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春節
作者:陳 新(成都市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
春節,中國春之節日,世界歡樂(le) 之綺宴。
春節,在華人華僑(qiao) 心裏,是家人團聚、敬天法祖、除舊布新、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的節日。
春節,對世界人民來說,則是一扇能觸摸並學習(xi) 到有溫度的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智慧耀眼的光芒,增進彼此間友誼的文化之窗。
中國人的歡樂(le) 盛宴
紅蘿卜蜜蜜甜,
看到盼到要過年。
娃娃要吃肉,
老子沒得錢。
……
曾經,當這首寄寓著無限美好以及無奈的童謠,在中國大地的孩童們(men) 口中唱響的時候,春節也就離人們(men) 不遠了。
那時歲月,食不果腹,度日如年。沐浴燦爛的陽光,心裏卻時常黯然。但是,一年中卻有三天挺讓自己盼望的。這三天日子真好——不僅(jin) 可以不幹活,還可以吃肉,甚至還可以擁有一筆財富。雖然這筆財富並非可觀,不過分分角角而已。
童謠裏的春節氛圍,自臘月二十四掃揚塵便開始了。
昔年少年的眼中,看到父母穿戴著十分嚴(yan) 整的破衣爛衫,而且披蓑衣戴鬥笠,對屋子進行無死角大掃除,心裏在覺得滑稽可笑的同時,也開心地明白,這是一種正在接近幸福的美好。
打掃環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灑掃庭院,撣拂塵垢,疏浚渠溝……忙碌且專(zhuan) 注的身影,既有蕩除窮運、晦氣,以祈來年舒心、吉祥之意境,也有追求雅潔、清爽神氣的精神。
緊接著,便是倒計時的盼望。
盼望著盼望著,在首尾相接的童謠聲中,春節的腳步聲終於(yu) 到眼前了。
跟春節一牆之隔的是除夕。除夕對曾經的人們(men) 來說,最大的向往,便是年夜飯中的美味佳肴。年夜飯是年前最豐(feng) 盛的一頓大餐。年夜飯講究的是既要吃飽,更要吃剩,因為(wei) “剩”即“餘(yu) ”,吃剩才叫“有餘(yu) ”,從(cong) 舊年到新年,“年年有餘(yu) ”。
年夜飯的妙味,還在於(yu) 家人的團圓,天倫(lun) 盡享。年夜飯後,開始守歲。守歲便是熬年夜。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直到午夜之後方睡,或待天明。這個(ge) 守歲在如今的人們(men) 看來,或許頗難理喻:在清寒而四壁透風的鄉(xiang) 下,衣難蔽體(ti) 的寒冬,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也沒有別的娛樂(le) 節目,這樣的日子是怎麽(me) 饒有興(xing) 趣地熬到午夜的?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一天,甚至包括準許休息的三天,都可以盡情地玩,可以幹自己平時不能隨便幹的事:看小說,打撲克,做遊戲……不會(hui) 被訓斥,不會(hui) 有責備,甚至連怨尤也沒有。因為(wei) 家長說過,如果春節這三天心情好的話,一年裏便都會(hui) 心情好了。
正月初一淩晨一到,雷鳴般的鞭炮驟然炸響,新年的序幕,在一片爆竹聲中開啟了。原先站在僻靜之處的歡樂(le) ,以及原本寒冷的夜,在這一刻熱鬧活躍起來。鞭炮猶如舞台上的演員,以中國傳(chuan) 統說唱的方式,開始了一場與(yu) 歡樂(le) 有關(guan) 的大型實景演出,將人們(men) 一同帶入幸福深處。這不僅(jin) 僅(jin) 是現代戲,更是重現在曆史長河中連綿傳(chuan) 承的層層疊疊的文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wan) 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時光,在古代與(yu) 現代之間穿越穿梭,令人迷離又驚奇。
宋代文人王安石的《元日》,在描繪春節的歡樂(le) 氣氛的同時,也生動記錄了百姓喜迎春節的細節。在除夕與(yu) 春節新舊交替的時刻,歡樂(le) 的人們(men) 送走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著春天的氣息……
