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日報悅讀版:崇禮博物散記

發布時間:2022-02-14 14: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著書(shu) 者說】

  編者按:

  因成為(wei)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雪上項目主競賽場地之一的緣故,“崇禮”的聲名忽而鵲起。這個(ge) 位於(yu) 河北張家口市東(dong) 部一條山穀中的城區,曾一度寂寂無名。

  它有過怎樣的曆史與(yu) 典故?有著怎樣的城市樣態與(yu) 自然景觀?在聲名漸起的時刻,我們(men) 應該如何對待一座城市原有的生態?通過《崇禮博物散記》一書(shu) ,讀者可略探究竟。

  作者: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物學文化倡導者,曾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zhuan) 家,著述曾獲文津圖書(shu) 獎、中華優(you) 秀出版物獎、中國好書(shu) 獎等多個(ge) 獎項)

  在哲學係工作多年,為(wei) 何寫(xie) 起了《崇禮博物散記》?

  我知道崇禮這個(ge) 地方比較晚。2003年曾到崇禮喜鵲梁一帶的塞北滑雪場滑過雪,還住過一晚,返回時看到了雪中牧羊,在一家小飯館吃了蓧麵卷。但當時獲取的關(guan) 鍵詞是“張家口”和“塞北”,而不是崇禮。直到有了車,因喜歡植物到處溜達,在那裏看野花,才知道崇禮。

  我喜歡這個(ge) 地方,它位於(yu) 禾與(yu) 草交匯之處,前者代表農(nong) 耕與(yu) 內(nei) 地,後者代表遊牧與(yu) 邊疆。某種意義(yi) 上,中國和中華民族就是禾與(yu) 草融合交織的結果。這裏生物多樣性豐(feng) 富,野花遍地開放;這裏多種文化交融,千年煙火不絕。

  然而,市場上至今仍難以找到供大眾(zhong) 了解崇禮文史、地質、草木等方麵的基本讀物。當接到北京大學出版社的邀請時,我在想,與(yu) 其指望別人,不如親(qin) 自操刀。於(yu) 是這本《崇禮博物散記》就應運而生。

   “禾”與(yu) “草”交匯之處

  崇禮距北京不遠,但長久以來北京人基本沒聽說過崇禮。全國範圍內(nei) 知道崇禮的,也很少。

  崇禮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個(ge) 區,位於(yu) 北京的北部,稍靠西一點點。崇禮區在張家口市區的東(dong) 北部,南接宣化區,西和北分別接萬(wan) 全區和張北縣,東(dong) 接赤城縣,東(dong) 北角接沽源縣。

  籠統而言,崇禮所處的華北平原之北,蒙古高原(東(dong) 亞(ya) 內(nei) 陸高原)之南,有多道長城。北京附近居庸關(guan) 、八達嶺、大營盤一帶長城算第一道。張家口附近西太平山、東(dong) 太平山(魚兒(er) 山)、頭道邊、二道邊、三道邊、水晶屯、黑土溝、常溝子、玉石梁、四道梁、棋盤梁、樺林東(dong) 、老虎溝、長城嶺一帶算第二道(有的地段為(wei) 第三道)。崇禮區西部南北向、東(dong) 西向都有長城。因此,嚴(yan) 格說來,崇禮也屬於(yu) “長城帶”。

  曆史上,有“走西口”的說法。狹義(yi) 的西口指的是山西的“殺虎口”,與(yu) 此對應還有“闖東(dong) 口”之說,而東(dong) 口指的是河北的張家口。走西口可追溯到明代中期,而闖東(dong) 口稍晚,當在明末清初。走西口是為(wei) 了糊口、活命,闖東(dong) 口則是為(wei) 了發展、成就事業(ye) 。

  長久以來,外國人所了解的張家口,其譯名是Kalgan或者Kalga,字麵意思就是大門、邊境之意。具體(ti) 看,這個(ge) “門”以張家口北部長城線上的西境門、大境門為(wei) 代表,宏觀上它代表著“張庫大道”的南部起點。崇禮區的西部,就包含了草原絲(si) 路之“張庫大道”的一部分。其中的“張”自然指張家口,“庫”指庫倫(lun) (今烏(wu) 蘭(lan) 巴托)。

