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藝術史上的“虎”故事

發布時間:2022-01-30 10:51: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作者:仇春霞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個(ge) 時辰中屬於(yu) “寅時”,即淩晨3點至5點。

  生肖文化早在遠古時候就已經形成,在最早的生肖團隊中並沒有老虎,而是一隻獅子。由於(yu) 獅子名聲不好,玉皇大帝就想找一位能力相當的猛獸(shou) 來替代獅子,老虎就成為(wei) 重要的候補隊員。經過一番考察之後,老虎通過了考核,正式代替了獅子,成為(wei) 生肖隊員中爪子最厲害的一位。

  細捋一下中國藝術史中的老虎形象,大致可以認為(wei) ,它的凶猛決(jue) 定了其在藝術史上的兩(liang) 種形象:要麽(me) 是被歌頌的主角,要麽(me) 是反襯被歌頌者。前者它是虎嘯山林的百獸(shou) 之王,後者它被比它更強大的人馴服了。

  將老虎畫成百獸(shou) 之王,表現它動物本性的,多半是對老虎有真愛的畫家。宋代有位名叫包鼎的畫家,出身畫虎世家。他曾畫過一幅《乳虎圖》,“兩(liang) 虎引子而行,意甚安佚。其雄前行,觀其意中亦有禦衛之意。小虎爪牙未備,已有食牛之意。”畫中想突出的雖然是那隻幼虎,但仍然專(zhuan) 注於(yu) 老虎的本性。宋代還有一位畫虎專(zhuan) 家,名叫趙邈齪,精於(yu) 畫虎之氣韻。

  王安石也畫過一幅老虎,聽起來有點奇怪吧?事情是這樣的:王安石年輕的時候曾在揚州工作,他的頂頭上司是因為(wei) 慶曆新政失敗而被放揚州的韓琦。王安石每天起得很晚,一副邋邋遢遢的樣子。韓琦以為(wei) 王安石聲色犬馬,對他頗不滿意。韓琦比王安石年長13歲,又是領導,就教訓王安石,要他求上進。王安石不辯解,也不改正,但私以為(wei) 韓琦不懂他。後來韓琦了解到王安石是晚上學習(xi) 很晚才睡,就改變了對他的印象,主動表示願意收他為(wei) 門徒,王安石不同意,他對韓琦有看法,後來還在日記裏寫(xie) 了很多韓琦的不是,並畫了一隻老虎來諷刺韓琦。

  王安石為(wei) 什麽(me) 要畫老虎諷刺韓琦呢?大概是因為(wei) 韓琦性格比較淩厲,在處理問題上偏於(yu) 主動和進攻。不過,到韓琦去世時,王安石終於(yu) 認識到自己對他的誤解。

  在古代,老虎生活的生態係統比較好,野味比較多,老虎的數量因此也比較多。在老百姓眼中,老虎是大害蟲,人人喊打,可是誰也不敢輕易對它下手。

  盛唐時期的裴旻是中國藝術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善於(yu) 舞劍,後人將裴旻舞劍、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shu) 並稱“三絕”。裴旻是一位鐵膽將軍(jun) ,在他鎮守北平時期,當地多虎,為(wei) 患人間。裴旻精於(yu) 射箭,曾經在一天之內(nei) 射死過30多隻老虎。在他很高興(xing) 地下山後,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說:“你射殺的不是真虎,而是彪,如果你真遇到老虎,隻怕未必能傷(shang) 得了它。”裴旻問真虎在哪裏,然後按老者指的方向去找真虎。裴旻躲在灌木叢(cong) 中,果然看到一隻個(ge) 子不大但氣勢凶猛的真虎,老虎長吼一聲,山石震裂,裴旻嚇得渾身發抖,自此以後,再也不敢射虎了。據傳(chuan) 後人也畫過“裴旻射虎圖”,就是已不知道所畫的內(nei) 容是什麽(me) 了。

