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聚中國年”:傳統文化大餐飄出濃濃年味兒
【熱點觀察】
作者:李姝霖(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年畫燈光秀、國風慢直播、雲(yun) 上趕大集、年夜飯大比拚……從(cong) 1月19日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節目中心統籌CCTV-17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頻道、央廣中國鄉(xiang) 村之聲,及央視頻田園頻道、雲(yun) 聽田園頻道、“央視三農(nong) ”融媒體(ti) 矩陣號,首次推出三農(nong) 主題新春季融媒體(ti) 品牌行動“鄉(xiang) 聚中國年”,用濃濃“鄉(xiang) ”味兒(er) 增添年味兒(er) ,用傳(chuan) 統文化大餐迎新春賀新年。“鄉(xiang) 聚中國年”行動在線上線下引發廣泛關(guan) 注,尤其對年俗等傳(chuan) 統文化的呈現,凸顯了中國味道,撫慰了中華兒(er) 女,滋養(yang) 了中華民族,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
年畫守護千年文明
“《山海經》裏有一個(ge) 古老的傳(chuan) 說,講述了兩(liang) 個(ge) 看管怪物的神仙,神荼和鬱壘的故事。這兩(liang) 位神仙住在度朔山上……因此,神荼和鬱壘就成了最早的門神。”“鄉(xiang) 聚中國年”之七集係列紀錄片《年畫·畫年》開篇,年畫研究學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木版年畫)傳(chuan) 承人任鶴林將中國年畫曆史娓娓道來。他介紹了神荼、鬱壘、公雞、桃木、老虎等門神的最初品種,講述了秦瓊、敬德、關(guan) 羽、張飛等各個(ge) 朝代的英雄豪傑、神話故事中的人物、抗戰英雄等隨著曆史演進逐漸進入門神行列的曆史。在他講述的同時,舞蹈演員通過表演讓門神“活”起來,節奏輕鬆活潑、內(nei) 容鮮活有趣,再加上年畫作坊裏非遺傳(chuan) 承人“勾、刻、印、繪”的全過程講解,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生動一課,展現了古老藝術的雋永魅力。
年畫作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民間文化載體(ti) ,是中國春節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作為(wei) 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年畫承載著老百姓新年的美好願望,傳(chuan) 承了中華民族千年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民對理想、智慧與(yu) 高尚道德的追求與(yu) 向往,使中華文化迸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每個(ge) 華夏兒(er) 女心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春節前後,選取年畫題材,通過廣泛調研,走訪非遺傳(chuan) 承人、專(zhuan) 家學者和文創設計師,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年畫背後的故事與(yu) 守護文化的內(nei) 涵,講述現代人如何研究與(yu) 傳(chuan) 承年畫,如何豐(feng) 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化表達、藝術化呈現,如何推動年畫在各類潮牌中的運用,如何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創新利用中延續中華文脈,這無疑是一件意義(yi) 重大的事。紀錄片中不同視角的呈現,既為(wei) 新時代年輕人認識年畫、擴充視野等提供了豐(feng) 富素材,又引導著全社會(hui) 向上向善向美,增強了人們(men)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年畫的傳(chuan) 承本質上反映的是對千年文明的守護。“鄉(xiang) 聚中國年”之“年畫·國風夜”慢直播,通過傳(chuan) 統年畫與(yu) 現代燈光秀的碰撞,上演了一出國潮視覺盛宴。從(cong) 除夕夜到大年初七,上海、廣州、成都、南京、西安、重慶、杭州、衡陽八大城市的地標建築,共同用年畫點亮燈火裏的中國,並通過直播讓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享受著年畫視覺盛宴,此舉(ju) 收獲了年輕人的廣泛好評。
美食激活味覺記憶