爆竹響過,在新年的第一天,在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wan) 戶的時候,心裏隨之溫暖的人們(men) ,便開始貼起了春聯。春聯的原始,是“桃符”,有去邪驅惡迎接吉祥之意。不過,時光遞進,人們(men) 貼春聯更在於(yu) 一種千年文化習(xi) 俗的傳(chuan) 承。春聯,既是洋溢喜氣的字,也是文學殿堂裏獨特而美麗(li) 的花。或豪放若大江東(dong) 去,或婉約如小橋流水,粗獷像旭日噴薄,細膩似風拂楊柳。內(nei) 質不同,卻都字如珠璣。
“福”字並對聯“喜居寶地財興(xing) 旺,福照家門富貴輝;好年好景平安宅,多財多福富貴家”。興(xing) 安作
新年,開始於(yu) 心靈深處的豔陽照耀。願望中那道高大神聖的門,在正月初一打開,門後豁然開朗的是久違的熱愛,以及身心的放鬆。
春節,人們(men) 所見的,是鋪陳視野的寥廓和心情的怡然——天宇朗清,山水四合、朱花錦池;瓊林輝景,玉宇璿階,雲(yun) 門露闕……規製古樸,舒心怡神,儼(yan) 然閬苑仙境。時光如水,跌宕婉麗(li) ,幾千年間嫋嫋婷婷地一路走來,風韻絲(si) 毫不減當年。人間春色何所似,歡樂(le) 幸福相因依。
當然,春節的美妙還不僅(jin) 於(yu) 此,還在於(yu) 壓歲錢!在年夜飯後,或大年初一早上,長輩們(men) 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傳(chuan) 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便可以平平安安度過新歲。壓歲錢不在數額,而在意義(yi) 。壓歲錢得之不易,須給長輩下跪叩頭,且口中莊重祝福才行。不過,得到壓歲錢時那種欣喜,是那麽(me) 難忘。這,當然是傳(chuan) 統影像。如今的“恭喜發財,紅包拿來”,不僅(jin) 缺乏儀(yi) 式感,還顯得太功利,且少了許多韻味。
在那個(ge) 年代,或者曾經的曾經,春節,是童年眼裏觸手可及的彩虹,是貧窮少年的心靈陽光,是苦澀生活裏的甜蜜向往,是沉鬱心境中的飛揚夢想。
昏黃的光陰,籠罩著曆史。
與(yu) 我們(men) 隔江對望的時空,這個(ge) 每年裏最偉(wei) 大的傳(chuan) 統節日,在漫長的歲月中循環出現的喜悅與(yu) 盼望,對前人而言,又何嚐不是猶如黎明夜幕中的啟明星。
但今天卻不一樣了。在這個(ge) 長生不老的節日麵前,今天的我們(men) 或許變得熟視和平靜,少了些許激情,甚至理解不了它在時光深處的光輝。那是因為(wei) 今天我們(men) 的生活無論物質的,精神的,幾乎要啥有啥,而且可以不用祈禱,便能天天“過年”。
從(cong) 歲月的塵埃中走來的今之春節,除了隆重的傳(chuan) 統節日氣氛之外,還365天地傳(chuan) 遞著國家的偉(wei) 大、製度的優(you) 越和時代的幸福。
凝結智慧的節日
一路走來、蹀躞成長的春節,不僅(jin) 是夙願的疊加,也是智慧的結晶。它並非一個(ge) 簡單的節日,而與(yu) 星象有關(guan) ,與(yu) 農(nong) 時有關(guan) ,與(yu) 文化有關(guan) ,與(yu) 科學有關(guan) ……
春節曆史悠久,由上古時代天地崇拜和祖先信仰的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最重要的節日,能集中體(ti) 現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le) 和文化心理,也是祈福、美食和娛樂(le) 的狂歡。
古往今來,每年的第一個(ge) 月都叫元月或正月。雖叫法相同,但不同朝代,元月的具體(ti) 日期卻並不相同:夏朝以孟春元月為(wei) 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為(wei) 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為(wei) 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則以十月為(wei) 正月……也就是說,在那些朝代裏,迎新年與(yu) 迎春天的時間並非一致。而將二者統一並沿用至今者,是落下閎。落下閎,姓落下,名閎,西漢時期天文學家,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由於(yu) 當時的曆法與(yu) 天象嚴(yan) 重不合、影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令百姓煩憂,漢武帝便下旨編造新曆。