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黔貴大地 文化多彩(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發布時間:2022-02-22 11:11: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菱石雖小,內(nei) 蘊貴州文化千山千島。”在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林城東(dong) 路,一座菱形建築格外引人注目。建築外牆整體(ti) 呈棕色,並點綴有彩色色塊,顯得莊重又活潑,這便是貴州省博物館。

  貴州省博物館始建於(yu) 1953年,現藏有反映貴州曆史文化的出土文物、化石標本、近現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瓷器、書(shu) 畫、玉器等5.3萬(wan) 餘(yu) 件,尚在整理中的自然標本和古生物化石30多萬(wan) 件。

  2017年9月,貴州省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新館建築麵積4.7萬(wan) 餘(yu) 平方米,目前常設“民族貴州”“古生物王國”“曆史貴州”3個(ge) 基本陳列,還有數字體(ti) 驗館、非遺劇場、4D影院、學術交流區等功能區,成為(wei) 集展覽、研究、教育、休閑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博物館。

  聆聽悠遠曆史故事

  “曆史貴州”主要包括“探訪觀音洞”“夜郎尋蹤”“建省之路”“文教興(xing) 延”“黔山紅跡”5個(ge) 部分,生動展現了貴州源遠流長的曆史文化發展脈絡。

  1964年,黔西觀音洞遺址的發現拉開了貴州舊石器時代考古序幕。觀音洞遺址位於(yu) 黔西縣觀音洞鎮觀音洞村,它是貴州發現的第一個(ge) 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

  黔西觀音洞遺址出土石製品3000餘(yu) 件,加工簡單,刃口較為(wei) 陡直、厚鈍。此外,遺址中還發現了20多種已滅絕的哺乳動物化石。據此,考古學家將該遺址年代定為(wei) 舊石器時代早期。

  展廳內(nei) 用一整麵牆來展示從(cong) 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各類石器,反映了石器打製技術到磨製技術轉變的漫長曆程,從(cong) 中可以窺見人類何時出現審美、何時開始用火。

  《史記·西南夷列傳(chuan) 》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戰國秦漢時期,夜郎稱雄於(yu) 以今貴州為(wei) 主的廣大區域,貴州因此被稱作“夜郎故地”。據介紹,在貴州境內(nei) 發現的赫章可樂(le) 遺址、威寧中水遺址、普安銅鼓山遺址等可能是夜郎國的活動區域。

  在“夜郎尋蹤”單元,一座墓葬複原場景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墓的上下方各有一個(ge) 巨大的銅釜,銅釜腹上部對稱縱向置兩(liang) 隻環形大耳,鑄工精良,器形規整,器壁光潔勻稱。

  “這種埋葬方式叫‘套頭葬’,是2000年在赫章可樂(le) 遺址發現的。”貴州省博物館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周小煒介紹,這種埋葬方式十分特殊,有說是為(wei) 了保護頭顱,也有說是為(wei) 了炫耀財富和地位,還有可能是緣於(yu) 當地族群的一種原始宗教意識,祈求對後人的永久庇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漢武帝時期,掀起開發“西南夷”大潮,夜郎等地被納入漢王朝行政管理體(ti) 係。漢代銅車馬是貴州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件銅車馬出土於(yu) 貴州興(xing) 義(yi) 萬(wan) 屯漢墓,整車由大約300個(ge) 零部件組成,是迄今為(wei) 止漢墓出土銅車馬中最完整、最精致的一件,對了解漢代車製、冶煉工藝具有重要價(jia) 值。銅車馬呈馬拖車狀,馬蹄微微向前,步態優(you) 雅,馬嘴微張,作嘶鳴狀。車為(wei) 雙曲轅車,車篷用青銅卷曲成覆瓦狀,厚度僅(jin) 0.1毫米,輕薄如紙。