  崇禮以北是“草”的世界,以南是“禾”的世界。前者長久以來是遊牧族群活動的地帶,後者是農(nong) 耕族群定居的地帶。某種意義(yi) 上,中華文明在過去的幾千年就是“草”與(yu) “禾”兩(liang) 種要素碰撞、融合的產(chan) 物。

  中國,從(cong) 來都是多族群共生的國家,而非單一民族占絕對優(you) 勢的“民族國家”。“漢族”雖大,卻是個(ge) “混合類群”。漢族的曆史本來就是夷夏結合的曆史。漢人、漢語、漢文化,均是夷夏混合的結果。

  崇禮的特殊性在於(yu) ,它處於(yu) 交界的“分形區”,始終處於(yu) 迎來送往之中,本身是一個(ge) “熔爐”。在崇禮定居的族群,以漢族為(wei) 主,其次為(wei) 蒙古族、滿族、回族、藏族、朝鮮族。

  君子敦厚以“崇禮”

  “崇禮”,聽起來很古樸。實際上,它成為(wei) 當地地名,曆史並不算太久。

  如今崇禮區所在地,在戰國至漢代屬幽州上穀郡、代郡北境。主要為(wei) 鮮卑人居住地;後漢時為(wei) “護烏(wu) 桓校尉”管轄地;三國魏晉時為(wei) 鮮卑地;北齊時為(wei) 北燕州北境;隋時為(wei) 涿郡雁門北境;唐代屬河北道妙州;五代時屬威塞軍(jun) ,治所在新州(今涿鹿);石晉(五代後晉)時入契丹;遼時屬西京道奉聖州,主要為(wei) 契丹人居住地;金時屬西京路宣德州;元時屬上都路宣德府;明時屬興(xing) 和守禦所,明代由於(yu) 墾荒,漢人大量進入;清代屬口北道所轄三廳之張家口廳。

  根據《崇禮縣誌》等資料,可知崇禮行政沿革。1914年改廳設縣,西灣子歸張北縣,由察哈爾特別區“興(xing) 和道尹”統轄。如今的興(xing) 和縣,在張家口西部,位於(yu) 烏(wu) 蘭(lan) 察布市和懷安縣的中間。1928年直隸省改為(wei) 河北省。1934年,由於(yu) 張北縣轄境太大,省政府決(jue) 定把其中的第二和第四區劃分出來,設置“崇禮設治局”,相當於(yu) 縣級編製。也就是說,直到1934年,才有“崇禮”這一地名。2016年它成為(wei) 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個(ge) 區。城區所在地仿佛正處於(yu) 漢字“豐(feng) ”的中心,左右各有幾排山和穀,各條小河最終匯入東(dong) 溝河上遊和清水河下遊。河水穿越大境門而進入張家口市區,在張家口市南部又匯入洋河,洋河的下遊則是官廳水庫和永定河。永定河已在北京境內(nei) 了。

  “崇禮”取“尊崇禮儀(yi) ”“崇尚禮義(yi) ”之意。《禮記·中庸》說:“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君子當尊哪些禮呢?孔穎達疏:“尊崇三百三千之禮也。”為(wei) 何不說三千三百?三百指大的禮節數(相當於(yu) 經禮),概數為(wei) 三百;三千指具體(ti) 的行為(wei) 規範數(相當於(yu) 曲禮),概數為(wei) 三千。孔穎達先說綱後說目。在上述引文之前,《禮記·中庸》曾說:“禮儀(yi) 三百,威儀(yi) 三千。”張家口市另有一縣名“尚義(yi) ”,1936年成立,含義(yi) 也與(yu) 此類似。

  仔細品味,“崇禮”確屬中國好地名的範例。

   崇禮長城的傳(chuan) 說

  崇禮區古長城分布廣泛,幾乎被古長城包圍著。不借助於(yu) 長城,甚至沒法說清崇禮的地理、地貌。翻看崇禮地區地圖,容易發現,它處於(yu) 長城以北,但海拔較高,既高於(yu) 南部內(nei) 陸地區,部分山地也高於(yu) 北部草原地區。

