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頻共振 喚起共鳴(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
期待越來越多的作品朝著既有傳(chuan) 唱度又有創新性,同時充盈正能量的方向努力,發揮好文藝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鼓舞廣大文藝工作者從(cong) 新時代新征程的曆史方位出發,深刻認識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責任。作為(wei) 一名音樂(le) 藝術工作者,我通過學習(xi) 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深了對音樂(le) 創作時代性、人民性、創新性的思考。
音樂(le) 是時代的產(chan) 物,任何創作者都離不開時代語境。隻有立足時代現實、感受時代之變、把握時代脈搏,才能真正記錄時代之聲;隻有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寫(xie) 出來的作品才能傳(chuan) 之久遠。
我在近年來創作主旋律歌曲的過程中,對此感受頗深。為(wei)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配樂(le) 和創作歌曲的時候,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東(dong) 方紅》等經典老歌。它們(men) 之所以能經久流傳(chuan) ,就是因為(wei) 唱出了時代的呼聲、唱出了人民的心聲,唱出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光輝形象。如果以“幸福”為(wei) 關(guan) 鍵詞,那麽(me) ,脫貧攻堅就是讓幸福變為(wei) 現實的圓夢時刻。為(wei) 此我寫(xie) 了《帶著幸福來見你》這首歌曲,以“幸福”為(wei) 題眼,在與(yu) 曆史的對話中抒發戰勝貧困的喜悅,抒發黨(dang) 心民心緊密相連的情感。
脫貧攻堅帶來了鄉(xiang) 村巨變,伴隨著鄉(xiang) 村經濟、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許多地方都表現出發掘自身資源、對外展示推廣的主動意識,文藝能在其中做些什麽(me) 呢?昔日的唐詩宋詞能讓一些地方名揚天下,今天的音樂(le) 也可以成為(wei) 一張文化名片。通過音樂(le) 來呈現深厚而多彩的地方文化,這是我創作地域特色歌曲時懷抱的想法。無論是為(wei) 雲(yun) 南創作的《彩雲(yun) 之南》、為(wei) 西藏創作的《坐上火車去拉薩》《我和西藏有個(ge) 約定》,還是為(wei) 黃山創作的《黃山之約》、為(wei) 家鄉(xiang) 湖南安化創作的《你來得正是時候》,都旨在通過優(you) 美的旋律展示當地的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並且把日新月異的時代氣象融入其中。
創作這些歌曲的過程,也促使我進一步思考:怎麽(me) 把我們(men) 的民族音樂(le) 做得更加現代、更加好聽,讓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音樂(le) 在世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能夠廣泛流傳(chuan) ?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和豐(feng) 富的中國故事,是我們(men) 創作的寶藏。把這些寶藏挖掘、呈現出來,抵達和走進更多人心中,離不開新的靈感、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把民族元素和具有現代氣息的歌詞、流行性的演繹手法這三者結合起來,是我的一種嚐試。在音樂(le) 創作、製作過程中,我深深感到,我們(men) 的民族音樂(le) 如果能夠加上國際流行的節奏和表現手法的話,可以吸引更多受眾(zhong) 。
創新是文藝工作者麵臨(lin) 的重要課題。由於(yu) 音樂(le) 受眾(zhong) 以年輕人為(wei) 主,音樂(le) 創作者更需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保持對潮流趨勢的把握能力,在內(nei) 容和形式上銳意創新。就以作詞為(wei) 例,漢語一直處在不斷演變之中,如今90後、00後的表達方式迥異於(yu) 從(cong) 前。當下在年輕人中流行的新古風音樂(le) ,就是一種以白話文為(wei) 基底的略帶文言的表達,有鮮明的審美特征,需要詞作者予以關(guan) 注。央視春晚曾經由年輕歌手演唱了我創作的一首《我和2035有個(ge) 約》。在這首歌曲中,我用年輕一代的視角寫(xie) 下了“快把青春充滿電”,展現青年人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以“我腦海的芯片終將萬(wan) 物互聯”,表現飛速發展的科技進步,並且在編曲中大量運用最有未來感的電音元素。
不同的音樂(le) 類型、音樂(le) 風格並非涇渭分明,隻要能為(wei) 我們(men) 要傳(chuan) 遞的思想和精神服務,都可以借鑒交融,做更多嚐試。就像宋詞那樣,作為(wei) 當時深受百姓喜愛的藝術形式,它通俗好懂,同時又很講究韻律感,注重用詞,能夠容納豐(feng) 富的情感,呈現不同的風格。今天的音樂(le) 創作也應追求一種雅俗共賞的境界,既能把握宏大的時代主題,又能演繹細致入微的內(nei) 心情感,兼容不同的表達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le) 傳(chuan) 播的途徑和方式正發生改變。比如近些年隨著短視頻的興(xing) 起,許多作品是先作為(wei) 背景音樂(le) 被人關(guan) 注,後被很多人在短視頻中使用,然後才成了有大眾(zhong) 傳(chuan) 唱度的流行歌曲。但不論如何改變,音樂(le) 永遠是生活的一部分,永遠為(wei) 人們(men) 所需要。吸引人、打動人、激勵人,音樂(le) 藝術有獨特的優(you) 勢。我們(men) 常說“同頻共振”,如果樂(le) 音、和弦、歌詞和演唱都能朝著正能量的方向匯聚,那麽(me) 這樣創作出來的音樂(le) 一定能引起強烈共鳴。期待越來越多的作品朝著既有傳(chuan) 唱度又有創新性,同時充盈正能量的方向努力,發揮好文藝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
(作者:何沐陽,為(wei) 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副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