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作者:葉振宇(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研究員)
製造業(ye) 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國家經濟命脈所係。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內(nei) 在要求。我國製造業(ye) 規模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在驅動經濟發展、參與(yu) 國際競爭(zheng) 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比重和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均出現了下降態勢。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28.07%下降至2020年的26.29%;2013年至2018年,製造業(ye) 法人單位從(cong) 業(ye) 人員占全部從(cong) 業(ye) 人員(不含農(nong) 業(ye) )的比重下降了7.83個(ge) 百分點。當前,我國製造業(ye) 發展步入爬坡過坎的攻堅階段。“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增強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鞏固製造業(ye) 的基礎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yi) ,正確認識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比重和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下降態勢、找到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製造業(ye) 比重下降是全球性現象
發達國家在經曆了完整的工業(ye) 化過程後,會(hui) 出現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持續下降的現象,也可能出現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的情況,這被稱為(wei) “去工業(ye) 化”。製造業(ye) 比重下降是一個(ge) 全球性現象,雖然學術界對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已有較長時間,但卻存在不同判斷。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發達國家“去工業(ye) 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合理的,而很多發展中國家過早“去工業(ye) 化”則是不合理的。
製造業(ye) 是國家創新的主要載體(ti) 和國家安全的保障部門,能夠吸納各種技能人員就業(ye) 。一些發達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對“去工業(ye) 化”現象過於(yu) 擔憂,原因在於(yu) 這些國家即使出現了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規模和比重都下降的現象,製造業(ye) 增加值比重仍然保持相對穩定甚至略有上升,這說明這些國家的製造業(ye) 就業(ye) 變化主要是由生產(chan) 率進步引起的。比如,1960年以來,美國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實際GDP的比重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ei) 保持基本穩定,甚至在個(ge) 別時間段還出現了上升的情況,但其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持續下降。製造業(ye) 比重下降趨勢同樣發生在德國、日本等製造強國,1970年至2007年,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名義(yi) GDP的比重以及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占就業(ye) 總數的比重均有下降。也有學者使用微觀數據深入分析了發達國家“去工業(ye) 化”帶來的結構性變化,發現這類國家的部分製造業(ye) 企業(ye) 轉到了銷售、研發設計等服務業(ye) ,還有些企業(ye) 即便留在製造業(ye) 也是進入了高技術領域。
也有一些事實表明,一些發展中國家過早“去工業(ye) 化”導致了本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比如,有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危機時期或者服務部門擴張時期都出現了明顯的“去工業(ye) 化”現象,這與(yu) 發達國家的情況不同,並不是一種有效的均衡結果。學術界對這種現象成因的研究沒有形成共識,因為(wei) 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過早“去工業(ye) 化”。現實地看,過早“去工業(ye) 化”給一些發展中國家帶來的負麵影響已經顯現,不僅(jin) 使其失去了製造業(ye) 就業(ye) 崗位、降低了工業(ye) 品出口能力以及通過製造業(ye) 獲得技術積累的機會(hui) ,也讓這些國家的工業(ye) 化路徑遭到阻滯。
雖然製造業(ye) 比重下降是一個(ge) 全球性現象,但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比重和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下降具有顯著的國情特征,不能簡單地與(yu) 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也不宜過早地下結論,而應該深入分析和探討,找到更好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路徑。
我國的特征表現值得關(guan) 注
對於(yu) 我國製造業(ye) 比重持續下降的現象,學術界的研究仍處於(yu) 起步階段。一方麵,我國出現的這些現象是否合理,至今沒有一個(ge) 比較明確的結論。有學者認為(wei) ,如果一個(ge) 國家製造業(ye)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0%以後,製造業(ye) 在技術創新、產(chan) 業(ye) 帶動、出口擴張等方麵能夠發揮強大的作用,而服務業(ye) 效率提升能夠起到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那麽(me) 在這個(ge) 階段出現的製造業(ye) 比重下降就被視為(wei) 成熟的“去工業(ye) 化”。然而,我國的情況沒有得到深入討論。
對於(yu) 我國製造業(ye) 比重下降的原因也未形成共識。有觀點認為(wei) ,“一哄而上”的產(chan) 業(ye) 升級衝(chong) 動、要素成本上漲壓力和產(chan) 能過剩的階段性影響是造成這些現象的重要原因。也有學者從(cong) 工業(ye) 與(yu) 服務業(ye) 之間的關(guan) 係來分析,認為(wei) 我國服務業(ye) 發展滯後是這些現象的重要誘因,特別是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比較落後,從(cong) 而導致服務業(ye) 對製造業(ye) 的帶動作用較弱。但這些觀點都難以全麵地反映問題。
