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的“國旗紅”與“火焰藍”(報告文學)
【中國故事】
作者:蔣巍(就職於(yu) 中國作家協會(hui) ,作品先後獲第二、三、四屆全國優(you) 秀報告文學獎,中宣部“五個(ge) 一工程”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等,出版各類文學作品30餘(yu) 部。2019年被評為(wei) 全國“最美誌願者”)
八閩第一旗
坐在竹排上,將手伸進清碧的閩江,雪浪花頓時撩亂(luan) 了兩(liang) 岸青山。穿過一片片濃綠,雄麗(li) 而又古老的福州漸漸展開,像曆史的畫卷掛在時光兩(liang) 側(ce) 。
一個(ge) 輝映紅日的起點,一個(ge) 值得銘記的日子,一部史詩的封麵——1991年1月1日,伴隨著《國旗法》正式施行,福州市開啟了每天升降國旗的莊嚴(yan) 儀(yi) 式。那一刻藍天高遠,海風勁吹,市中心五一廣場上,三名身姿挺拔的旗手從(cong) 福建省福州市委書(shu) 記習(xi) 近平手中接過國旗,然後伴著《義(yi) 勇軍(jun) 進行曲》,踏著鏗鏘正步走向紅毯鋪就的旗台。守護一旁的國旗護衛隊是市公安消防一支聲名赫赫的英雄戰隊——如今叫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在全場群眾(zhong) 深情的仰望中,旗手以極具節奏感的有力動作,將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從(cong) 此,福州成為(wei) 全國省會(hui) 中首個(ge) 每天由儀(yi) 仗隊升降國旗的城市,福州人民驕傲地把這麵旗稱為(wei) “八閩第一旗”。
曆經30個(ge) 春秋,國旗護衛隊仍是那支消防救援隊,永遠年輕,代代賡續。2018年,國家決(jue) 定成立應急管理部,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的著裝由“橄欖綠”變成“火焰藍”。每天迎著噴薄而出的火紅朝陽,三坊七巷救援站的指戰員們(men) 以32步正步、每步步幅75厘米的堅定步伐,向使命出發,請人民檢閱,準確完成2分7秒的升旗儀(yi) 式。即使遭遇狂風暴雨,他們(men) 的步伐依然整齊劃一、如雷經地,鑄成福州市一道美麗(li) 的風景線。
國旗護衛隊現有指戰員40餘(yu) 人,隊員們(men) 驕傲地告訴我,他們(men) 的每個(ge) 動作每個(ge) 細節,都是在經年累月的“魔鬼訓練”中打造出來的。因福州多雨,國旗每15天換一次,用過的國旗都被認真收藏起來,凡有老隊員離隊,隊部便把保存下來的國旗贈送給立功受獎者和表現最優(you) 秀的同誌,激勵他們(men) 不忘初心使命,在新的崗位上再立新功。告別之際,老隊員懷抱著親(qin) 愛的國旗,“退伍不褪色,忠誠為(wei) 人民”的誓言吼得比打雷還響。
生命的光榮,在於(yu) 投身偉(wei) 大的事業(ye) 。一代代新隊員爭(zheng) 著搶著要進國旗護衛隊。為(wei) 了訓練出高標準的禮儀(yi) 兵,隊員們(men) “冬不穿棉、夏不穿單”,苦練站功、走功、眼功、持槍功和展旗收旗功。上崗時眼睛要瞪大,透出凜凜殺氣,氣質要帥,帥倒一條街。脖頸不正,兩(liang) 邊衣領插上大頭針;脊背不挺,綁上硬木T字架;兩(liang) 腿不直,就在大腿內(nei) 側(ce) 綁兩(liang) 條木板,晚上睡覺再用繩子捆緊,一覺到天亮,“羅圈腿都能正過來”。為(wei) 增進體(ti) 力,小腿綁上沙袋天天堅持5公裏負重跑;為(wei) 鍛煉臂力,槍托下吊4塊磚頭,兩(liang) 小時刀尖不許抖,最後手指頭都僵硬了,要一個(ge) 個(ge) 掰開來。還有更狠的項目:兩(liang) 腳搭在花壇上,兩(liang) 小時內(nei) 做1000個(ge) 俯臥撐,老班長蘇高雄黑著臉吼:“我觀察的唯一指標就是看地麵,你的汗水是不是滴落成一個(ge) 完整的人形!”