(dong) 沙區域百萬(wan) 畝(mu) 灘塗圍墾計劃,放棄前期的投入以及未來的潛在價(jia) 值,將黃海灘塗嚴(yan) 格保護,充分彰顯了鹽城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方麵的價(jia) 值理念,也為(wei) 經濟發達、人口稠密地區保護自然生態提供了創新典範。

  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袁小虹在論壇的世界遺產(chan) 可持續發展對話中透露,正在加快推進“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chan) 工作。袁小虹說,“我們(men) 現在組織4省12處的候選地正在申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chan) ,申報材料已經向國務院進行報送。”

  事實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的底氣正是來源於(yu) 生態建設的顯著成果。根據2021年的數據,鹽城市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ge) 城市中排名第19位。立足黃海濕地資源,鹽城市打造了濕地保護修複科研基地、濕地科普宣教館、濕地博物館,積極實施退耕退漁退養(yang) 、還林還濕工程。作為(wei) 回報,鹽城市境內(nei) 的麋鹿、丹頂鶴棲息地環境得到了較大程度改善,除開申遺成功這一金字招牌外,還高分入圍了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推薦名單。

  據了解,依托淮河生態經濟帶生態環保聯防聯治專(zhuan) 委會(hui) ,鹽城市正積極探索淮河生態經濟帶環保聯防聯治長效機製,成立長三角生態產(chan) 業(ye) 鏈聯盟,努力為(wei) 淮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環境支撐。同時放大世遺品牌效應,組織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chan) 保護宣傳(chuan) 係列活動,借鑒長江經濟帶保護工作經驗,聚焦區域流域環境問題,推動建立黃海生態經濟圈,擴大生態“朋友圈”。

  在淮河生態經濟帶第3次市長會(hui) 商會(hui) 上,周斌表示,鹽城地處淮河末端,對水環境質量的感受最為(wei) 直接,將和其他城市共建沿淮綠色生態走廊,並共同打造淮河出海通道,組建海河聯運戰略聯盟,協同推進出海二級航道建設,真正實現“直連出海、河海聯動”。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