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90後”非遺手藝人複刻印刷清代年畫 探活態傳承

發布時間:2022-02-08 14:4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濟南2月6日電 題:“90後”非遺手藝人複刻印刷清代年畫 探活態傳(chuan) 承

  作者 李明芮

  刀木碰撞,墨紙交融,走進山東(dong) 雕版印刷手藝人李振豪的工作室,他正埋頭專(zhuan) 注地將深淺不一的線條刻在一塊棠梨木板上,逐漸組成一個(ge) 繁複的老虎圖案。

  李振豪告訴記者,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樣式。每逢過年,家家戶戶張貼年畫,表達祈福迎祥的美好願望。正值中國農(nong) 曆虎年,他查閱書(shu) 籍,翻閱資料,以雕版印刷的形式複刻印刷了一幅清代虎年年畫。

  回憶10多年的雕版印刷生涯,李振豪說,“有苦亦有甜”。最初因對古籍收藏感興(xing) 趣,他與(yu) 雕版印刷結緣,後師承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雕版印刷技藝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陳義(yi) 時,才真正開始自己的雕版藝術生涯。

  “長期堅持這門手藝,並不容易,要克服長時間枯坐。雕刻時,每一次落刀都要嚴(yan) 格講究,劃破手是常有的事。刻字刀法也很講究,有數百種。撇如刀、捺如鍬,根據字型和材質的不同變換方法。”一次次刀起刀落間,李振豪慢慢對這份手藝有了感情和獨到認識。

  李振豪向記者介紹說,雕版印刷術發明於(yu) 唐朝,其推廣應用,大大降低書(shu) 籍生產(chan) 成本,加速信息知識的傳(chuan) 播,推進社會(hui) 文明的發展。2009年中國雕版印刷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但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興(xing) 起,這門傳(chuan) 承千年的老手藝也漸漸麵臨(lin) 後繼無人的窘境。

  雖然陷入困局,但手藝人創新的步伐從(cong) 未停止。近年來,李振豪推出請柬、信箋紙、伴手禮等多種令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雕版印刷作品,讓人感受“紙中愛馬仕”的魅力,同時開辦非遺傳(chuan) 承培訓班,借助互聯網平台,讓更多人接觸和認識這門古老而又有魅力的手藝。

  李振豪說,要將這份經過世界認可的人類文化遺產(chan) 繼續傳(chuan) 承下去,不光要吸引收藏家、愛好者的目光,更要在保護和傳(chuan) 承的基礎上活化利用,使非遺“破圈”“出圈”。

  “今年是我創作雕版印刷年畫的第一年,今後打算做十二生肖係列作品。”采訪的最後,李振豪向記者透露。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