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時空穿越,讓更多人愛上文物考古
來一場時空穿越,讓更多人愛上文物考古
近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公布了多項考古新發現,西安江村大墓被確認為(wei) 漢文帝霸陵,墓葬考古新發現隨之公布,與(yu) 其相關(guan) 的秦漢曆史、帝陵文化、文物保護等話題在各個(ge) 媒體(ti) 平台上獲得了青年群體(ti) 的持續關(guan) 注。
社會(hui) 對於(yu) 霸陵考古工作的聚焦是近年來“文物考古熱”的一個(ge) 縮影:《中國考古大會(hui) 》《中國國寶大會(hui) 》先後熱播,在線答題、跟學知識,成為(wei) 年輕人的周末新時尚;文博主題的“唐宮夜宴”“雲(yun) 岡(gang) 文化音樂(le) 會(hui) ”登上熱搜,製作精良、傳(chuan) 播力強,成為(wei) 朋友圈的國潮新話題;北大紅樓、《新青年》編輯部、中法大學舊址等革命文物展示推陳出新,成為(wei) 青年學生打卡學習(xi) 的遊學新熱點。
文化遺產(chan) 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物質載體(ti) ,也是中國文化的“金名片”,如何讓熱度、炫度轉化為(wei) 廣度、深度,激活文物考古事業(ye) 中的“青年力量”,值得有關(guan) 各方深入思考。
文物考古事業(ye) 的公眾(zhong) 傳(chuan) 播既要創新傳(chuan) 播形式,也要充實內(nei) 容要素。青年群體(ti) 注重文化傳(chuan) 播的趣味性、體(ti) 驗性和互動性,對考古遺址展示、博物館陳列、文博宣傳(chuan) 教育提出了新命題。比如,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中,工作團隊通過對發掘現場、出土文物、文保科技的近距離與(yu) 跟蹤式直播,讓觀眾(zhong) 獲得了對考古工作的沉浸式體(ti) 驗,進一步了解了考古學的嚴(yan) 謹程序和深厚內(nei) 涵。再如,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將數字化技術融入遺址陳列,將聲、光、電展示手段疊加到遺址本體(ti) 之上,立體(ti) 複原了宮苑遺址原貌,將建築考古、城市考古的研究成果生動呈現出來,實現了傳(chuan) 播力與(yu) 知識性的統一,值得推廣和借鑒。
文物考古事業(ye) 的永續傳(chuan) 承需要聯動多方力量。近年來,不少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在服裝、器物、建築等造型設計上更多的吸收了文物建築、陶瓷考古、絲(si) 織品考古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場景複原愈發考究;考古盲盒、“世遺泉州”等文創產(chan) 品持續熱賣,吸引大眾(zhong) 感受文博魅力;以古跡探訪、文物博物館、考古故事為(wei) 主題的視頻創作UP主,通過深度參訪、實地解說等方式,用充滿現場感和趣味性的方式講述文化遺產(chan) 背後的故事。這些嚐試聚合了影視製作、文化創意、時尚設計等多個(ge) 領域的青年力量,他們(men) 是文博工作的參與(yu) 者和同路人,應與(yu) 專(zhuan) 業(ye) 研究團隊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共同講好中國文化遺產(chan) 故事。
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還應當進一步融入青年教育。應當推動文物考古研究成果進一步融入各級學校的曆史教育和思政教育,以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革命紀念地等作為(wei) 青年學生的第二課堂;進一步發掘校園文物的曆史價(jia) 值,將城市文化遺產(chan) 點串珠成線,形成實踐教學方案,構建遺產(chan) 管理單位、屬地學校協同育人體(ti) 係,將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和革命曆史的時代留痕與(yu) 精彩畫麵完整傳(chuan) 承下來,使當代青年認識到其觀念和情感與(yu) 中國文化的密切聯係,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與(yu) 個(ge) 人發展中傳(chuan) 承中華文明。
範星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