除依靠以司馬遷為(wei) 首的官方天文學家外,還征聘民間天文愛好者進京。落下閎在同鄉(xiang) 譙隆的推薦之下來到長安,並在鄧平、唐都等人的協助下,采取了當時先進的計算方法,在實測的基礎上,修製了一部新曆。該曆改革了不合理的歲首製度,改孟春為(wei) 歲首,正月初一為(wei) 新年第一天,並依照春、夏、秋、冬順序,編入二十四節氣,令春種、夏忙、秋收、冬閑的農(nong) 事與(yu) 四季輪回合拍。又改革了置閏方法,使節令、物候與(yu) 月份安排得更為(wei) 準確。經比較鑒定,漢武帝認為(wei) 落下閎所製定的這部曆法優(you) 於(yu) 其他17部曆法,便在公元前104年予以了實施。這部曆書(shu) 便是《太初曆》。
《太初曆》因為(wei) 科學完整,被後世朝代使用之時,隻作過幾次小的修改。正月初一,曆史上稱為(wei) 上日、元日、改歲、三朝、正日、元辰、元旦等等,也是節慶之日,但卻並不叫“春節”。辛亥革命以後,改用公曆紀年,為(wei) 區別《太初曆》(誤稱“夏曆”,其實與(yu) 真正的夏曆區別很大)和公曆,而把“夏曆”一月一日改稱為(wei) “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wei) “元旦”。1970年,“夏曆”改稱為(wei) “農(nong) 曆”,並沿用至今。
由於(yu) 落下閎是《太初曆》的締造者,便有了“春節老人”的尊稱。落下閎的故鄉(xiang) 閬中,也因之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hui) 命名為(wei) “中國春節文化之鄉(xiang) ”。
春節裏鞭炮聲聲,伴彩煙升起的,是輕歌燕舞般的心情。嫻雅清逸,如明媚暖陽下悠漾的春芳,鮮嫩而又有著潤澤的香甜。春節的爆竹煙花消隱於(yu) 視線之後,沉寂便來了嗎?不是,是春來了。春節的歡慶,在時光西移的過程中漸漸隱退,原本的閑逸變得忙碌起來,取而代之的是農(nong) 桑。
春姑娘從(cong) 春節出發,婀娜起舞,給我們(men) 最向往的春天的景致。春來了,愛與(yu) 希望便開始播種,明亮我們(men) 渴望的心窗。專(zhuan) 注的心靜下來,春風澆灌願景,希冀蓬勃生長,朝陽般的兒(er) 歌唱了起來:
春雨驚春清穀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開始了又一輪循序漸進。
春節,是春天的節日。中國的春,存在於(yu) 萬(wan) 千文學作品之中。翻開《詩經》,首篇便是關(guan) 於(yu) 春天的場景描寫(xie) :
關(guan) 關(guan) 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詩經》三百第一篇,春天的荇菜打頭陣。
還有《小雅·出車》: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cang) 庚喈喈,采蘩祁祁。
諸如此類春天的描寫(xie) ,總讓人讀之而聯想出這樣的場景:一群群桃花般的女子,盛開著青春的芳華,春風習(xi) 習(xi) ,紅披綠偃,在寥廓的天地裏纏綿。
春的美好,還不僅(jin) 在於(yu) 其容顏,更在於(yu) 勞作。
索索繰車穀口聞,
鳥催農(nong) 事日紛紛。
新生野水瓜藤繞,
舊作田塍井字分。
耕雨每憐黃犢健,
帶經猶愛小兒(er) 勤。
晚風獨立溪橋外,
流水桃花一隊雲(yun) 。
明代止庵法師的這首《南浦春耕》,總讓人看到中華民族的勤勞。其實這種晴耕雨讀的場景無處不在。再信手拈來的一首清代姚鼐的《山行》:
布穀飛飛勸早耕,
舂鋤撲撲趁春睛。
千層石樹遙行路,
一帶山田放水聲。
其實春天最美麗(li) 的身影,還有采桑養(yang) 蠶的女子。在古人眼裏,蠶是向死而生的偉(wei) 大生靈,與(yu) 世無爭(zheng) ,自得其樂(le) ,吐絲(si) 成繭而後破繭成蝶,神奇的過程如同修仙的精靈。蠶,也高度體(ti) 現了中華民族秉持的勇敢、執著、奉獻、勤勞、善良、熱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關(guan) 於(yu) 春節的童謠裏,也唱“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