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比重和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均出現下降,這是由多方麵因素引起的,既體(ti) 現出產(chan) 業(ye) 結構轉變的一般性規律特征,又存在有別於(yu) 其他國家的國情特征。需要看到,與(yu) 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下降密切相關(guan) 的是我國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這意味著社會(hui) 為(wei) 製造業(ye) 提供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從(cong) 不同行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規模變化看,無論是勞動密集型行業(ye) 還是資本密集型行業(ye) 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從(cong) 業(ye) 人員淨減少現象;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下降還表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與(yu) 製造業(ye) 比重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金融業(ye) 規模快速擴大,這間接說明了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變化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脫實向虛”。
要看到,我國製造業(ye) 增加值比重和從(cong) 業(ye) 人員比重下降是客觀的經濟現象,對此需正確認識。
一方麵,這是全球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分工的結果。主要發達國家希望適當保留部分製造業(ye) 以及與(yu) 之相關(guan) 的先進技術,並且希望發展中國家被長期鎖定在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低端環節。由於(yu) 完成工業(ye) 化的發達國家或地區至今還保留著相當規模的製造業(ye) ,這使得後發國家製造業(ye) 的比重很難達到先發國家曆史上的最高水平。加之一些發達國家限製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轉移,無形中遏製了發展中國家製造業(ye) 的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我國麵臨(lin) 著發達國家推動製造業(ye) “回流”和發展中國家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的雙重壓力,繼續推進深度工業(ye) 化的難度較大。
另一方麵,這反映出我國工業(ye) 化過程中出現的周期性調整。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曆了從(cong) 工業(ye) 化初期到工業(ye) 化後期的發展階段,取得了輝煌成就。這表明後發國家是可以用較短時間實現趕超、完成工業(ye) 化過程的,但是,這樣的工業(ye) 化自身具有結構上的不穩定性,容易出現周期性回調。當前,盡管我國製造業(ye) 比重下降態勢比較明顯,但隨著結構調整到位、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逐步完成、先進製造業(ye) 發展壯大,製造業(ye) 比重還有可能持續回升。
關(guan) 鍵要在提高質量上發力
今後一個(ge) 時期,著力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是增強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優(you) 勢、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並不是片麵追求製造業(ye) 規模上的增長,而是更加注重製造業(ye) 發展質量上的提升。隻有實現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保持製造業(ye) 比重基本穩定才具有實質性意義(yi) 。對此,既要著眼於(yu) 大力提升創新能力、複雜製造能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實現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又要著眼於(yu) 提高製造業(ye) 發展質量,補短板、強弱項、優(you) 環境,促進製造業(ye) 內(nei) 部結構升級和先進製造業(ye) 與(yu) 現代服務業(ye) 協同發展,在鞏固製造能力的基礎上加快提升製造業(ye) 的發展質量。
一是有效降低製造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成本。需實施製造業(ye) 降本減負行動,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提升製造業(ye) 根植性和競爭(zheng) 力,在推動工業(ye) 用地集約增效、擴大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規模、允許製造業(ye) 企業(ye) 全部參與(yu) 電力市場化交易等方麵切實發力,還要支持建設中小企業(ye) 信息、技術、進出口和數字化轉型綜合性服務平台。
二是著力提高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zheng) 力。關(guan) 鍵是要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推進製造業(ye) 補鏈強鏈,優(you) 化區域產(chan) 業(ye) 鏈布局,分行業(ye) 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並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增強全產(chan) 業(ye) 鏈的競爭(zheng) 力和韌性。
三是積極完善國家製造業(ye) 創新體(ti) 係。“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推動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也要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圍繞新興(xing) 技術領域成立一批技術領先、產(chan) 學研協作的國家實驗室,優(you) 化提升各類工程技術創新平台功能,鼓勵因地製宜組建工業(ye) 技術研究院,著力破解基礎研究薄弱、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和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等問題。
四是加強人才培養(yang) ,提高製造業(ye) 崗位對人才的吸引力。要大力實施工程教育體(ti) 係創新,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實行工程教育進中小學課堂,積極拓寬職業(ye) 教育多元化升學通道,引導高校開設新工科專(zhuan) 業(ye) ,鼓勵企業(ye) 與(yu) 各類院校開展產(chan) 教合作,強化建設製造強國的人才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