  老虎屁股摸不得,要是有人敢摸,那就是傳(chuan) 奇。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山東(dong) 濱州一位名叫劉平的士兵偕妻子胡氏及兒(er) 子一同前往棗陽當兵。因為(wei) 急於(yu) 趕路,一家人晚上就在車下睡覺。沒想到半夜來了一隻大老虎,一口咬住了劉平,胡氏見狀大驚,趕緊去救丈夫,可惜丈夫已入虎口。胡氏顧不得許多,急忙喊兒(er) 子遞刀來。胡氏拚死與(yu) 老虎相搏,終於(yu) 砍死了老虎。胡氏的故事一時之間傳(chuan) 遍大江南北,鄉(xiang) 裏為(wei) 胡氏立了牌坊。有很多人寫(xie) 詩以表彰其行為(wei) 。趙孟頫聽說後,寫(xie) 了一篇《烈婦行》。也有人將這個(ge) 故事畫下來,為(wei) 之題跋的士大夫不在少數,如《胡氏搏虎圖》《胡氏刺虎圖》《題胡氏殺虎圖》《劉平妻殺虎圖》,等等。

  《胡氏殺虎圖》是中國古代繪畫“成人倫(lun) 、助教化”的經典範例。在有些士大夫看來,胡氏殺虎救夫的動機是值得借鑒的,一個(ge) 婦人尚且可以為(wei) 了丈夫而與(yu) 老虎相搏,那普通人更應該有理由為(wei) 國為(wei) 家效力效忠。

  “卞莊刺虎”則是另一種因殺老虎而流傳(chuan) 的智慧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卞莊的人,生性勇猛,魯國來犯時,卞莊連殺幾十人,成就了他的英名。有一回,卞莊看到了兩(liang) 隻老虎,準備殺死它們(men) ,卻被一個(ge) 小孩止住了。小孩向卞莊分析:“兩(liang) 隻老虎相遇,勢必會(hui) 打架。隻要一打架,結局一定是一死一傷(shang) 。你等它們(men) 打得差不多了再出手,就能輕而易舉(ju) 地獲得兩(liang) 隻老虎。”卞莊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聽從(cong) 了小孩的意見,輕鬆刺殺了兩(liang) 隻老虎,這就是有名的“卞莊刺虎”。

  “卞莊刺虎”體(ti) 現了中國人的謀略智慧,它因此也成為(wei) 常見的繪畫題材,據說張僧繇曾畫過一幅《卞莊刺虎圖》,蔡京的兒(er) 子還見過這幅畫。還有人將這個(ge) 故事刻在銅鏡後麵,或者是畫在墓室壁畫中,與(yu) “二桃殺三士”一樣成為(wei) 重要的民間繪畫題材。

  老虎屁股摸不得,所以在中國曆史長河裏,像武鬆那樣趁著酒勁打虎的故事寥寥無幾。但是在藝術史裏,老虎屁股不僅(jin) 可以摸,還可以使勁兒(er) 摸。

  有一回,有個(ge) 自帶仙氣的孫姓畫家畫了一幅《縛虎圖》給司馬光看,畫中有一隻老虎被拴在椅子上,旁邊有一位婦人淡定自若。司馬光博覽群書(shu) ,就回想起有本書(shu) 裏曾記載過一個(ge) 類似的情節。《太平廣記》記述了一對修道成仙夫婦的故事,男子名劉綱,其妻姓樊。樊夫人的道術比劉綱高明。話說有一回,兩(liang) 人上四明山,半路遇到一隻老虎。劉綱使用法術限製了老虎,老虎伏在地上不敢動。當劉綱繼續往前走時,道術沒能製得住老虎。樊夫人走向老虎,老虎則乖乖地低下頭,臉朝地,不敢仰視。樊夫人拿了一條繩索將老虎拴在椅子旁邊,老虎乖順得跟一隻小貓一樣。

