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鄉村教育新圖景
湖南郴州修繕書(shu) 院、結對辦學、送教上門——
繪製鄉(xiang) 村教育新圖景
通訊員 張曉雅 陳慶通 黃建鋒 本報記者 陽錫葉
東(dong) 邊的汝城縣,農(nong) 村就業(ye) 率再創新高,當地以校企合作模式鑄造了一條“就業(ye) 線”,中職畢業(ye) 生月工資可達6000—8000元;
南邊的宜章縣,城區教師選聘罕見“遇冷”,農(nong) 村教師不再熱衷於(yu) “進城”,鄉(xiang) 村學校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西邊的嘉禾縣,10個(ge) 鄉(xiang) 鎮都建立了專(zhuan) 項教育基金,鄉(xiang) 村重教興(xing) 學蔚然成風;
北邊的安仁縣,廣袤的農(nong) 村大地環繞著歌聲,一個(ge) 個(ge) 鄉(xiang) 村小學合唱團,為(wei) 鄉(xiang) 村注入了活力音符;
……
近日,記者走進湖南省郴州市,看到的是一幅充滿活力的鄉(xiang) 村教育新圖景。過去的一年,郴州鄉(xiang) 村教育既要鞏固又要破局,該市通過積極探索、不斷實踐,走出了一條多方位、多層次、多亮點的助力鄉(xiang) 村教育發展之路。
讓鄉(xiang) 村學校更有味
“真是沒想到!小時候上學的書(shu) 院居然能重新投入使用。”桂陽縣歐陽海鎮振南村的村民感慨道。他們(men) 口中的書(shu) 院叫作“振南書(shu) 院”,距今已有93年的曆史。這所書(shu) 院是村裏的“精神搖籃”,但隨著留在村裏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少,2002年,振南書(shu) 院“卸”下了它的教育功能。
“書(shu) 院有人氣。”桂陽縣委書(shu) 記巫初華表示,要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桂陽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養(yang) 分與(yu) 動力。
2018年9月,振南書(shu) 院最後一位校長龍有常怎麽(me) 都沒想到,書(shu) 院經過大規模修繕後,恢複了辦學。
“本來就是辦教育的地方,環境又好,很適合孩子讀書(shu) 。”桂陽縣教育局計財股副股長張德真說。為(wei) 了改善辦學條件,縣財政又投入280餘(yu) 萬(wan) 元,對振南書(shu) 院的瓦梁、樓板、大門、圍牆和地麵等進行了維修,采購了多媒體(ti) 一體(ti) 機、電腦等教學設備,添置了床鋪、灶具等生活設施。
2021年,振南書(shu) 院更名為(wei) 歐陽海中心校振南小學,現有學生50餘(yu) 人。書(shu) 院裏有了孩子的聲音,村裏熱鬧多了。
城裏的月光照亮鄉(xiang) 村
2021年,宜章縣教育係統創新推行“1+M+N”(1所牽頭學校、“M”所責任學校、“N”所受助學校)城鄉(xiang) 學校結對幫扶模式。
城鄉(xiang) 結對並不稀奇,但說起這次創新之舉(ju) ,宜章縣教育局工會(hui) 主席歐喜雲(yun) 忍不住細數它的亮點:第一,不限內(nei) 容,幫扶是全方位的;第二,不限學段,高中可以幫扶農(nong) 村小學;第三,看重實效,幫扶學校之間要捆綁考核。“要形成城鄉(xiang) 教育融合發展、資源均衡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的共同體(ti) 。”歐喜雲(yun) 說。
在宜章,這樣的共同體(ti) 有12個(ge) 。從(cong) 郴州全市來說,構建基礎教育集團化辦學、聯盟辦學、學區製管理和學校結對幫扶機製,已經寫(xie) 入《郴州市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在這5年時間內(nei) ,郴州實行城鄉(xiang) 學校之間師資互派、研訓一體(ti) 、資源共享、捆綁考核。全市50%的學校納入教育集團、聯盟辦學管理,中小學校城鄉(xiang) 結對幫扶實現全覆蓋。
不放棄任何一個(ge) 孩子
每周六,浙江籍教師陳雲(yun) 範都要來到桂陽縣荷葉鎮。因為(wei) ,這裏有一對身體(ti) 殘疾的兄弟小龍、小虎,在等著他送教。
一段時間的送教後,小龍、小虎不再像往常一樣趴在昏暗的屋子裏,兩(liang) 人性格變得開朗。這些變化讓他們(men) 的媽媽對迷茫的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3年來,荷葉鎮中心小學為(wei) 11名特殊孩子送教。按照規定,送教活動每月兩(liang) 次,但不少教師在送教過程中,和這些特殊孩子建立了感情,總會(hui) 挪出休息時間多去看看他們(men) 。“送教不僅(jin) 僅(jin) 是送知識,更是送去關(guan) 懷和愛。”陳雲(yun) 範說。
“不讓任何一名殘疾兒(er) 童受寒”,是郴州向全市特殊教育發出的號召。2021年,郴州市要求每個(ge) 縣市區按規定建好1所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特教部),提高義(yi) 務教育適齡殘疾兒(er) 童少年入學率,打通殘疾學生“教育—培訓—就業(ye) ”發展通道。
郴州市特殊教育中心學校成立於(yu) 2015年,全校489名學生,80%來自農(nong) 村。副校長曹豔麗(li) 自豪地說,他們(men) 的職高班就業(ye) 率能達到100%。
如今,找學校“要人”的企業(ye) 越來越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