春節裏人們(men) 重視衣食住行,也是感恩大自然的饋贈。因為(wei) 春節不僅(jin) 是一年中最歡樂(le) 的日子,也是最豐(feng) 衣足食的日子,人們(men) 祈盼新的一年裏能夠天天都過這樣的節。民間習(xi) 俗中,農(nong) 曆正月初一至初八,分別是雞、犬、豬、羊、牛、馬、人、蠶過年。雞、犬、豬、羊、牛、馬跟人類的食、住、行有關(guan) ;而蠶,則與(yu) 衣有關(guan) ,而且與(yu) 錦衣華服有關(guan) 。所謂“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蠶所吐之絲(si) ,乃霓裳羽衣的原料來源。而霓裳羽衣不僅(jin) 輕盈漂亮,更是神仙之服。《楚辭·九歌》便載,“青雲(yun) 衣兮白霓裳,舉(ju) 長矢兮射天狼。”元代袁桷《甓社湖》中“靈妃夜度霓裳冷,輕折菱花玩月明”,也是描寫(xie) 神仙的。所以蠶在中國古代有著至高的地位。春節裏,古代的人們(men) 會(hui) 到蠶神廟、蠶神殿、嫘祖廟等地,燒香點蠟、掛紅放炮,祭奠蠶神,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xing) 旺、人丁平安、蠶事順遂。
春節,自然會(hui) 有歌舞。是謂“情動於(yu) 中而行於(yu) 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而歌舞,既展示的是心情,是身姿,更展示的是霓霞般輕盈美麗(li) 的衣服。關(guan) 於(yu) 歌舞的起源,說法甚多,其中一種便來自嫘祖倡導的栽桑養(yang) 蠶。
《山海經·海內(nei) 經》載,“黃帝妻雷祖,生昌意”;《路史·後紀五》載,“黃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所謂先蠶,即為(wei) 最先教人們(men) 栽桑養(yang) 蠶織絲(si) 的神,又稱先蠶神,後來又稱祭蠶的儀(yi) 式為(wei) 先蠶。《通鑒外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wei) 黃帝元妃,治絲(si) 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wei) 先蠶”;《漢日儀(yi) 》載,“春蠶生而皇後親(qin) 桑於(yu) 菀中。祭蠶神曰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始祀黃帝元妃嫘祖為(wei) 先蠶神,以與(yu) 婦女相合。嗣後道教;民間皆以其為(wei) 蠶神,奉祀至今。”
栽桑養(yang) 蠶是中華民族先祖的智慧創造,它涵養(yang) 及書(shu) 寫(xie) 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發達的文明,也集中地呈現出中華大地農(nong) 事的華彩。唱著山歌出門采桑,搖曳身姿如風擺柳。勤勞善良,心靈手巧,采桑姑娘柔美了絢爛的曆史。
蛾眉曼睩,櫻唇輕啟;桃紅輕漾,粉麵含羞;柔荑輕撚,花影拂拂……
舞姿寫(xie) 意,溫婉似風;流光隨形,華美如綢;夭桃灼灼,空靈綽約……
柔軟潤滑的青春在節日裏曼妙,傳(chuan) 統沿著時光之河流淌。青雲(yun) 紫霧彩霓裳,眾(zhong) 芳飄揚春蕩漾。以勞作的姿勢舞蹈的女子們(men) ,哪隻是羅敷的疊影,更是中華文化多姿的燦爛。
采桑女子不隻生活在古代,而是一直生活在綿延的農(nong) 事裏。采桑,也成了節日裏農(nong) 事的代表。期冀流連,美好輪轉。采桑女子由少變老,又由老變少,一代代更迭,延續著甜美豐(feng) 潤的幸福。
中國最先走向世界的特色產(chan) 品是絲(si) 綢。“倉(cang) 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中國絲(si) 綢影響著世界。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shu) 中敘,“從(cong) 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yu) 中亞(ya) 、中國與(yu) 印度間以絲(si) 綢貿易為(wei) 媒介”,並把這條西域交通要道命名為(wei) “絲(si) 綢之路”。
春,是春節故事情感跌宕起伏的續集。
春風沉醉,漣漪風淡,潛薈蔥蘢,竹陰鬆影。
仙逸白鷺,亭亭獨立,鶯歌燕語,芳菲盡發。
野花吹盡竹娟娟,
尚有黃鸝最可憐。
婭姹不知緣底事,
背人飛過北山前。