  《東(dong) 漢會(hui) 要》記載:“賈人不得乘車馬。”漢代社會(hui) 等級製度嚴(yan) 格,車馬是官僚、貴族的專(zhuan) 用交通工具。結合此銅車馬的形狀和工藝,其主人身份應為(wei) 縣級以上官吏。

  唐乾符三年(876年),太原人楊端應詔收複播州(今貴州遵義(yi) 地區),開始了對播州的世襲統治。展櫃裏兩(liang) 頂金鳳冠引得觀眾(zhong) 嘖嘖讚歎。金鳳冠由純金打造,數百顆紅、藍、綠寶石鑲嵌其中,花團錦簇,精美絕倫(lun) 。金鳳冠是當地老百姓在遵義(yi) 高坪楊氏墓群中發現的,因當時未經科學嚴(yan) 謹的考古發掘,原墓主人信息已丟(diu) 失,但從(cong) 中仍可窺見播州楊氏的奢華。

  平播鼎和平播鍾見證了統治播州725年的楊氏政權的覆滅。明萬(wan) 曆二十八年(1600年),為(wei) 平息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luan) ,明軍(jun) 分八路進攻播州,楊應龍的軍(jun) 事要塞海龍屯被攻破。播州之役結束後,貴州巡撫郭子章為(wei) 紀念其功績鑄造了平播鼎和平播鍾。銅鼎圓形深腹,鼎足為(wei) 獸(shou) 首柱狀,口沿麵鑄有“平播安黔之鼎”六個(ge) 大字。鍾上橫列篆書(shu) “平播報德之鍾”,鍾腹部有一周篆書(shu) 銘文,由郭子章撰寫(xie) ,記述其接任貴州巡撫參加征討楊應龍反叛之事,著重記述關(guan) 帝數次托夢於(yu) 他和妻子,故功成後鑄鍾、鼎置於(yu) 貴陽武廟。

  飽覽海洋生物化石

  遠古時期,貴州地區曾是海洋,後經地殼運動變為(wei) 陸地。貴州古生物化石種類豐(feng) 富,發現了以關(guan) 嶺生物群、興(xing) 義(yi) 生物群和盤縣生物群為(wei) 代表的大量三疊紀海洋爬行動物化石。在“古生物王國”展廳,可以看到從(cong) 埃迪卡拉紀到第四紀的古生物化石,時間跨度為(wei) 距今6.35億(yi) 年到距今258萬(wan) 年。

  東(dong) 方恐頭龍化石是這個(ge) 展廳最珍貴的展品。據周小煒介紹,這種化石僅(jin) 見於(yu) 今貴州省六盤水市一帶的盤縣生物群中。

  “東(dong) 方恐頭龍”意為(wei) “東(dong) 特提斯地區具有恐怖頭骨的爬行動物”,是三疊紀海洋中的可怕獵手。東(dong) 方恐頭龍全身長27米,而脖子長度就超過全長的一半。由於(yu) 脖子和身體(ti) 相隔很遠,在捕食時,它通常會(hui) 把身體(ti) 藏起來,隻伸出小腦袋,等到獵物靠近時,迅速張開嘴巴將獵物吸食進去。

  “很多人聽到貴州龍的名字,以為(wei) 它是一種體(ti) 形龐大的恐龍,其實它非常小巧。”在胡氏貴州龍化石前,周小煒介紹,成年後的胡氏貴州龍體(ti) 長通常隻有21厘米,目前發現最大的有59厘米,最小的隻有3厘米。

  1957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胡承誌在貴州興(xing) 義(yi) 綠蔭村農(nong) 家牆壁的石頭上偶然發現一種化石。經過走訪,他了解到當地岩層裏有不少這樣的化石,便將幾塊化石帶回北京,交由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鑒定。楊鍾健將其命名為(wei) 胡氏貴州龍,這是由中國學者發現並研究、命名的第一種海生爬行動物。