  仙人無所不能,馴服老虎就是證明,這個(ge) 原理在佛教中更是被廣泛運用。

  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曾畫過一幅《李通玄隨虎圖》,從(cong) 字麵意思可以理解為(wei) ,此圖畫的是李通玄隨身帶著一隻“寵物虎”。

  李通玄是何許人?李通玄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人。據說他是河北滄州人,生於(yu) 盛唐、於(yu) 開元年間策杖西行至太原盂縣,找一處陋室安居下來。他每天隻在早上吃10顆棗和一個(ge) 像湯匙那麽(me) 大的柏葉餅。他從(cong) 不與(yu) 外人交往,天天在房間裏寫(xie) 東(dong) 西,如此過了3年。一天早上,李通玄遷居到一處古佛堂旁邊,又過了10年同樣的日子。之後他想換一處地方,行進途中遇到一隻老虎,老虎十分馴服地伏在地上,好像正在等待李通玄。李通玄對老虎說:“我將寫(xie) 一部解釋《華嚴(yan) 經》的書(shu) ,你要是願意,就跟我一起去找一個(ge) 可以居住的地方。”老虎聽後站起身來,李通玄慢慢地撫摸著老虎的背,將自己身上的包裹放在老虎身上,跟在老虎後麵,任其行止。老虎將李通玄帶下山,在一處土龕前蹲下來。李通玄知道這就是老虎示意的居所,於(yu) 是將行囊從(cong) 老虎背上取下來,放進土龕裏。老虎起身後離開,頻頻回顧李通玄。

  李通玄成為(wei) 佛教中的名人後,經常被人圖繪真容。李公麟是著名人物畫家,晚年信奉佛教,畫過很多佛教題材的繪畫,他畫《李通玄隨虎圖》是情理之中的事,隻是這幅畫並沒有流傳(chuan) 下來,所以具體(ti) 內(nei) 容也不清楚。不過,在敦煌遺書(shu) 中,保存了多幅貌似相關(guan) 的畫稿,內(nei) 容基本上是一位行腳僧,背負行囊,身邊有一隻老虎相伴。由於(yu) 畫麵的上方有一位化佛,可以斷定這是一位得道高僧。既是得道,降龍伏虎也不是難事,這裏宣揚的並非行腳僧本人,而是讚揚佛法無邊。

  與(yu) 此相對,如果一個(ge) 人沒有修成正果,還是一個(ge) 平凡的普通人,則隻有以身喂老虎的命運,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壁畫中的《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圖》就是例子。薩埵太子是摩訶羅檀囊國的三太子,有一回他與(yu) 家人及大臣外出遊玩,於(yu) 山中遇到一隻母老虎和幾隻小虎崽。母老虎餓得奄奄一息,小幼虎嗷嗷待哺。善良的薩埵太子用自己的身體(ti) 喂了母老虎,使得老虎們(men) 得以續命,此事也成為(wei) 薩埵太子修行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成果。

  近年來,生肖文化做得紅紅火火。寅虎年即將來臨(lin) ,舊曆的鍾聲還沒有響起,“老虎們(men) ”就在各種平台上做熱身運動。細覽各種老虎形象,發現一個(ge) 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其中的“萌虎”特別多,它們(men) 不僅(jin) 形象可愛,而且富於(yu) 人性,令人忍不住想抱一隻回家。

  被降伏的老虎自然沒有殺氣,可是生肖文化中的老虎為(wei) 什麽(me) 也變得“萌萌噠”?提醒一下,每年的7月29日被定為(wei) “全球老虎日”。這個(ge) 世界究竟發生什麽(me) 了?老虎為(wei) 什麽(me) 需要享受這種“恩遇”?真相很殘酷,老虎王國已經十分蕭條,許多品種已經滅絕,一些品種正瀕臨(lin) 滅絕。叢(cong) 林之王正在成為(wei) 曆史,留在畫家心中的,隻有萌寵可愛的形象。

  (作者係北京畫院研究員)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