至於(yu) 翻高牆爬繩梯,手持水槍跑過獨木橋,手舉(ju) 掛梯躍身飛上四五層樓等等,“那都是必備武功,不行就淘汰。”指導員林海濤說。新隊員訓練三個(ge) 月,天天眼淚、鼻涕、汗水一起流,“好似在地獄裏走了一遭”。晚上進食堂吃飯,手抖得像打擺子,筷子勺子拿不住,劈裏啪啦往桌上掉。回宿舍脫下馬靴往下一倒,汗水嘩嘩流,襪子擰成碎片,兩(liang) 腳血肉模糊,數月後磨成厚厚老繭、鐵板一塊。福州多台風暴雨,狂烈的雨點子能把臉打腫。一次突刮大風,廣場上的風箏飛旋過來,細細的尼龍繩把旗手武文文的臉生生割開一個(ge) 口子,鮮血直流,但他仍然以最標準的動作,把國旗高高揚向天空。一次40多度的大熱天,軍(jun) 刀手劉興(xing) 宇臂掛四塊磚頭操練立定姿態,一隻蜻蜓落在刀尖上,他長達15分鍾紋絲(si) 不動,渾身汗流如注,直到隊友們(men) 的掌聲把蜻蜓驚飛。2015年,為(wei) 迎接全國青運會(hui) 開幕式,護衛隊在一個(ge) 月的強訓中磨破27雙訓練鞋,踢碎34雙馬靴。開幕式那天刮大風,他們(men) 單手高擎5米×3.3米的巨型國旗,在勁風中屹立1小時,巨大的旗幟像大海風帆一樣鼓動不息,隊員們(men) 卻鋼澆鐵鑄紋絲(si) 不動,退場時全場掌聲經久不息。2020年夏天的一個(ge) 傍晚,降旗時忽下暴雨,鴿蛋大的冰雹砸在隊員頭上身上,地麵瞬間一片雪白,但他們(men) 還是一絲(si) 不苟,以標準、優(you) 美的動作收起國旗,有群眾(zhong) 拍下這一幕配上國歌發到抖音上,國旗護衛隊一夜之間成為(wei) “網紅”,獲得十數萬(wan) 點讚。
“守護國旗,重於(yu) 生命”,這就是他們(men) 的信念!
三坊七巷的“守夜人”
走進這支國旗護衛隊,我才知道他們(men) 還有另一個(ge) 名稱:“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
在這裏,踏著青石板走進一條條靜幽小巷,我仿佛看到宋代大詩人柳永一襲長衫,手搖紙扇,飄然而過;忽又見大唐才女江采萍和閨密彩裙飄飄,喧笑著在裏坊小院裏蕩秋千……驀然間,我看到巷子那頭,英眉朗目的青年林則徐從(cong) 對麵走來。林則徐,那是多麽(me) 光芒四射的“南天一柱”啊!少年時因家貧而感歎“家少樓台無地起,案餘(yu) 燈火有天知。”金榜題名後吟出“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wei) 峰”的豪闊詩句,虎門銷煙時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錚錚誓言名滿天下。他一生曆官14省,統兵40萬(wan) ,位至一品大臣,始終堅守著以民為(wei) 本、救危濟困的家國情懷,赴新疆後還為(wei) 當地各族群眾(zhong) 發明了利於(yu) 提水灌溉的“坎兒(er) 井”,史稱“林公井”。我慕名來到鼓樓區的三坊七巷古厝(宅)區,人稱“半部中國近代史”珍存於(yu) 這裏,小巷兩(liang) 邊皆為(wei) 馬鞍牆、燕尾簷的古建築。明清以來,這裏出名人之多,難以盡數,林則徐母親(qin) 的祖宅及今人所建的林則徐展覽館便坐落在這裏。此外還有翻譯了《天演論》的近代啟蒙思想家嚴(yan) 複;晚清時率台灣軍(jun) 民驅逐倭寇並創建了近代中國海軍(jun) 的沈葆楨;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林旭;13歲在科舉(ju) 考場寫(xie) 下“少年不望萬(wan) 戶侯”七個(ge) 大字便揚長而去,後來捐軀黃花崗的72烈士之一林覺民,以及鬱達夫、謝冰心、林徽因、郭化若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留連。這裏的每塊青磚都是文物,每條巷子都是“史記”,每個(ge) 院落都承載“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悲歡離合。
