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糾結紙質書走向,不如關注多媒介閱讀

發布時間:2022-02-22 11: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陳雪

  紙質書(shu) 的生存狀態就像當代文化的一個(ge) 指針,它從(cong) 不缺少觀察者,它總會(hui) 引發不同的解讀。近日,有媒體(ti) 以“互聯網時代,誰還需要紙質書(shu) ”為(wei) 題,再度討論起紙質書(shu) 的價(jia) 值與(yu) 困境,文中旗幟鮮明地指出“紙質書(shu) 不缺讀者”,這一聲音像是對多年來唱衰印刷媒介的一種反駁。當我們(men) 在談論紙質書(shu) 時,我們(men) 在談論什麽(me) ?

  “電子書(shu) 這麽(me) 多,誰還看紙質書(shu) 呢?”“我已經很久沒有讀完一本紙質書(shu) 了”,筆者在采訪中時常聽到人們(men) 談及自己的閱讀習(xi) 慣。如今,多媒體(ti) 的發展和人們(men) 可支配時間的減少,讓完整閱讀一本紙質書(shu) 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數據調查亦能佐證:近年來,國民人均紙質書(shu) 閱讀量一直低速增長,至今未達到每年5本,與(yu) 此同時,數字出版已成大勢所趨,閱讀介質日漸多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聽書(shu) 、閱讀電子書(shu) ,2020年電子書(shu) 閱讀量已達人均3.29本。

  不得不承認,印刷媒介獨領風騷的時代已然遠去,人們(men) 之所以熱衷於(yu) 討論紙質書(shu) 的閱讀量,討論實體(ti) 書(shu) 店的存亡,或許是因為(wei) 在印刷媒介從(cong) 中心退居邊緣的過程中,許多人產(chan) 生了一種嚴(yan) 肅閱讀、深度學習(xi) 的焦慮感,一種精英文化向大眾(zhong) 文化位移的迷茫感。在這一語境下,紙質書(shu) 漸漸等同於(yu) 深度閱讀,互聯網漸漸等同於(yu) 碎片化閱讀,他們(men) 似乎成了非此即彼的兩(liang) 麵——要麽(me) 唱衰紙質書(shu) ,要麽(me) 貶低互聯網。

  紙質書(shu) 與(yu) 互聯網,真的是一場時間上的零和遊戲嗎?

  筆者曾遇到一位學者,她在聽到別人推薦的冷門圖書(shu) 後,立即找到了電子書(shu) ,這一操作全程不到3分鍾。用好紙質文獻與(yu) 數據庫已經成為(wei) 當代研究者的基本能力,曆史學者王奇生就曾通過對《新青年》電子數據庫進行主題詞檢索,得出了頗具影響力的新論。紙質書(shu) 當然不缺讀者,因為(wei) 它永遠是學生和學者的“剛需”,而互聯網、數字化也不一定是淺薄、碎片的代名詞,因其極具便捷性、普及性,同時深刻地聯接著鮮活的當下。

  近十年來,移動互聯網和出版業(ye) 同步高速發展,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是海量的互聯網信息和海量圖書(shu) ,這對人們(men) 信息檢索、內(nei) 容提取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也難免讓人產(chan) 生迷茫與(yu) 焦慮。記得在一次采訪中,有位戲劇人感慨,現在的短視頻就是要在幾秒內(nei) 創造一個(ge) 高潮,一個(ge) 接一個(ge) 地不斷刺激人的感官,而戲劇花幾個(ge) 小時才能講完一個(ge) 故事。怪不得短視頻用戶都會(hui) 有一個(ge) 感受“刷了幾個(ge) 小時,我竟什麽(me) 都沒記住”,如果信息內(nei) 容是一片汪洋大海,沒有自主性的閱讀就是失去雙槳的隨波逐流。

  在“紙質書(shu) 會(hui) 不會(hui) 消亡”“數字閱讀有沒有價(jia) 值”這些問題背後,還有一個(ge) 更值得我們(men) 認真思考的命題——如何善用不同媒介,培養(yang) 多媒介閱讀能力。有無價(jia) 值的短視頻,也有低俗的紙質書(shu) ;有海量的經典圖書(shu) ,也有珍貴的數據庫。媒介是中性的,重要的是使用媒介的人,重要的是,我們(men) 利用不同的媒介做出了加法還是減法。心理學家瑪麗(li) 安娜·沃爾夫認為(wei) ,數字閱讀的影響不全是負麵的,相反,適應了這種閱讀方式的大腦將具有極強的處理繁雜信息的能力。數字化給人們(men) 的閱讀能力帶來了挑戰,沃爾夫將其命名為(wei) “升維閱讀”。

  拆解紙質書(shu) 與(yu) 互聯網的互斥關(guan) 係,如今,我們(men) 需要直麵一些新的議題:如何讓嚴(yan) 肅閱讀、深度學習(xi) 成為(wei) 更多人的剛需,無論紙質還是電子;如何縮小數字鴻溝,讓媒介素養(yang) 成為(wei) 人們(men) 的基本能力,無論線上還是線下。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2日 0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