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之光展現思想力量——優秀對外傳播作品海外受關注
作者:姚遙(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回首過去一年,一批對外傳(chuan) 播的優(you) 秀影視作品應運而生,以影像之光展現思想力量,以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以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在中國故事的宏闊畫卷上謀篇布局、精耕細作,完成了一係列以點帶麵的有益嚐試。
探險類真人秀《勇敢者的征程》首次在西方主流媒體(ti) 上正麵展示紅軍(jun) 形象和長征史實
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和當代曆史相比,近現代以來的中國革命鬥爭(zheng) 史曆來是對外傳(chuan) 播的難點之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後,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的偉(wei) 大成就。但遺憾的是,反映這段壯闊曆史的對外宣傳(chuan) 片一直付之闕如。如何讓外國年輕人對中國革命史發生興(xing) 趣,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能、馬克思主義(yi) 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好”產(chan) 生認同,這個(ge) 問題需要進一步破題。
作為(wei) 首部以紅色文化為(wei) 主題的探險類真人秀,《勇敢者的征程》以曆史場景的“模擬再現”和當代敘事的“沉浸式體(ti) 驗”為(wei) 切入口,以國外觀眾(zhong) 熟悉的野外生存探險為(wei) 節目形態,在跨文化語境下嵌入和展現了革命史實,成為(wei) 紅色文化對外傳(chuan) 播的一次成功實踐。影片聚焦幾個(ge) 重大曆史事件,潤物無聲地引導國外觀眾(zhong) 重新認識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工農(nong) 紅軍(jun) 、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紅色娘子軍(jun) 等“改寫(xie) 人類曆史的軍(jun) 隊”。
動畫短片《接力》以情係家國的故事內(nei) 核,加深國外觀眾(zhong) 對於(yu) 中國曆史的認知
如何在對外傳(chuan) 播中打通曆史階段、聯結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深入闡釋好家國關(guan) 係,成為(wei) 關(guan) 鍵的切入口和突破點。英語動畫短片《接力》講述了一個(ge) 跨越世紀的家庭故事:秦濟生、廖秦平、呂濤——祖孫三人同樣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醫學部,都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人民衛生事業(ye) 。1958年,秦濟生以滿腔熱血支援邊疆,在30餘(yu) 年的支邊生涯中將無數農(nong) 牧民的炕頭變成護佑母嬰平安的手術台;1982年,秦濟生的女兒(er) 廖秦平作為(wei) 恢複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畢業(ye) 生,毅然下定了攻克婦科腫瘤的決(jue) 心;2017年,廖秦平的女兒(er) 呂濤追隨姥姥和媽媽的腳步,主動請纓遠赴西藏對點支援……從(cong) 首都到邊疆、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從(cong) 姥姥到外孫女、從(cong) 家庭到國家與(yu) 人民,在時長僅(jin) 7分鍾的動畫短片中,一家三代人的奮鬥足跡,分別契合了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的自力更生與(yu) 發憤圖強、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解放思想與(yu) 銳意進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後的自信自強與(yu) 守正創新,不同曆史時期最終統一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人民謀幸福、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使命,統一於(yu) 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從(cong) 夢想變成現實。
視頻公開課《讀懂中國·TED演講》以學理貫通的話語體(ti) 係,回擊西方輿論對中國政治體(ti) 製的誤解歪曲
近年來,美西方頻頻對中國進行不負責任的輿論攻擊和抹黑。在此背景下,以“讀懂中國”為(wei) 主題的TED演講節目應運而生,並在TED官網和YouTube TEDx頻道對外播出。演講嘉賓直麵種種西方謬論,從(cong) 學理層麵深刻剖析民主政治的實質內(nei) 涵,直指忽略各國曆史文化而空談民主字眼的教條思想淺薄而無知。加拿大籍政治學家貝淡寧提出了“賢能政治”的學理概念,認為(wei) 中國自古便形成了選賢任能、高效穩固的“賢能政治”,近百年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更實現了現代化的改造與(yu) 升級。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指出,“民主與(yu) 專(zhuan) 製、集權與(yu) 分權等概念是從(cong) 西方引進的,是西方人根據自身實踐所形成的概念理論”,中國及世界各國須根據自己的文明、文化、國情、社情定義(yi) 和推進民主,而非機械式地盲從(cong) 西方定義(yi) 。上述政論節目一針見血,正本清源地傳(chuan) 遞了中國聲音——一個(ge) 國家民主不民主,關(guan) 鍵在於(yu) 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
中外合拍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客觀而鮮活地解讀中國式現代化新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近百年來,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開放包容,最終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外合拍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由英國導演柯文思執導,這位拍攝足跡遍及全球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兩(liang) 屆奧斯卡獎得主,此次聚焦中華大地上脫貧攻堅和創新創業(ye) 的社會(hui) 圖景,引領觀眾(zhong) 深入了解中國人吃苦耐勞、剛毅堅定、樂(le) 天向上的文化基因與(yu) 精神氣質,形象展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自然條件與(yu) 人文基礎。在作品開場,雲(yun) 南一個(ge) 小山村的青年黨(dang) 支書(shu) 正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勸導貧困戶搬離位處山坡的宅基地。在影像呈現下,複雜的地形地貌與(yu) 頻繁的自然災害一目了然,使國外觀眾(zhong) 對於(yu) 易地扶貧的緣由心生認同。影片還生動記錄了村民在搬遷之後的就業(ye) 安置與(yu) 社會(hui) 保障,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理念躍然紙上,深刻體(ti) 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明底色。
與(yu) 文字和語言相比,影像符號具有更加鮮明的傳(chuan) 播優(you) 勢,其對故事細節的還原力與(yu) 對文明內(nei) 涵的表現力,有助於(yu) 形成理論話語的“影像筆記”和曆史敘事的“立體(ti) 檔案”。以上影視作品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正在於(yu) 注重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山川異域、仁愛同心,外國導演柯文思把關(guan) 乎億(yi) 萬(wan) 黎民的中國故事比作“上天賦予我不斷獲得靈感的禮物”。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1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