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飛上火星,從一本科普書開始

發布時間:2022-02-22 11: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賈陽(“天問一號”探測器係統副總設計師、火星車設計者)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yang) ,讓創新人才“冒”出來的話題引起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雙減”政策落地後,我們(men) 力求研究出一套可推廣的實踐方法,以便更好地促進科學技術知識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增強青少年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首先,航天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文與(yu) 早期人類活動關(guan) 係密切,清代顧炎武也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百姓不再需要根據星空的變化來了解季節時令、決(jue) 定耕作時間,光汙染甚至讓不少人忽略了頭頂的星空。因此,重大航天任務的實施,成為(wei) 深入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的重要契機,重新喚起青少年對宇宙之美的關(guan) 注,將有利於(yu) 激發他們(men)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近年來中國航天取得許多重要成果,一次次在浩瀚太空中刷新“中國高度”,青少年也從(cong) 一幅幅來自蒼穹的圖片中感受到祖國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魅力,使相關(guan) 科普實踐取得實效。例如航天員王亞(ya) 平在太空講授微重力條件下物體(ti) 運動規律等內(nei) 容的課程,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2016年起,中國宇航學會(hui) 分批認定數十所航天特色學校,以此開展大量科普活動,使中小學成為(wei) 航天素質教育的重要平台;國家航天局發起“玉兔號”月球車、“祝融號”火星車等航天器征名活動,吸引了眾(zhong) 多青少年參與(yu) ……

  “雙減”為(wei) 提高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們(men) 應以科普工作經驗為(wei) 基礎,結合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充分調動學生參與(yu) 科普的興(xing) 趣和熱情,使下一代具備追求真理、崇尚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從(cong) 一本科普書(shu) 啟航

  我出生在東(dong) 北的一個(ge) 小縣城,城裏有郵局、電影院、書(shu) 店,還有一條現在已經找不到的小河。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花兩(liang) 毛錢買(mai) 了一本叫《太陽係》的書(shu) ,書(shu) 中提到一個(ge) 詞——“光年”。當了解到“光行走一年”的距離,被天文學家用來當作丈量星星間距離的“尺子”時,我被宇宙的廣袤所震撼,從(cong) 此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

  之後我把能接觸到的天文、航天、科幻類的書(shu) 都看了,尤其放假的時候,在書(shu) 店一看就是一下午。自那時起,我就立誌要當科學家。初中時,我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關(guan) 於(yu) 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強化了“職業(ye) 理想”。後來有幸在航天單位工作,參加過飛船的係統試驗,負責了月球車和火星車的係統設計,到今天已經工作了26個(ge) 年頭。

  曾經有人問我“這個(ge) 工作感覺怎麽(me) 樣”,我回答說“金不換”。青年時候有夢想,成長過程中有機會(hui) 和能力把握前進的方向,最後把夢想與(yu) 工作結合起來,此人生之幸事也!

  當“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球工作三個(ge) 月的時候,我在微信中寫(xie) 道:“有一種東(dong) 西叫作工作,有一種東(dong) 西叫作事業(ye) ;有一種東(dong) 西叫作興(xing) 趣,有一種東(dong) 西叫作情懷。”我很慶幸自己對科學產(chan) 生了偏愛,並且能夠通過大量閱讀,在那些探索宇宙奧秘、破解自然密碼的文字間,找到一顆逐夢科研的種子。

  回想前段時間,很多家長和孩子都麵臨(lin) 一個(ge) 問題——“雙減”後的第一個(ge) 寒假怎麽(me) 過?其實在我看來,興(xing) 趣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養(yang) 料。家長平時可以多為(wei) 孩子講述科學故事、鼓勵孩子多接觸趣味科普內(nei) 容,有助於(yu) 激發他們(men) 對科學的興(xing) 趣,拓寬科學視野,啟迪創新思維。到了周末和寒暑假,家長還可以充分利用身邊的科普資源,帶孩子到科技館等社會(hui) 服務機構參觀學習(xi) ,自然就達到了寓教於(yu) 樂(le) 的目的。