人們(men) 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初,這片地方要搞房地產(chan) 開發,部分老屋已被拆毀,習(xi) 近平赴任福州市委書(shu) 記後,果斷停止了拆遷工程,使三坊七巷一大批曆史文物古跡得以保存下來。在《福州古厝》一書(shu) 的序文中,習(xi) 近平深情寫(xie) 道:“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曆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曆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這片古厝區從(cong) 拆到修,一字之差,生機重現,自此唐宋氣象、明清風情煥然流麗(li) 於(yu) 新時代,三坊七巷作為(wei) 珍貴的中國古建築“博物館”,得以永久留存在福州大地上。
一個(ge) 懂得珍視自己曆史的民族,一定是大有前途的民族。
從(cong) 1991年元旦授旗開始,三坊七巷消防救援隊每日承擔著升降國旗、守護古厝、應急救援等多項重大使命,枕戈待旦,疾馳來去,隊員們(men) 自稱“地球不爆炸,我們(men) 不放假。”三坊七巷占地約1平方公裏,櫛比相連的古建築皆為(wei) 木結構或磚木混合結構,巷道狹窄,最窄的僅(jin) 1.5米寬,消防車進不來,一顆火星落地都可能引起火燒連營。為(wei) 了防火,古人常在院子裏放兩(liang) 個(ge) 裝滿水的大瓦缸,以備不虞。可在人口密集、商鋪眾(zhong) 多、電路如網的今天,兩(liang) 個(ge) 水缸管什麽(me) 用?這讓我想起明清時期錄有數千種古籍的《永樂(le) 大典》和《四庫全書(shu) 》,都因皇宮失火和遭逢戰亂(luan) 而損毀大半,總計兩(liang) 萬(wan) 多冊(ce) 的《永樂(le) 大典》於(yu) 今隻剩800餘(yu) 冊(ce) 散落世界各地,後人再無緣一睹國寶之全貌。毫無疑問,守護堪稱民族瑰寶的三坊七巷是須臾不可懈怠的重任,稍有不慎,一把火就沒了!
英雄來自堅持,成功在於(yu) 細節,三坊七巷的“火焰藍”們(men) 用熱血忠誠書(shu) 寫(xie) 著每一天。全區域實施網格化管理,各交通要道建立微型消防站,每天走街串巷巡查兩(liang) 次,每隔一段時間組織義(yi) 務消防員舉(ju) 行救災演習(xi) 。“聯防微信群”不時發出防火知識和信息,家家安裝了煙霧報警器,根據區域特點,“小快靈”的機動噴槍摩托隊應運而生,厲行“一二三快速反應機製”,即一分鍾接警出動,二分鍾到場處置,三分鍾打早滅小。“救民於(yu) 水火、助民於(yu) 危難”是對隊員意誌和心理的極大考驗,救援站根據需要,請來心理谘詢機構為(wei) 年輕隊員進行心理疏導。
搶險救援被稱為(wei) “刀尖上的衝(chong) 刺”。“身在救援隊,你不知道下一刻會(hui) 發生什麽(me) 。”老班長尉建隆說。他膚色黝黑,身材壯實,1990年生於(yu) 山東(dong) 日照一個(ge) 農(nong) 民家庭,獨生子,母親(qin) 長期患病臥床,父親(qin) 外出打工摔斷腿留下殘疾。少年時他就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力,每天清晨4點多去承包地幹活,等第一班公交車鳴笛路過,再跑回家吃了早飯去上學。從(cong) 小學到中專(zhuan) ,所有親(qin) 人和同學都知道他唯一的誌願是當兵,但父母舍不得他也離不開他。2008年,18歲的建隆正在黃島實習(xi) ,有同學來電話說,武警來招兵了,今天是最後一天。建隆瘋了一樣跑到火車站,下了車,卻見父親(qin) 等在那裏,默默領他去了武裝部。那些天有媒體(ti) 報道,某地化工廠發生爆炸,犧牲了多位消防兵。很多親(qin) 友勸建隆別去了,母親(qin) 說:“如果全國這麽(me) 多消防兵都不幹了,誰去滅火?”