  領略多彩民族文化

  走進“民族貴州”一樓展廳,仿佛進入一個(ge) 少數民族村寨。吊腳樓上掛著成串的玉米和辣椒,門口立著一棵楓香樹,不遠處有一座風雨廊橋。吊腳樓是貴州地區的特色民居,樓底部用柱子架空,一來可以通風防潮,二來可以抬平房基,適宜山高坡陡、氣候濕潤的環境。

  二樓展廳著重展示民族服飾。苗族姑娘盛裝、瑤族女夏裝、侗族婦女偏髻、水族馬尾繡背扇……繽紛多彩的服飾齊聚一堂,成為(wei) 貴州各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的縮影。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men) 了解到全省大概有180多種苗族服飾,目前展示的有80多種,大都是從(cong) 各地征集而來。”周小煒說。

  展櫃裏的銀角頭飾精美別致。紅布麵上鑲著兩(liang) 排水渦紋,間飾長方形銀花塊。銀花塊上排列著蝴蝶和水渦的紋樣,水渦纏繞在蝴蝶中,親(qin) 密無間。頭頂為(wei) U形角造型,中間數片長方形銀片呈扇形排列,好似太陽光芒。

  這是20世紀90年代從(cong) 雷山西江征集來的銀圍額。在苗族傳(chuan) 說中,蝴蝶與(yu) 水渦戀愛,產(chan) 下12個(ge) 蛋,從(cong) 蛋裏孕育出最早的人類。苗族人把這些祖先圖騰放在頭飾上,表示對祖先的崇拜,希望這些神性祖先護佑自己。

  宋代鷺鳥紋彩色蠟染女套裝是展廳裏唯一一套考古出土的服裝,1987年出土於(yu) 貴州省平壩縣桃花村。該套裝上身為(wei) 齊腰上衣,前襟和後背為(wei) 整幅彩色蠟染片,袖口用絲(si) 線貼繡鎖邊。下身為(wei) 百褶裙,采用蠟染間填色工藝繪鷺鳥紋兩(liang) 周。這套服裝蠟染線條流暢纖細,技藝爐火純青,為(wei) 研究古代蠟染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展廳一角靜立著苗族祖鼓,這是牯藏節上必不可少的祭祀用品。牯藏節是苗族盛大的祭祖儀(yi) 式,每13年舉(ju) 行一次,包含請牛、選舉(ju) 牯藏頭、吹笙鳴炮、鬥牛宰殺等活動。通過古老而神秘的儀(yi) 式與(yu) 祖先對話,祈禱富裕安康,同時傳(chuan) 承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維係族群價(jia) 值觀。祖鼓是從(cong) 一整根原木中截取一段挖空成筒,兩(liang) 端繃上牛皮,紮緊釘牢製成。鼓筒中間有一個(ge) 小洞,代表祖先靈魂出入的門。

  在黔東(dong) 南清水江一帶,每年農(nong) 曆五月廿四日至廿七日會(hui) 舉(ju) 行龍船節。貴州省博物館藏有一套100多年前製作的清代龍船,是清水江地區保存下來曆史最悠久的龍船。

  每到龍船節,在外地工作的小夥(huo) 子們(men) 要請假回家過節。按照苗族習(xi) 俗,隻有男性能夠劃龍船,女性則會(hui) 在龍船頭掛上鴨、鵝等家禽,船頭掛的家禽越多,代表這艘船的人氣越旺。龍船下水前要進行一係列祭祀活動,祈求清水江的龍保佑當地風調雨順。

  貴州省博物館保管部副研究館員張嬋向記者講述了征集龍船時的故事。“當年將船打包好準備運回博物館時已是淩晨,仍有一批批村民打著手電筒到江邊來送別大龍船。村民們(men) 說這是祖輩傳(chuan) 承下來的,已是他們(men) 生命、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龍船節成為(wei) 清水江沿岸一項獨具特色的體(ti) 育賽事,包含著當地人民祈求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陳雋逸)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