  從(cong) 張家口北部的大境門向東(dong) ,經東(dong) 太平山的魚兒(er) 山,從(cong) 大華嶺隧道上方跨過,繼續向東(dong) ,然後轉向東(dong) 北方向,經過南水晶屯東(dong) 南,一直延續到太舞滑雪場主峰,再向北奔向四道梁,有多個(ge) 時期的古長城,多為(wei) 明代所修。在崇禮區南部和東(dong) 部共有明長城92.3千米,其中敵台、瞭望台、烽火台墩有153個(ge) 。在崇禮區西部的五十家村與(yu) 張北縣交界處還有燕長城和秦長城遺址,長約9千米,風化嚴(yan) 重,現僅(jin) 剩下土埂。

  崇禮區保存最好的一段長城,位於(yu) 水晶屯村和四台溝村境內(nei) 。就完整性而論,雖不及居庸關(guan) 、八達嶺、大營盤一帶的長城,但雪後觀看也別有意境。這一段長城正好位於(yu) 崇禮區與(yu) 橋東(dong) 區的邊界,雙方均視此段長城是自己區內(nei) 的風景、遺產(chan) 。從(cong) 北部崇禮區的角度看,這裏是水晶屯長城;從(cong) 南部橋東(dong) 區的角度看,這裏是青邊口長城。

  傳(chuan) 說,這一帶的長城也叫“秦邊虎長城”。許多宣傳(chuan) 文章中說,明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1330—1369)之子常茂(約1356—1391)在此降服占山為(wei) 王的秦邊虎,留下後者重兵把守,修建長城。不過,我始終沒有查到此傳(chuan) 說的根據。1369年,常茂隻有13歲,如此年紀能夠降服一個(ge) 山大王?當地給出的說法是,大將常遇春當年追擊元順帝路過這裏,留下了他身邊愛將秦邊虎守護,秦邊虎後來修築了“秦邊口城堡”,時間久了,以訛傳(chuan) 訛演變成“青邊口”了。

  1933年7月,馮(feng) 玉祥所在的部隊在此與(yu) 日寇激戰三天三夜。1948年冬,平津戰役解放張家口時,解放軍(jun) 的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青邊口堡附近。

  從(cong) 觀光的角度看,此處長城的觀賞性可能比不上保存完好的長城,然而,它的磚瓦也承載了不少曆史與(yu) 英雄人物的故事。為(wei) 保護文物,不建議直接踩踏當前尚存的遺址,可沿著南坡山腰小路上山。沿途可見到特色植物沙棘、中麻黃、灌木鐵線蓮、柳葉鼠李、華北駝絨藜等。

   這裏在古代並不寂寞

  崇禮在古代並不寂寞。

  從(cong) 北京城乘高鐵,用一個(ge) 小時的時間可以抵達崇禮區的太子城村。崇禮區於(yu) 是出現了雙中心,一個(ge) 是西灣子鎮,一個(ge) 是太子城村。

  為(wei) 何叫太子城?這裏有城嗎?哪個(ge) 太子?學界早先推斷,它曾經是遼代的一個(ge) 小城。然而,經過三年考古發掘,結果證明太子城屬於(yu) 金代。金代物質文化我們(men) 接觸得不多,但是通過山西稷山馬村段氏仿木構磚雕墓,可以多少感知金代建築、雕刻、戲曲藝術之發達。

  那麽(me) 距離燕京不遠的這座金代太子城呢?

