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寧夏非遺傳承人:將指間繡品變成“藝術活化石”

發布時間:2022-01-20 14:3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新春見聞)寧夏非遺傳(chuan) 承人:將指間繡品變成“藝術活化石”

  中新網寧夏海原1月19日電 題:寧夏非遺傳(chuan) 承人:將指間繡品變成“藝術活化石”

  中新網記者 於(yu) 晶

  “以布為(wei) 紙、以線當墨、以針作筆”,用細密針腳保留民間記憶,傳(chuan) 承珍貴手工藝,詮釋色彩斑斕的人生。1月19日,記者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級刺繡項目非遺傳(chuan) 承人喬(qiao) 亞(ya) 茹的工作室,感受距今已有兩(liang) 千多年曆史、中國古老手工藝的“活化石”——“刺繡”的綽約風姿。

  在喬(qiao) 亞(ya) 茹的工作室,中新網記者看見她正在聚精會(hui) 神地製作以“虎”為(wei) 主題的萌萌虎、吉祥虎等栩栩如生的刺繡作品,以迎接新年的到來。畫麵上的老虎,整體(ti) 以黃色為(wei) 基調,身上盛開著一朵牡丹花,整幅刺繡以中國人喜聞樂(le) 見的、代表著吉祥如意的傳(chuan) 統圖案構成,造型古拙厚重,讓人心生歡喜。

  喬(qiao) 亞(ya) 茹的工作室如同一個(ge) 小型的繡品展覽館:有小孩兒(er) 穿戴的肚兜、虎頭鞋,有小巧別致的香囊、二十四節氣剁繡包……每一件繡品都是她的心血之作,也凝聚著民間手工藝人濃濃的工匠精神。

  “我從(cong) 小看外婆和母親(qin) 用一根針、一根線就能在枕套和被子上像變魔術一樣繡出花、草、小動物,很有意思,就跟著學了起來。”喬(qiao) 亞(ya) 茹說。

  針法是刺繡的靈魂,巧妙的構圖、色彩的合理搭配、用線的粗細合度,都要講究運針的靈活。喬(qiao) 亞(ya) 茹的繡品立體(ti) 感強,色彩對比強烈,視覺效果飽滿厚重。她把“虎貓”送到鞋頭讓嬰幼兒(er) 踢走牛鬼蛇神,她把“花鳥”鋪進鞋墊使人不忍踩在腳下,她把針法和技巧“玩弄於(yu) 股掌”,勾勒出了萬(wan) 般精彩的奇妙天地。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是有名的回繡之鄉(xiang) ,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刺繡的傳(chuan) 統,心靈手巧的婦女們(men) 把花鳥、自然美景一針一線繡在各色花布上,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四大名繡不同,寧夏的刺繡因融入鮮明的西北文化和少數民族特色而得名,是一項極具當地特色的民間手工藝。

  把傳(chuan) 統技藝發展成文化產(chan) 業(ye) ,讓傳(chuan) 統技藝重獲生機,被更多人了解、喜愛,這是喬(qiao) 亞(ya) 茹一直追求的目標。

  為(wei) 達到這一目標,喬(qiao) 亞(ya) 茹通過淘寶和抖音等平台打開銷售渠道,讓回繡作品通過網絡走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到回繡作品的美。在把好生產(chan) 環節品控關(guan) 的同時在直播銷售中逐步探索、掌握網絡營銷的獨特規律,贏得網友“粉絲(si) ”的信任和持續關(guan) 注。

  回繡已經深深地烙在喬(qiao) 亞(ya) 茹內(nei) 心,一針一線都是熱愛與(yu) 傳(chuan) 承,喬(qiao) 亞(ya) 茹說,以前大家看到我的回繡作品的機會(hui) 很少,但是入駐電商以後有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就能看到我的作品,大家了解得多了,我的作品走出去的機會(hui) 也就多了。

  “手工技藝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傳(chuan) 統與(yu) 時尚融合,才是非遺作品最好的出路。”喬(qiao) 亞(ya) 茹說。如今,刺繡對於(yu) 喬(qiao) 亞(ya) 茹來說已不再是簡單的愛好,更多的是一種傳(chuan) 承,她希望中國的非遺能像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一樣源遠流長被世人銘記,也希望工匠精神永遠紮根在每個(ge) 繼承者心中。(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