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黑科技”何以在這裏層出不窮?——“科創之城”合肥2022開年觀察

發布時間:2022-01-25 16:39:00來源: 新華網

 

  今天,網友們(men) 在社交媒體(ti) 上津津樂(le) 道它的“逆襲”:經濟總量超萬(wan) 億(yi) 元,聚集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最熱太陽”“最久留光”“最快算力”等科技突破不斷……

  地處中部的合肥,“科創之路”有何特色?2022年開年,記者實地觀察合肥怎樣讓創新在這座城生生不息。

  原始創新怎麽(me) 有更多源頭活水?

  春節前,傳(chuan) 來好消息: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創造833公裏光纖量子密鑰分發傳(chuan) 輸距離新世界紀錄。

  從(cong) 量子通信、墨子傳(chuan) 信、悟空探秘,到九章計算、本源司南、祖衝(chong) 之號等,一批科技成果近年從(cong) 合肥走向世界。

  為(wei) 什麽(me) 原始創新不斷誕生在這座城?

  “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糧,一定要讓中國科大師生吃飽。”1970年,“科大南遷”,合肥人騰出地方、湊齊糧票接納了這所學校。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一批下屬科研院所也紛紛落戶合肥。

  這些科教資源,打下這座城的底色。

  新年伊始,記者來到合肥高新區雲(yun) 飛路,這條數百米長的街道聚集著20多家量子科技企業(ye) ,包括國盾量子、本源量子、國儀(yi) 量子等。2021年這些企業(ye) 營業(ye) 收入超過6億(yi) 元,較上年增長超50%。

  剛剛過去的2021年,掀起了一股以新技術為(wei) 主的“硬科技”創業(ye) 潮。合肥在源頭創新上的優(you) 勢加速轉化為(wei) 創新發展的動能,2021年,合肥市淨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超過1200戶。

  除了放大本地科研院所源頭創新的效應,合肥還引進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農(nong) 科院等建立研發平台,聚集更多創新“動力源”。

  現在,合肥正啟動建設“科大矽穀”,打造科技體(ti) 製改革的“試驗田”和高科技企業(ye) 成長的“高產(chan) 田”,成立科創集團、人才集團,匯聚更多創新資源,讓合肥成為(wei) 走在全國乃至世界前列的創新高地。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怎麽(me) 更強?

  新年前夕,合肥一口氣簽下三個(ge) 大項目:落子全球遙感衛星產(chan) 業(ye) 基地、布局衛星全球運營中心、牽手數字地球產(chan) 業(ye) 。

  這座城懷揣一個(ge) 更大的“摘星”夢:到2025年底,形成一個(ge) 包括衛星製造、應用終端和運營服務及數據綜合應用配套等在內(ne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總規模力爭(zheng) 達1000億(yi) 元。

  曾經很長時間,合肥的科研與(yu) 產(chan) 業(ye) 沒有很好地結合。中國科大、中科院等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或“遠走他鄉(xiang) ”,很少在合肥本地轉化。

  十多年前,致力打造家電製造基地的合肥,看到產(chan) 業(ye) 鏈上的斷點:家電所用的液晶顯示麵板、集成電路芯片大量依賴進口,合肥決(jue) 定瞄準“缺屏少芯”進行產(chan) 業(ye) 攻“尖”。

  一位合肥市的招商幹部至今記得,論證京東(dong) 方項目時,他被市領導連續追問各種技術問題,答不上來的他“大冬天裏渾身冒汗”。為(wei) 了搞清技術路線、摸準產(chan) 業(ye) 前景,回去後他和同事硬是拆解了一台電腦,從(cong) 顯示器到內(nei) 存儲(chu) 器一個(ge) 個(ge) 零部件研究。

  如今,合肥的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已入列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2021年實現產(chan) 值超千億(yi) 元。集成電路企業(ye) 已增長到300多家,2021年產(chan) 值增長超過2倍。