尉建隆成了國旗護衛隊的新兵並屢立戰功。城中某木屋區發生嚴(yan) 重火災,建隆抱著水槍衝(chong) 上二樓房頂以阻擋火勢蔓延,突然間房倒屋塌,他一頭栽了下來,左小腿疼痛難忍,但他硬撐著繼續戰鬥,過後仍然天天參加社區巡邏、出警救援和升降旗儀(yi) 式,正步照例踢得虎虎生風。半個(ge) 月後,晨練跑步時他膝蓋突然一軟跪倒在操場上,抬到醫院拍片一查,竟是“小腿多次骨折”,醫生驚呼:“我的天,你是怎麽(me) 挺過來的呀!”還有一次,他從(cong) 火場中救出多名受困群眾(zhong) ,當把最後一位老人背出時,身後數米高的馬鞍牆轟然倒塌,巷道全被掩埋。“隻差一步,我就進烈士名單了。”尉建隆笑著說。我問,這些事你跟妻子說嗎?“不說,打死也不能說。”
副站長張天水,大學畢業(ye) ,身體(ti) 略顯瘦弱,被戰友戲稱為(wei) “愛哭的虎將”。每每從(cong) 事故現場抬出遇難者的屍體(ti) ,瞧著家屬撲上去號哭動天,他就忍不住淚流。為(wei) 此,訓練時他特別拚命,“多幾分力氣和本事,現場就可能少一些生死離別。”入隊10年來,張天水練出一身飛簷走壁的本事,多次出生入死,搶救群眾(zhong) 上百名。在一次全國性消防隊員技能比賽中,他身穿戰服,手舉(ju) 20多斤重的掛鉤梯,用時16.24秒攀上四層樓,榮獲第一。
站長助理彭文明,出生在江蘇鹽城農(nong) 家。1999年,17歲的他進入三坊七巷國旗護衛隊,穿上禮兵服那天,他和戰友們(men) 合唱了一曲《唱支山歌給黨(dang) 聽》,唱完蹲在地上抱頭痛哭。入隊20多年來,他近千次參加搶險救援。有一次火災現場的牆倒了,他被壓在底下,呼吸器掉了,對講機碎了,戰友們(men) 用手把他扒出來,好幾人的手指都見了血。因喉嚨被有毒氣體(ti) 嚴(yan) 重灼傷(shang) ,兩(liang) 個(ge) 月後他才能講話。一次,某裝修城半夜失火,油漆桶一個(ge) 接一個(ge) 爆炸,彭文明第一個(ge) 破門而入,爆炸的氣浪把他頂出十多米。幾位隊友要衝(chong) 進去,他一躍而起大吼一聲:“你們(men) 還年輕,退下去,我來!”特大台風“龍王”席卷福州,為(wei) 搶救受困老人,彭文明衝(chong) 進深及胸口的洪流,不想一下被吸進馬葫蘆,幸虧(kui) 身邊戰友手疾眼快抓住了他……
無數次的增援行動,無數次的生死瞬間,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湧現出許多身經百戰的英雄。而在他們(men) 的轄區,卻創造了30年無重大火情、8年“零火災”的光榮記錄。站長陳輝華說:“不起火就是最好的赴湯蹈火,平安無事就是最大的戰功。”
“靠人民最近的一支隊伍”
歲月靜好,是因為(wei) 有人負重前行。千鈞一發,是“火焰藍”挺身而出,讓時光定格,讓豐(feng) 碑矗立。
2020年5月,江西鄱陽湖一帶發生嚴(yan) 重洪災,三坊七巷指戰員奉命前往增援。熾熱高溫,一瓶瓶水送到鄉(xiang) 親(qin) 手裏;風急雨驟,一件件戰服披到孩子身上。受災群眾(zhong) 不知道救援隊的體(ti) 製,都親(qin) 切地叫他們(men) “解放軍(jun) ”……
每每目睹災區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的損失,指戰員們(men) 更加小心翼翼地守護著自己的三坊七巷。記不清多少次,升旗歸隊後,警鈴響起,他們(men) 立即換上戰鬥服奔赴救援第一線;多少次通宵戰鬥後,他們(men) 迅速趕回站裏,換好禮兵服,迎著朝陽將國旗高高升起。他們(men) 更記不清,作為(wei) 聞名全市的“國旗衛士雷鋒服務隊”,30年來為(wei) 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走進隊部辦公室,玻璃櫃裏擺放著一遝發黃的小冊(ce) 子,有的已經卷邊,有的封麵已經破損,是用透明膠布黏合起來的,裏麵登記著三坊七巷居民的家庭情況,記錄著一代代指戰員的傾(qing) 情奉獻:急症送醫,孕婦臨(lin) 產(chan) ,老人跌傷(shang) ,孩子走失,甚至家裏換個(ge) 燈泡,一個(ge) 電話隊員就到。