  厚植“興(xing) 趣”土壤

  為(wei) 了厚植“興(xing) 趣”土壤,我在科研工作之餘(yu) ,開展了大量科普活動,包括到大中小學講授航天基本知識,介紹月球車、火星車研製背後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學作演講,結束後有個(ge) 女生跑過來和我握手。她表示自己在七年前聽了我的科普講座,決(jue) 定報考航天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現在正在讀碩士研究生。她這幾句話,成為(wei) 我繼續努力做好科普工作的莫大動力。

  當然也有一次,一位同學舉(ju) 手問:“老師,別說您說的這些我聽不懂,就是聽懂了,有啥用?”我當時愣在那裏,好長時間沒有想出來怎麽(me) 回答。這件事情對我的觸動也很大。

  我逐漸認識到,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孩子們(men) 接觸科技很容易。可喜的是,他們(men) 不僅(jin) 具有更強的傳(chuan) 遞和接收信息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不弱,所以激發同學們(men) 產(chan) 生進一步了解航天、了解科學的內(nei) 在動力,進而將動力轉換為(wei) 創造力,比單純解釋明白幾個(ge) 知識點更重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一個(ge) 靈魂召喚另一個(ge) 靈魂。”吸引學生親(qin) 近科學,需要科普人運用生動真實的情境,促進孩子們(men) 主動、深入地探究和理解科學知識。通常來說,借助一些實驗裝置,能讓科普取得“眼見為(wei) 實”的效果。比如我們(men) 會(hui) 使用“雲(yun) 室”模擬裝置,讓地球上看不見摸不著的“宇宙射線”現形,當孩子們(men) 直觀了解到磁場和大氣層對地球的保護作用,便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宇宙奧秘多一分認識。

  常年活躍在科普一線,我發現科普不僅(jin) 能幫助青少年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還能提高他們(men) 自主學習(xi) 的積極性。就像剛過去的寒假,各地紛紛出台多項服務,豐(feng) 富學生假期生活,為(wei) 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土壤。有學生表示,假期參加講座和體(ti) 驗等一係列活動後,學到很多有趣的知識,在無形之中養(yang) 成了主動探索科學奧秘的興(xing) 趣和能力。例如我們(men) 之前通過高溫實驗,向孩子們(men) 展示氣凝膠材料神奇的隔溫效果,這個(ge) “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激發了他們(men) 好奇心,很多孩子之後還積極了解氣凝膠在航天和民用領域的使用場景,並大開腦洞暢想它未來應用於(yu) 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曾經有位學生在科普活動結束後來信說:“迷茫了很久,這次我終於(yu) 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漫漫人生路,能乘著科學的翅膀,在探索生命的旅程中收獲關(guan) 於(yu) 未知的答案,是多幸運的一件事。很多人在這過程中,能夠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的認知體(ti) 係,形成獨特觀點,這或許也是科學普及的意義(yi) 所在。

   參加校外“體(ti) 驗課”

  “雙減”的初衷是為(wei) 了減輕學生的課業(ye) 負擔,保護孩子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和創造能力,我感覺機會(hui) 來了,如果能把航天科普工作轉化成一堂別開生麵的“體(ti) 驗課”,相信是個(ge) 吸引更多青少年關(guan) 注的好機會(hui) 。於(yu) 是,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我還參與(yu) 策劃了中國科協攜手央視頻出品的《多YOUNG科學夜》,在節目策劃過程中,我積極分享心得,後來,我謹慎地提出“在火星過新年”這樣一個(ge) 主題,把“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特別是“祝融號”火星車在神秘紅色星球上開展的探測,與(yu) 青少年關(guan) 心的未來結合起來。這種寓教於(yu) 樂(le) 的形式,不同於(yu) 側(ce) 重傳(chuan) 統知識的教學課程,看著舞台下孩子們(men) 那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仿佛看見了自己小時候。

  因此,如果你問我假期怎麽(me) 過,我的回答是:不如以興(xing) 趣為(wei) 舟,徜徉科學海洋。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2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