養(yang) 眼的綠意,洗肺的空氣,靜心的寧謐,恬誌的浮雲(yun) ……這並非遠離紅塵的異度風景,是與(yu) 文明同行,與(yu) 自然同行。沿著疊印了前人無數腳印的中國農(nong) 曆行走,上演人間煙火的世界,山水如畫,紫氣氤氳,雲(yun) 水湯湯,鍾靈浩蕩。
流行全球的風尚
曾經,中國的春,以絲(si) 綢的姿態走向世界。
今天,中國的春,以節日的形式走向世界。
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相較而言,中國春節卻是一個(ge) 曆史時間跨度最長,文化底蘊、精神內(nei) 涵最為(wei) 豐(feng) 富的節日之一,它融會(hui) 著5000多年悠久的中華文明。
2021年,泰國決(jue) 定,將2月12日,即中國春節的農(nong) 曆大年初一列為(wei) 特別假期。在越南,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國家法定休息時間最長的節日。過節時也要除夕守歲,跨年放鞭炮煙花、吃團圓飯,大年初一走親(qin) 訪友拜年、趕廟會(hui) 。韓國一直保留著正月初一過春節的習(xi) 俗。春節期間全國放假,人們(men) 也都在春節期間為(wei) 與(yu) 家人團聚而“遷徙”,並祭祀祖先,祈福新年。新加坡規定,中國農(nong) 曆春節是該國的法定假日,重視程度與(yu) 中國別無二致。馬來西亞(ya) 也將中國春節列為(wei) 法定假日。春節期間,親(qin) 人團聚,盡歡盡樂(le) ,地標建築雙子塔下的陽光廣場,還有身穿華服者,用古琴、二胡、竹笛等演奏中國傳(chuan) 統民樂(le) 。作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印度尼西亞(ya) 也將中國春節設為(wei) 法定節日。
亞(ya) 洲國家如此重視中國春節,亞(ya) 洲外的國家,也很重視中國春節。
很多人很好奇:美國人過春節嗎?當然要過,而且過得很有特點。準確地說,是既“傳(chuan) 承”又“發展”。早在2003年,美國紐約州便將中國農(nong) 曆春節列為(wei) 法定假日。此後年年春節,該州著名的帝國大廈都會(hui) 亮起彩燈,閃耀起具有中國傳(chuan) 統喜慶元素的紅色及金色光芒,又專(zhuan) 門為(wei) 華人安排燃放鞭炮的地方,舞獅舞龍大遊行還成為(wei) 重要的觀光項目。無獨有偶,舊金山市也將春節設為(wei) 法定假日,新澤西州蒙特維爾市將春節列入公立學校假日。在美國的很多城市,臨(lin) 近春節之時,城市建築都會(hui) 掛上紅燈籠及春節飾品,各大商場更是喜氣洋洋地書(shu) 寫(xie) 著中國文字,開展各種促銷活動。春節來了,美國家長通常會(hui) 買(mai) 若幹束花及相應的小紅燈籠,並在每束花上都掛一個(ge) 小紅燈籠,送給家庭成員,他們(men) 認為(wei) 這樣的禮物便能令家人在新年裏花開四季,好運連連。美國人也會(hui) 貼春聯,但是美國人所貼春聯通常不是貼在門框上的,而是貼在門板上的,或者貼在牆上的,貼在窗戶上的,甚至是貼在冰箱上的……而且,他們(men) 所貼春聯的邊上通常還會(hui) 鑲上一閃一閃的LED彩燈,他們(men) 覺得這樣貼著好看,喜慶。美國的大人也會(hui) 在春節裏給孩子們(men) 發紅包。不過,他們(men) 的紅包是裝在襪子裏塞在孩子枕頭下的。這種招式,簡直就是聖誕節與(yu) 春節的二合一!美國人既想放鞭炮,圖個(ge) 喜慶,又怕不安全,所以又獨出心裁,在放鞭炮之時很喜劇地戴上一個(ge) 摩托車頭盔。還有,美國人的春節聯歡晚會(hui) 大多變成了“春節聯合晚會(hui) ”,大家不是在一起看表演,而是在一起地動山搖地表演——蹦迪。老美製式的年夜飯也讓地道的中國人驚呆了——為(wei) 了讓這飯具有特色,便全從(cong) 商場買(mai) 來做好的中餐,然後擺上桌子大吃大喝。
美國人的春節過得真嗨!不過,與(yu) 之相比,為(wei) 了沾喜氣,迎好運,他們(men) 所玩還有更嗨的。
美國人會(hui) 做餡餅嗎?不會(hui) !不會(hui) 做沒關(guan) 係,他們(men) 自創了一招餡餅製作大法:將兩(liang) 個(ge) 披薩餅倒扣在一起,並沿著邊緣捏一圈,中間還夾著番茄醬、餃子、湯圓之類,這就成大餡餅了。中國的餡餅可沒有這樣大的個(ge) 子。這樣的餡餅砸在頭上,雖然肉沫噴頭,“鼻涕”橫流,番茄醬一臉,但心裏照樣很爽——這不正應了天上掉餡餅嗎?可中國人過春節沒有“天下掉餡餅”這一“招”啊,這顯然已經成了美國人過春節的“獨門絕活”!