疫情期間,他們(men) 更像釘子一樣釘在崗位上,嚴(yan) 守嚴(yan) 防,消毒環境,給獨居老人送米送菜送口罩。讓附近居民特別暖心的是,救援站每天清晨4點半出操訓練,口令聲壓到最低;每逢深夜出警,警車和消防車隻亮警燈不拉警笛,以免驚擾百姓;30多年,指戰員們(men) 潮水般來去,把三坊七巷的孩子熬成了大小夥(huo) ,把新媳婦熬成了婆,但他們(men) 始終是圍著群眾(zhong) 轉的貼心人。文儒坊19號住著林則徐母親(qin) 的一位後裔,70多歲的老人照料著90多歲的老母,生活不便。一位吳奶奶和老伴年近八旬,住在吱嘎作響的小樓上。這些都列在救援站的幫扶工作簿上。30年的光榮曆史,鑄就一個(ge) 雷打不動的傳(chuan) 統:老隊員離隊前,都要求最後再升一次國旗,然後領著新隊員去百姓家“認親(qin) ”告別,說明李家是什麽(me) 情況,張家有什麽(me) 困難,說到動情處,老鄉(xiang) 哭得稀裏嘩啦。初心使命就這樣在依依惜別、諄諄囑托中傳(chuan) 承下來,溫潤著三坊七巷的魚水深情。他們(men) 被讚揚是“靠人民最近的一支隊伍”。
百姓成了親(qin) 人,家裏的親(qin) 人卻在思念中默默等待。尉建隆入隊8年,婚期拖了3年,父母和未婚妻一再催他離隊回家,他回答:“等單位不要我了,我再回去!”班長武文文的妻子回甘肅老家生下兒(er) 子,孩子牙牙學語時,媽媽常用手機讓他和爸爸視頻通話,孩子樂(le) 得舞動著小手哇哇叫。後來武文文回家探親(qin) ,逗兒(er) 子,問爸爸在哪裏?孩子呢喃著小嘴衝(chong) 著手機一個(ge) 勁兒(er) 叫“爸爸”。武文文抱起兒(er) 子,淚下如雨……
隊部坐落在文儒坊。年年月月,路過的群眾(zhong) 常在門口默默放些水果、飲料,一幅很大的刺繡《紅旗與(yu) 戰士》就是隊員從(cong) 門口抱回來的,現如今掛在會(hui) 議室裏。護衛隊裏個(ge) 個(ge) 都是高大威武的帥小夥(huo) ,一身亮麗(li) 的“火焰藍”十分招眼。很多指戰員收到過情書(shu) ,因寫(xie) 信的姑娘不知小夥(huo) 子姓名,隻好偷拍張照片或在集體(ti) 照上畫個(ge) 圈,裝進信封放在隊部門口。但按上級規定,此類信件一律不能回。唉,年複一年,這些和平年代“最可愛的人”讓多少姑娘害了相思病。相貌堂堂的尉建隆入伍不久,發現一位秀美的姑娘天天到五一廣場上看升降旗,堅持了兩(liang) 三年。後來他去士官學校學習(xi) 一年,回來後仍能看到姑娘時常還來。第五年,姑娘徑直來到隊部門口,點名找尉建隆,把一袋水果送給他,說,她是從(cong) 電視節目《時代先鋒》上知道他名字的,過兩(liang) 天她要離開福州去外地結婚了,臨(lin) 走前想來看看他……
人生的道路風雨兼程,神聖的責任永誌不忘。30年來,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獲得難以計數的榮譽:集體(ti) 一等功一次,集體(ti) 二等功一次,集體(ti) 三等功三次,“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應急管理係統先進集體(ti) ”“八閩楷模”等等,建黨(dang) 百年之際,又獲黨(dang) 中央授予的“優(you) 秀基層黨(dang) 組織”光榮稱號。
此來采訪,住在福州支隊訓練基地20多天,每天黎明時分,“火焰藍”出操的口令和嘹亮歌聲便把我驚醒。一位老隊員告訴我,以前唱的是《我是一個(ge) 兵》,隊伍改製後,現在天天唱的是《學習(xi) 雷鋒好榜樣》《團結就是力量》。同樣的使命擔當,同樣的激情高昂,走上操場,指戰員們(men) 龍騰虎躍的身影,仿佛與(yu) 遠處的巍巍青山融為(wei) 一體(ti) ,共同鑄成新征程上呼嘯猛進的英雄群像。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