  負責發掘工作的黃信先生在《光明日報》和《考古》發文敘述了發掘過程及得出的結論——出土遺物包括各類泥質灰陶磚瓦、鴟吻、嬪伽、鳳鳥、脊獸(shou) 等建築構件,做工一般,有的還顯粗糙。另有部分綠釉建築構件、鐵鳴鏑、鐵蒺藜、銅帽鐵釘、銅包角、瓷器、鎏金銅龍形飾、銅錢等,青磚上多戳印“內(nei) ”“宮”“官”字,部分鴟吻上刻“七尺五地”“天字三尺”等。

  除此之外,太子城遺址發掘中,從(cong) 一口井裏意外找到一個(ge) 不很大的“銅坐龍”(或“銅坐狼”),非常精致,大約是馬車上的裝飾物。

  從(cong) 發掘結果看,整個(ge) 太子城遺址的特點是等級高、規模小。基本可以確定太子城遺址時代為(wei) 金代中後期(1161—1234),功能是皇家行宮。為(wei) 何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建行宮?專(zhuan) 家認為(wei) ,太子城與(yu) 金朝皇帝夏季的漁獵活動相關(guan) 。

  自古“商路即戲路”。位於(yu) 張庫大道上的崇禮也不例外。在崇禮的啕南營村,留有一座漂亮的磚木結構古戲樓。戲樓建於(yu) 清光緒年間,坐東(dong) 朝西,飛簷高聳,造型別致,目前保存尚好。

  當年,戲樓唱些什麽(me) 曲兒(er) ?“塞外地形紙上錄,哪是山哪是水哪是通路,一處一處都清楚。”這是《日月圖》中的唱詞。

  張家口有一首小曲《盼夫歸》:“菊花兒(er) 開開,勒勒車來來。媽媽抱孩懷懷,爹爹掙錢揣揣。”勒勒車即老倌車,一種拉貨的牛車。

  那些“走草地”的漢子們(men) ,大概不會(hui) 細致琢磨歌詞傳(chuan) 達的傷(shang) 感。勞累旅途的夜晚,漢子們(men) 重點是要找點樂(le) 兒(er) ,唱什麽(me) 也許不重要,關(guan) 鍵的是大家能聚在一起,順便接受一點兒(er) 商業(ye) 倫(lun) 理、社會(hui) 規範、曆史典故教育。

  戲台已有上百年曆史,太子城至少有860年的曆史,崇禮的故事可追溯千年。

  草木與(yu) 山巒相得益彰

  河北崇禮與(yu) 北京延慶的野生植物連續過渡,許多種是共有的。

  但在崇禮,欣賞高山植物變得更加容易。一是這裏沒有保護區的限製,二是多數山坡相對平緩,且道路網絡發達,抵達任何一處都不是特別困難。

  崇禮野花甚多,哪一種最能代表崇禮?

  那我認為(wei) ,非毛茛科非常美麗(li) 的冀北翠雀花莫屬。2016年8月,因我所著的《崇禮野花》快要下廠印製,再次來到崇禮,核實人工改造過的山坡在大雨過後的表現,順便到崇禮獅子溝鄉(xiang) 的一個(ge) 山溝看看。在山溝裏,我見到毛茛科翠雀屬一個(ge) 以前沒有見過的種類,其學名的“種加詞”用的是“西灣子”,指的就是崇禮的主城區西灣子。而這種花,正是冀北翠雀花。冀北翠雀花的特點是莖粗壯、上部多分支,花瓣狹長並前伸。其模式標本1862年9月采集於(yu) 崇禮,采集人是大名鼎鼎的譚衛道。珙桐、麋鹿、大熊貓都與(yu) 他有關(guan) 。

  崇禮幹旱的山坡上,另一種非常特別但完全不引人注意的菊科植物——山蒿。此植物在當地生態係統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冀北翠雀花數量極少,而山蒿滿山頭都是。能欣賞山蒿的人不多,這需要曆史、植物、生態認知的勾連。

  薔薇科榆葉梅在華北地區不算什麽(me) 稀罕植物,到處都有栽培,野生的也見過許多。盡管它不醜(chou) ,看多了也不會(hui) 在意。但在崇禮的“人頭山”上,沿廢棄的長城生長的大片榆葉梅還是震撼了我,它是那樣柔美,與(yu) 山巒配合得恰到好處。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普通的榆葉梅可以如此神聖,我決(jue) 定把此線路推薦給朋友,讓他們(men) 在恰當的時候專(zhuan) 程來欣賞榆葉梅。一種植物美不美,沒有絕對的標準,要看它與(yu) 環境與(yu) 欣賞者具體(ti) 條件的關(guan) 係。