  大寒時節,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園區熱火朝天。蔚來合肥第二生產(chan) 基地的現代化廠房已拔地而起,正進行內(nei) 部設備安裝,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投產(chan) 。按規劃,這裏將集聚起一個(ge) 年產(chan) 值超5000億(yi) 元、從(cong) 零部件到整車的全產(chan) 業(ye) 鏈集群。

  合肥還孵化自己的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2012年,以科大訊飛為(wei) 龍頭,全國首家定位於(yu) 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chan) 業(ye) 基地“中國聲穀”建立。到2021年,這裏入駐企業(ye) 超千家,產(chan) 值超千億(yi) 元。

  如今,合肥市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占全市工業(ye) 比重一半以上,其中,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入列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產(chan) 值增速近30%。

  一本“網紅”的合肥重點產(chan) 業(ye) 招商指南,或能窺見這座城的產(chan) 業(ye) 眼光。這本199頁的冊(ce) 子詳細列舉(ju) 前沿產(chan) 業(ye) 及前景:化合物半導體(ti) 、微機電係統產(chan) 業(ye) 、功率器件產(chan) 業(ye) 、微顯示產(chan) 業(ye) 。合肥常年派招商小組駐點北上廣等地區,實地跟蹤前沿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對招來的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實行“頂格”服務。

  有眼光,又這麽(me) 拚,合肥就這樣聚集培養(yang) 起了一個(ge) 個(ge) 產(chan) 業(ye) 地標。

  硬核科技怎麽(me) 更硬?

  有人說,一座城如果擁有一項改變世界的未來科技,這裏就擁有未來。

  在合肥,有三項這樣的科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

  其中,可控核聚變2021年底實現新進展——中國“人造太陽”創紀錄地實現千秒級等離子體(ti) 運行。

  2022年1月,記者來到合肥北郊的科學島附近,這裏的聚變堆主機關(guan) 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正在緊張建設。這是合肥的第四個(ge) 大科學裝置。

  這個(ge) 有著14棟單體(ti) 建築的大科學裝置基地,狀如“鳳凰展翅”,寓意飛鳳逐日。明年,約80家科研院所、企業(ye) 單位將進入園區,使用裝置開展科研工作。

  “這個(ge) 項目的建設,在創造新的合肥速度。”作為(wei) 研究方,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豎起大拇指。合肥市自掏20億(yi) 元,先行建設配套園區,使項目開工較國家整體(ti) 審批至少提前6個(ge) 月。

  大科學裝置是催生原始創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利器”。合肥目前在建、已建、預研的大科學裝置已達10餘(yu) 個(ge) ,體(ti) 現了這座城的“硬核”。

  然而,硬核科技不是一日練就的。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合肥因為(wei) 有中國科大,成功引入首個(ge) 大科學裝置同步輻射光源。本世紀初,合肥相繼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穩態強磁場裝置,成為(wei) 我國大科學裝置最為(wei) 集中的城市之一。

  從(cong) 2017年獲批成為(wei)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環境四大領域,加快大科學裝置、國家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

  手握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的“利器”,合肥不斷攀上科技高峰。2021年中國十大科技突破,合肥獨占四席。

  使命不止於(yu) 此。作為(wei) 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城市,合肥正與(yu) 上海同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共享科學基礎設施、共建創新載體(ti) 、聯合科技攻關(guan) 。

  開年以來,名為(wei) “巢湖明月”的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實施升級工程,爭(zheng) 創國家級超算中心。作為(wei) 長三角先進計算聯盟的發起單位,合肥先算中心業(ye) 主單位負責人遊浩方說,產(chan) 業(ye) 聯盟既為(wei) 長三角高質量發展賦能,更麵向未來打造中國算力。

  一個(ge) 麵向世界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正在合肥孕育。

  總策劃:傅華

  策劃:趙承、劉菁

  監製:張旭東(dong)

  統籌:趙超

  文字:楊玉華、馬姝瑞、吳慧珺

  新媒體(ti) 文案:陳諾

  編輯:熊爭(zheng) 豔、屈婷

  視頻:金劍

  視覺/海報:劉軍(jun) 喜、張端、新華網安徽頻道劉旭峰

  新華社國內(nei) 部

  新華社安徽分社

  聯合出品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