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加快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發布時間:2022-01-30 10:4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旅快評】

  作者:戴斌(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概括總結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旅遊業(ye) 發展的曆史成就和發展經驗,科學研判了“十四五”時期大眾(zhong) 旅遊進入全麵發展階段所麵臨(lin) 的形勢和挑戰,擘畫了“十四五”時期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圖。

  過去五年,是大眾(zhong) 旅遊全麵發展的五年,也是融合發展、創新發展的五年。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迎接一個(ge) 大眾(zhong) 旅遊的新時代”。2019年,國內(nei) 旅遊、出境旅遊和入境旅遊市場規模分別達到60.06億(yi) 人次、1.55億(yi) 人次和1.45億(yi) 人次,我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國內(nei) 和出境旅遊市場。“十三五”期間年人均出遊超過4次,假日旅遊成為(wei) 新民俗,旅遊成為(wei) 人民美好生活的剛性需求。與(yu) 早期的跟團旅遊、景區觀光和集中購物不同的是,遊客近年來越來越願意到訪文博場館、曆史文化名城、休閑街區、紅色旅遊景點,越來越願意參與(yu) 非遺和民俗活動,越來越願意到訪承載民族複興(xing) 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的現代空間。在製度創新、科技創新和市場創新共同作用下,投資機構和運營商創造出了更多“旅遊+、+旅遊”的新業(ye) 態,現代旅遊業(ye) 體(ti) 係初步成型。在過去的兩(liang) 年中,旅遊業(ye) 統籌疫情防控、企業(ye) 紓困和行業(ye) 複蘇,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遊客滿意度再創新高。

  “十四五”時期,旅遊業(ye) 仍然處於(yu) 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人民對旅遊休閑有期待,即便是疫情期間,人們(men) 也從(cong) 來沒有停止過對旅遊的向往,“微旅遊”“微度假”成為(wei) 過去兩(liang) 年的熱詞和市場主體(ti) 創業(ye) 創新的市場基礎。即將到來的虎年春節,北京等城市周邊的民宿和度假村,已是一房難求,“包個(ge) 小院過大年”成為(wei) 家人團圓的新選擇。無論是遠方的美麗(li) 風景,還是身邊的美好生活,都是人們(men) 願意欣賞、體(ti) 驗和分享的。《規劃》對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要建設一批世界級旅遊城市、富有文化內(nei) 涵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xiang) 村旅遊。要結合長征、長城、大運河、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培育一批國家級文化旅遊帶和國家級精品旅遊線路。釋放新需求,培育新業(ye) 態,提高遊客滿意度和居民獲得感,成為(wei) 從(cong) 中央到地方、從(cong) 係統到行業(ye) 的共識。此外,產(chan) 業(ye) 發展動能有創新,科技和文化全麵、係統而深入地推進旅遊業(ye) 的變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更多的機構攜資本、技術、文化、藝術、教育、體(ti) 育等新要素新動能跨界而來。新動能拓展了旅遊業(ye) 的邊界,加快了現代旅遊業(ye) 體(ti) 係建設,創造了一個(ge) 嶄新的時代。

  要堅持人民性、現代化和未來感,奮力開創旅遊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一是堅持大眾(zhong) 旅遊的人民性。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以後,要更加關(guan) 注旅遊業(ye) 在保障人民的文化權利,促進共同富裕方麵的新內(nei) 涵和新任務。要看到消費在升級,市場在下沉,城市居民要出遊,農(nong) 村居民也要出遊。二是建設現代旅遊業(ye) 體(ti) 係。從(cong) 國家公園到國家文化公園,從(cong) 城市到鄉(xiang) 村,從(cong) 戲劇場到菜市場,都將成為(wei) 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要著力培育文化創造和科技創新的現代發展動能,要建設麵向新需求、應用新動能的現代市場主體(ti) 。三是彰顯綠色旅遊的未來感。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當代旅遊發展的行政主體(ti) 、市場主體(ti) 和消費主體(ti) 要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旅遊活動的各環節、旅遊產(chan) 業(ye) 的各要素。旅遊業(ye) 要承擔“碳達峰、碳中和”的應盡責任,也要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創新性傳(chuan) 承和創造性轉化作出應有的貢獻,讓廣大遊客在行程中領略文化之美,增強文化自信。旅遊業(ye) 要在多邊機製和雙邊合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對外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旅遊故事。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30日 0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