   說說“哲學”與(yu) “博物”

  最近十多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試圖複興(xing) 博物學文化。簡單說是從(cong) 博物的視角重新看待一切,比如重寫(xie) 曆史、重新評判文明演化,鼓勵人們(men) 通過“博物+”將博物要素融入自己的生活和事業(ye) 。針對的是“現代性”頑疾、天人係統的可持續生存難題。我深知任務艱巨,不是發幾篇文章能解決(jue) 的。

  而書(shu) 寫(xie) 崇禮,是我倡導的博物學行動的一部分,一個(ge) 小小的實例,跟之前寫(xie) 《猛海植物記》《青山草木》意思一樣。雖然個(ge) 人水平有限,僅(jin) 對植物稍有點經驗,但必須做出若幹例子,豎一些靶子,人們(men) 才好理解複興(xing) 博物學想幹什麽(me) 、如何操作。

  除了實踐探索之外,我也在思考一些理論問題。比如博物學與(yu) 科學的關(guan) 係怎樣?哲學工作者為(wei) 何關(guan) 注如此感性的博物過程?

  之前我列舉(ju) 哲學家中有一批人關(guan) 心過博物學,比如老子、莊子、朱熹、亞(ya) 裏士多德、塞奧弗拉斯特、F.培根、J.洛克、盧梭、康德、歌德、利奧波德、羅蒂等。但總是覺得勉強。因為(wei) 通常人們(men) 認為(wei) 哲學是抽象的學問,哲學是形而上的東(dong) 西,而其他學科或事物是形而下的。

  但是,最近我對哲學有一個(ge) 新看法,反對形而上形而下的劃分。籠統講,哲學是“愛智慧”。首先要注意“愛智慧”不等於(yu) “智慧”本身,哲學強調的是一個(ge) 過程,一個(ge) 動賓結構。其次,這種愛智慧的動作並非隻發生於(yu) 對概念的抽象思考之中,而是貫穿於(yu) 人類活動的各個(ge) 層次。哲學家那裏有哲學,科學家那裏有,商人、工匠、農(nong) 夫那裏也有,隻不過他們(men) 沒有用學院式的語言表述出來罷了。此外,既然所有學科的劃分都是相對的、人為(wei) 的,而世界及遇到的問題是聯係在一起的整體(ti) ,那麽(me) ,就需要打破學科的人為(wei) 劃分,用綜合的手法解決(jue) 。

  在我看來,哲學絕對不僅(jin) 僅(jin) 是論證、發論文,“看花就是做哲學”,這是我麵對質疑時的一種詭辯、抬杠,也是內(nei) 心的看法,有意把兩(liang) 個(ge) 古老的學科扯到一起。

  仔細思索,“看花就是做哲學”這句話,解釋了博物活動與(yu) 哲學思辨的關(guan) 係。現代社會(hui) ,人人都得服從(cong) 社會(hui) 分工,但做哲學思考,恰恰要努力打破分工,不能把自己“束之高閣”。若堅持那樣做,便束縛了自己,使學術離開了大地。哲學與(yu) 博物的結合,既怪異也自然。

  最後還想說一下奧運的事情。我原來對奧運會(hui) 沒有什麽(me) 感覺,突然有一天,我想明白了為(wei) 何那麽(me) 多人喜歡體(ti) 育比賽。因為(wei) 它原本是基於(yu) 人的自然能力的一種講究規則的遊戲。“自然性”和“講究規則”是兩(liang) 件極為(wei) 重要的事情。人類要持續生存,不能過分折騰,終究要順從(cong) 大自然;人與(yu) 人、群體(ti) 與(yu) 群體(ti) 交往,必須製定並尊重相應的遊戲規則。奧林匹克運動無論怎樣變化,它依然在強調自然和規則,這對於(yu) 當下的世界何等重要啊!中國舉(ju) 辦奧運會(hui) ,會(hui) 促進世界了解中國,以及中國了解世界。

  書(shu) 寫(xie) 崇禮,我以我之微力,博物著,參與(yu) 奧運。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4日 1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