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3元理發哥“ :20年如一日不漲價
沈建平正在為(wei) 村民刮胡子。俞新美攝
“隻要店開著,一律3元,不會(hui) 漲價(jia) 。”3元一次理發,包含修麵刮胡子,一堅持就是20年。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臨(lin) 江鎮鶴豐(feng) 村,獲評“江蘇好人”的“3元理發哥“沈建平家喻戶曉。
沈建平的理發店位於(yu) 鶴豐(feng) 村湯家農(nong) 貿市場東(dong) 頭,是一座不起眼的農(nong) 家平房,三小開間,紅色小瓦屋頂。屋子坐南朝北開著兩(liang) 扇門,東(dong) 側(ce) 的木門老舊斑駁,西側(ce) 的銅色鋁合金門上“愛心理發店”的標識格外顯目。
“這是家裏的老房子,東(dong) 邊住著的是我母親(qin) ,方便照顧。”沈建平一邊抖著手裏的罩單,一邊笑盈盈地說。
今年60歲的沈建平,是鶴豐(feng) 村1組村民。他27歲時學習(xi) 理發手藝,起初在上海開了一家理發店,生意不錯。談起後來回家開理發店的初衷,沈建平說,2002年,因家中母親(qin) 身體(ti) 不好,需要照顧,就放棄上海的店鋪,回到老家開店了。
屋子不大,30多平米見方。靠西側(ce) 牆有三麵立式鏡子,鏡台上擺放著吹風機、剃刀、剪子、推子等幾件簡易的理發工具,屋子的西南角安裝著洗頭的水池。南側(ce) 牆麵是一扇玻璃門,直通起居室。門口一張簡易的條形桌上支架著一台55寸的大電視。“兩(liang) 三年前買(mai) 的,方便顧客等待的時候消磨消磨時間。” 沈建平正說著,一位顧客推門進來。
“沈師傅,前幾天看你店裏人太多,沒等,就走了。今天我又過來了。”顧客說著徑直坐到了轉椅上。
“他是我店裏的常客,嚴(yan) 老師。”沈建平笑著介紹。
“是呢,有20年了吧,自打沈師傅的店在這裏開張,就沒去過別的地兒(er) 。”一頭白發的嚴(yan) 仁慈是退休教師,今年86歲,住在店前麵不遠。因為(wei) 這邊靠著農(nong) 貿市場,還有學校,所以趕早市的,接送孩子上下學的,都喜歡在這裏理個(ge) 發。
“農(nong) 村裏老人喜歡趕早市。”沈建平說,“這間門麵連著臥室,我就睡在南邊,有次起晚,顧客都敲門了。”
“沈師傅手藝好,很講誠信,每次理發隻收3元錢,20年了,我們(men) 都勸他漲漲價(jia) ,他就是不肯。即便開著轎車來的,也隻收3元。”說起沈建平,嚴(yan) 老師打開了話匣子。
“這店鋪是自家的,沒有租金。顧客都是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老人家居多,相當於(yu) 收個(ge) 水電費,我和母親(qin) 平時開銷夠用就行了。”沈建平埋頭仔細地給嚴(yan) 老師理著鬢發。
“推好了,來,再洗下,然後刮刮胡子。” 對話間,沈建平引導嚴(yan) 老師到水池旁,用熱水衝(chong) 洗了頭,然後請嚴(yan) 老師躺到了另一張“古董”椅子上,繼續麻利地修麵和刮胡子。
“這張椅子有年代了,還是托朋友找了很多地方才弄回來的,顧客頭枕在墊子上,刮胡子時會(hui) 舒服些。”這張椅子也是沈建平最喜歡的理發配套工具之一。
住在東(dong) 屋的沈媽媽說起自己的兒(er) 子時滿臉驕傲:“建平這孩子,話不多,但心地善良,每天陪著我,照顧我起居,我現在身體(ti) 這麽(me) 硬朗也多虧(kui) 了他。”
“3元理一次發”,誠信經營的口碑讓沈建平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粉絲(si) ”。不僅(jin) 僅(jin) 是本村的,不少鄰村的,其他鎮上的,甚至在海門城區的,許多人都慕名而來。住在離店10多公裏臨(lin) 江鎮上的陳同和也是沈建平的鐵杆“粉絲(si) ”。“我來這裏理了10多年了,沈師傅手藝沒得說,現在很多年輕理發師不會(hui) 刮胡子,但是沈師傅就會(hui) 。春節多給他些費用也不要,特實在。”陳同和對沈建平讚不絕口。
“沈師傅店裏夏天人格外多,最多的一天,我看有60多人吧,少者每天也有10多個(ge) 呢。門口路邊就是公交停靠站台,經常看到有很多城裏的老人乘著公交趕來理發的。”住在隔壁的鄰居柏德泉說,“沈師傅是我們(men) 這裏的‘雷鋒’,周邊人家的快遞也放他的店裏。”
20年來,周邊的鄰居都與(yu) 沈建平一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很多人問過3元一次的理發會(hui) 堅持多久?沈建平的答案從(cong) 未改變,“隻要身體(ti) 允許,店就一直開著,3元一次的價(jia) 格也永遠不會(hui) 變。”(俞新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