糖畫、花饃、年糕、驢打滾、餃子、青團、水煎包、佛跳牆……每到過年,各地的人們(men) 會(hui) 自然地想起那些與(yu) 年味兒(er) 有關(guan) 的美食記憶,看到美食年貨,關(guan) 於(yu) 過年的兒(er) 時畫麵也會(hui) 湧上心頭。“鄉(xiang) 聚中國年”之《新春趕大集》《美食迎新春》等節目可謂是舌尖上的中國年,通過挖掘春節傳(chuan) 統飲食文化的深層基因激活觀眾(zhong) 的味覺記憶,讓觀眾(zhong) 直觀感受年味兒(er) 。
春節到來之際,《中國三農(nong) 報道》將鏡頭對準天南海北的特色大集,帶領觀眾(zhong) “新春趕大集”,近距離體(ti) 驗人間煙火氣,感受新年喜慶氛圍。各地大集上,除了戲曲演出、寫(xie) 春聯等熱鬧場景,最吸引人的莫過於(yu) 飄香的特色美食。江西南昌的糍粑、山東(dong) 青島的花饃、遼寧沈陽的豆包、甘肅通渭的粉條,讓人隔著屏幕嗅到記憶中的新春味道。而《美食迎新春》《誰知盤中餐》《小菜一碟》等欄目則用更大篇幅聚焦某一種傳(chuan) 統美食,或溯源,或解析,或在對比中挖掘其文化內(nei) 涵。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千年曆史歲月的沉澱,經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浸染,飲食文化已經超過了美食本身,使其更具文化意蘊。其中既體(ti) 現了人們(men) 對美食內(nei) 在品質的精益求精,又展現了人們(men) 對美的追求;既充當了人與(yu) 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又處處承載著中國禮儀(yi) 之邦的千年文明,呈現的不僅(jin) 僅(jin) 是味覺盛宴,更是精神的享受。從(cong) 小年開始,“鄉(xiang) 聚中國年”的係列節目越發精彩,各地美食一覽無餘(yu) ,節目呈現的傳(chuan) 統美食激活的不隻是人們(men) 的味覺記憶,更是淡淡的鄉(xiang) 愁。
民俗點燃節日熱情
“舞獅可以有多厲害”“舞獅的配合能有多默契”“這真的是台下十年功”……在虎年新春到來之際,關(guan) 於(yu) 舞獅的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廣大網友在關(guan) 注傳(chuan) 統民俗的過程中,已經不再局限於(yu) 表麵的熱鬧,而是通過短視頻等探秘式觀看舞獅少年台下的訓練過程,直呼“這是輕功嗎”“中國傳(chuan) 統文化YYDS”。與(yu) 此同時,各地為(wei) 迎新春組織的舞虎表演等也受到了更多關(guan) 注。如今,隨著短視頻等信息化手段的廣泛應用,大家對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注度大幅提高。
走近民俗及民間技藝,了解背後的訓練故事及文化內(nei) 涵,自然會(hui) 為(wei) 之感動,為(wei) 之心動。早在2020年春節,央視推出的紀錄片《社火中國年》,就曾聚焦陝西米脂、遼寧海城、浙江安吉、廣東(dong) 沙灣、山西長治、黑龍江杜爾伯特、浙江縉雲(yun) 等地,展現秧歌、舞龍、高蹺、背棍、花燈、婺劇等民間文化活動,深入挖掘傳(chuan) 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重點展現新時代新農(nong) 村的新麵貌,很快點燃了老百姓的節日熱情,也讓人在熱鬧中對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了解。
“社火中國年”相關(guan) 紀錄片在“鄉(xiang) 聚中國年”係列節目中穿插播出,依然熱鬧不減、感動不減、年味兒(er) 不減。1月24日播出的山西長治振興(xing) 村的春節社火嘉年華,聚焦背棍這項民俗技藝。振興(xing) 村組織年輕人向老藝人學習(xi) ,老藝人從(cong) 道具到化裝,從(cong) 上截綁紮到下截(襻子)銜接,從(cong) 曆史故事到藝術特色,詳細講解,為(wei) 培養(yang) 新人不遺餘(yu) 力,為(wei) 原汁原味地傳(chuan) 承技藝留下寶貴史料。
傳(chuan) 統民俗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發展的源頭,也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內(nei) 容。熱鬧中國年,民俗和民間技藝必不可少。民間技藝的不斷傳(chuan) 承,為(wei) 民俗文化的發展與(yu) 繁榮提供了重要保障,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它們(men) 承載著中華文明,更記錄著時代記憶,通過“鄉(xiang) 聚中國年”不斷賦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新的時代內(nei) 涵和現代表達,為(wei) 全國人民端上傳(chuan) 統文化大餐,增添年味兒(er) ,留下年味兒(er) ,這是每一個(ge) 中華兒(er) 女共同的美好心願。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9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