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養育孩子,要堅持長期主義

發布時間:2022-02-15 17:0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訪談】

  養(yang) 育孩子,要堅持長期主義(yi)

  ——與(yu)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部於(yu) 曉冰老師對談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於(yu) 曉冰,一名初中教師。“雙減”於(yu) 他,是一以貫之的教育實踐。他在自己的新著《減法教育》中提到,堅定不移地實行“三不”政策:不拖堂,不加課,不布置硬性家庭作業(ye) 。

  初一入學伊始,他就對學生和家長說,語文學習(xi) 應該保持非功利的狀態,要成為(wei) “讀書(shu) 人”,而不是“練習(xi) 人”。“三不”政策之下,學生考試成績看起來不很理想,他也因此受到各方質疑。在一些人看來,中考出乎意料的逆襲充滿了偶然性。但他知道,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符合語文教學規律。

  作為(wei) 父親(qin) ,他對孩子說,80多分就挺好。他說,考到80分,意味著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已經掌握了,雖然不是大眾(zhong) 眼中的最好,但基本不會(hui) 影響孩子的進一步擴展和提升。節約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做更積極更有意義(yi) 的事,讓孩子閱讀、體(ti) 育鍛煉,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

  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讓他對教育有著更深入的觀察、思考。“雙減”之下如何育娃?記者日前對於(yu) 曉冰老師進行了采訪。

  家長要從(cong) 分數這個(ge) 關(guan) 注重心跳出來,要有意識地拋開短期主義(yi) ,堅持長期主義(yi) ——

  關(guan) 注孩子會(hui) 成為(wei) 怎樣的人,關(guan) 注他有沒有獨立完整的人格,關(guan) 注他有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記者:分數是家長關(guan) 注的一個(ge) 重要話題,家庭矛盾也常常因“別人家孩子”而起。家長到底該如何培養(yang) 孩子?

  於(yu) 曉冰:家長特別關(guan) 注孩子的成績,作為(wei) 老師我很能理解。分數是敲門磚,沒有好成績,就不能上好高中,沒有好成績,就不能考好大學,等等,這看起來是一個(ge) 連鎖反應。

  但是,從(cong) 老師的角度來說,我可以提供一個(ge) 新的觀察視角。這些年來,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厭學,到初中高中更為(wei) 明顯,有一些被家長一路盯上來的孩子,哪怕是考上了大學,甚至是讀完了碩士、博士,也常常是學位一拿到,甚至隻是考上的那一刻,就要把書(shu) 本甩到一邊,不再讀書(shu) 了。按照平均壽命計算,大多數人有七八十年的人生,如果隻在前二三十年努力學習(xi) ,而後麵的幾十年之中完全拋棄學習(xi) ,會(hui) 怎麽(me) 樣?結果可想而知。

  除了厭學,隨之而來的還有失去了感受生活意義(yi) 的能力。有一部分孩子的情緒管理方麵出現了問題,越來越覺得生活沒有意義(yi) 。當找不到生活的意義(yi) ,你再讓他為(wei) 某一件事情去追求與(yu) 奮鬥,就會(hui) 成為(wei) 不可能的事情。

  我覺得,家長要從(cong) 分數這個(ge) 重心跳出來,關(guan) 注一些更為(wei) 根本的東(dong) 西,關(guan) 注孩子會(hui) 成為(wei) 一個(ge) 什麽(me) 樣的人,關(guan) 注他有沒有獨立完整的人格,關(guan) 注他有沒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要想從(cong) 分數這個(ge) 關(guan) 注重心跳出來,就要有意識地拋開短期主義(yi) ,堅持長期主義(yi) 。平時的各種考試,總體(ti) 上來說,都是範圍非常明確的考試,多幾分或者少幾分,並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真實學習(xi) 水平,即使是中高考,也並不能完全決(jue) 定孩子的人生,那隻是人生中的一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節點而已,哪怕這一兩(liang) 個(ge) 節點沒有完全走好,出現了一點兒(er) 拐彎的情形,也不必過度擔心。隻要孩子有好奇心,有求知欲,願意持續努力地學習(xi) ,總有一天,他能夠找到在社會(hui) 中合適的位置,在和他人的競爭(zheng) 中能夠超越而上。抑或不是超越而上,學會(hui) 和他人共處,願意和他人合作,有感受幸福、熱愛生活的能力,也可以說是一個(ge) 不錯的人生選擇。

  教育的真諦,就是說出來永遠不如做出來更有力量——

  作為(wei) 家長,並不是生了孩子,成為(wei) 孩子的爸爸媽媽,自然就是一個(ge) 合格的家長了,家長需要不斷學習(xi)

  記者:“雙減”後,一些家長茫然了:作業(ye) 少了,補習(xi) 沒了,孩子學習(xi) 怎麽(me) 提升?當全民補課的時代逐漸退卻,當陪伴的時間再次歸還給家長,家長該怎樣陪伴孩子?