這樣的春節過法,傳(chuan) 統與(yu) 新潮無縫對接,令人掩口葫蘆。仔細想想,也挺有意思。因為(wei) 這足以說明,誰也無法阻止今天的美國人過中國的傳(chuan) 統春節了。
不僅(jin) 美國人要過中國春節,中國春節在加拿大也早已被視為(wei) 國際化的文化活動,尤其在溫哥華、多倫(lun) 多等華人聚居的大城市。不僅(jin) 如此,相應的生肖郵票、生肖紀念品也十分暢銷,春節期間許多商場的入口處更是掛起大紅燈籠、春聯和龍頭畫像。在南美洲,從(cong) 2006年開始,每年大年初一中午12點,巴西都會(hui) 燃放50萬(wan) 發爆竹。每當春節到來,阿根廷人都會(hui) 采購年貨,和家人其樂(le) 融融地吃團圓飯。在這個(ge) 特別的日子裏,還會(hui) 舉(ju) 辦龍舟賽。
在歐洲,中國春節的氣氛也非常濃鬱。每年春節,英國倫(lun) 敦的特拉法加廣場都會(hui) 鑼鼓喧天、彩旗招展,熱鬧非凡,這是歐洲規模最大的春節慶祝活動。俄羅斯為(wei) 了慶祝中國春節,每年會(hui) 從(cong) 中國進口大量的煙花爆竹。春節期間,法國街頭紅燈籠、中國結,以及用中文印製的祝福語隨處可見,著名的老佛爺百貨商場也要披紅掛金,循環播放中國春節歌曲。
在非洲,埃及187米高的開羅塔,每年都會(hui) 在除夕夜點亮象征喜慶的中國紅,同時雜技、舞獅、歌舞等表演,次第進行,以慶祝中國農(nong) 曆新年。非洲還有一個(ge) 國家將春節設定為(wei) 國家法定假日,全國放假一天,它是毛裏求斯。假日裏,由毛裏求斯政府組織的舞龍、舞獅、放鞭炮、踩高蹺等慶祝中國春節的傳(chuan) 統活動,都會(hui) 在大街小巷熱鬧上演。毛裏求斯國家電視台也舉(ju) 辦春節聯歡晚會(hui) ,並現場直播。
在澳洲,春節不僅(jin) 是澳大利亞(ya) 華人的節日,也是主流社會(hui) 文化節日的組成部分。
據不完全統計,因蘊含敦親(qin) 祀祖、祭祝祈年、順應天時、驅邪祛惡等文化內(nei) 涵能引發人們(men) 的情感共鳴,中國春節如今已進入全球近200個(ge) 國家或地區的主流社會(hui) ,有近20個(ge) 國家或地區將之定為(wei) 整體(ti) 或是部分轄區的法定節假日。每年春節,全球大約有20億(yi) 人擊節歡慶。
即使沒有將春節列為(wei) 法定假日,各國政要也都要通過媒體(ti) 向所有華人及亞(ya) 裔人士祝賀新年,或到相應社區拜年、發放紅包。
春節能成為(wei) 全球性節日,不單單是中國文化受到世界人民喜愛,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處世哲學悄然改變世界的體(ti) 現,也是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體(ti) 現。因為(wei) 春節不僅(jin) 是歡樂(le) 的節日,更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道德理念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優(you) 良品質和思想精華。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8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