  於(yu) 曉冰:當有各種各樣的補習(xi) 班時,家長雖然也焦慮,但是,他們(men) 總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找到解決(jue) 焦慮的出口,覺得隻要花了錢,讓孩子去上各種補習(xi) 班,把自己的短板補上來,爭(zheng) 取考上一個(ge) 好的高中以及一個(ge) 好的大學,作為(wei) 家長的任務就算很好地完成了。實則不然。我有一個(ge) 基本的觀念,那就是家長比孩子更需要學習(xi) 。教育的一個(ge) 真諦就是說出來永遠不如做出來更有力量,更能夠對被教育者產(chan) 生影響。

  “雙減”之後,有了空餘(yu) 的時間,我以為(wei) 家長和孩子最該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閱讀。閱讀可以說是最高效的學習(xi) 途徑之一。要想讓孩子熱愛閱讀,成為(wei) 一個(ge) 讀書(shu) 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家長自己也熱愛閱讀,自己就是一個(ge) 讀書(shu) 人。

  除了閱讀之外,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做一些體(ti) 育運動。在體(ti) 育運動的過程中,一方麵加強親(qin) 子關(guan) 係的交流,另一方麵,可以讓孩子學會(hui) 一兩(liang) 項可以終身受益的體(ti) 育項目。從(cong) 傳(chuan) 統上來說,家長還是沒有把體(ti) 育運動放在一個(ge) 特別重要的位置上,總是想辦法走捷徑,讓孩子隻訓練那些能夠應對體(ti) 育考試的項目,能夠拿到一個(ge) 好成績就算完成任務了。其實,拿到好成績倒在其次,通過體(ti) 育運動,有強健的身體(ti) ,並逐步培養(yang) 堅忍不拔的精神,才是體(ti) 育運動的真諦。

  當然,“雙減”之後,依然需要特別注意一個(ge) 問題,就是不要把孩子的時間排得太滿。我們(men) 太希望通過增加時間的方式讓孩子收獲更多,而實際上並不如此,並不是增加了時間,就一定能夠有更好的效果。既要關(guan) 注孩子的學習(xi) 時長,也要關(guan) 注孩子的學習(xi) 效率。當我們(men) 把時間占得滿滿的,看似是充分利用了時間,實際上是在加劇大腦的疲勞,疲勞到了一定程度,大腦就會(hui) 罷工了。因此,在“雙減”之後,除了閱讀和體(ti) 育運動之外,也要注意確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我自己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催促孩子早早上床睡覺,這不僅(jin) 僅(jin) 關(guan) 乎明天上課能否集中注意力聽講,也關(guan) 乎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長。

   “自律”關(guan) 鍵在“自”,這個(ge) “自”,不是單純聽懂道理,就能實行——

  有些時候,讓孩子自己“撞南牆”,感受到疼痛,比說教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記者:“雙減”之後,學校教育正在一點點弱化考試、弱化分數。而孩子們(men) 在學校有了更多的運動時間,有了更多自主學習(xi) 的時間。孩子的自我教育該如何培養(yang) ?家長該有怎樣相應的配合?

  於(yu) 曉冰:考試弱化分數,改為(wei) 等級製,當然初衷是為(wei) 了減輕家長的焦慮情緒,不要在分數上斤斤計較。但也並不是這一舉(ju) 措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jue) 問題,相反,對一部分“較勁”的家長來說,可能更焦慮了——原來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通過分數看到孩子的學習(xi) 狀態和學習(xi) 成果,改為(wei) 等級製之後,即使是處在同一個(ge) 等級,但可能差別也比較大,因此很多家長心裏沒底。一旦心裏沒底,基本上馬上采取的行動就是“盯住”孩子,通過這種“盯住”的方式,讓孩子的學習(xi) 變得更為(wei) “可控”一些。

  雖然絕大多數家長也知道,培養(yang) 孩子的自律性非常重要。但是,在實際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采用“他律”的方式,因為(wei) “他律”比自律更為(wei) 立竿見影,更有把握。俗話說得好,“勤快媽媽懶孩子”,當父母更勤快了,更多采用“他律”的方式管理孩子的時候,孩子就必然變得更懶了,更習(xi) 慣於(yu) 采取“等、靠、要”的方式了,隻要外力一撤除,必然學業(ye) 成績迅速下降。

  “自律”關(guan) 鍵在“自”字,這個(ge) “自”,不是單純聽懂道理就能實行,還需要更多的實踐才行。在實踐的過程中,必然要走一些彎路,必然要栽一些跟鬥,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去做,等到大了再想去做,必然會(hui) 要付出更大的代價(jia) 。所謂“不撞南牆不回頭”,有些時候,讓孩子自己“撞南牆”,感受到疼痛,是比說教能夠取得更好效果的教育形式。

   與(yu) 其追求讓孩子成才,不如追求讓孩子成人——

  人生並不隻有一個(ge) 賽道,隻要每個(ge) 人發揮自己的優(you) 勢就好

  記者:如果孩子資質平平,做不到家長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家長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自己的孩子?或者說,我們(men) 能否接受孩子自己的選擇,讓孩子走一條不同於(yu) 別人的路?

  於(yu) 曉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大多數中國家長的心態,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之下,為(wei) 了讓孩子更好地或者更快地“成龍成鳳”,就常常采取了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到頭來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過是普通人的時候,就從(cong) 心理上產(chan) 生巨大的落差,覺得不能接受。

  其實,這樣的家長,需要想明白這樣幾件事。一是在整個(ge) 社會(hui) 中,龍鳳畢竟隻是少數,大多數隻是普通人而已,我們(men) 自己可能就隻是普通人的一份子,為(wei) 什麽(me) 非要要求孩子成龍成鳳?二是人生是一場馬拉鬆,不是一開始領先,就能風光無限,馬拉鬆要看的不是短期的領跑,而是看長期的堅持。三是人生並不隻是一個(ge) 賽道,而是有很多條不同的賽道,不能總是拿孩子的劣勢和其他孩子的優(you) 勢進行比較,隻要每個(ge) 人發揮自己的優(you) 勢就好。與(yu) 其追求讓孩子成才,不如追求讓孩子成人,成為(wei) 一個(ge) 有能力感受幸福的人,成為(wei) 一個(ge) 能夠有益於(yu) 他人,有益於(yu) 社會(hui) 的人。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5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